从一个案例谈精细
2014-10-28林鄂平
林鄂平
大事从点滴做起,难事靠精细破解。
“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说一个 “傻瓜技术”的精准扶贫案例。
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是一项针对贫困家庭的特殊扶持政策,补助对象是农村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直接涉及扶贫对象的个人利益,推进到2013年时,试点县达到203个,补助对象40多万人。这时,人工操作准确寻找补助目标人群变得非常困难,不少补助对象错过了获得补助的机会。针对问题,全国培训宣传中心研究、考察、分析、试点,与社会合作开发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新系统能自动识别,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排除,精准地将雨露计划资金直补到户。
此前,采用传统的纸质申请方式,贫困学生从填表申请,到找村、乡两级盖章,找学校出具学籍证明,需要3-5天;往返交通费、材料打印、邮寄等,省内就读学生花费90-170元,省外就读学生花费200-400元。现在,用手机或互联网申报,只需手机发送一条短信或通过电脑网上注册就能完成申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费用几乎为零。
这项改革试点得到了贫困群众的赞许,受到鉴定专家的首肯,也带来了工作人员的舒心。
由繁琐到便捷,由人工到自动,看起来只是一项技术的革新,实质上是一种精细意识和作风。
全国建档立卡是一个宏大的精细化工程,贫困人口识别面广、量大,对工作质量是高难度的挑战,必须做到对象识别全覆盖,规范识别过程和操作程序。这项工作要让贫困群众普遍知晓、普遍参与、广泛认可,关键在于精细,摒弃任何形式的“差不多”“还凑合”心态与作风,把各环节做精、做细、做实。试想,现在面对的一些事可能繁琐,然而一旦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或群众的评判或纪检的检查,现在的“繁”和那时的“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止损永远是下策,这个账应该算好。
精细并不只是细节的“细”,更有精心的“精”。细心做事只是把事做对,精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贾冉,一个曾经的清华学子,三年前拿出10万元,在北京朝阳区一栋居民楼里做起了“鲜果切”生意,三年后的今天,每天有20吨“鲜果切”果盒走进腾讯、新浪、百度等公司的大楼,年收入高达1000万元。“鲜果切”这个生意看似门槛很低,简单讲就是将水果洗干净、切好、包装好,然后送给客户,但要做到千万级的大生意,没有特色是很难的,在很多风投公司眼里,贾冉的成功来自精细化运营。
海尔集团,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典范。每年众多的企业人士到海尔取真经,大家的共识是:海尔“严、细、实、恒”的精细思维深入每个员工心灵,一条条近乎苛刻的条文规章不打折扣,落实到所有岗位。
精细是一门科学,重视微若沙砾的所有细节,遵守疏而不漏的操作,崇尚把每件琐碎单调事做好的职业精神,鄙夷不脚踏实地的虚妄和投机取巧的庸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