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羽毛球后场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2014-10-27韩玲
韩玲
摘 要:运动生物力学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运动生物力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目前运用三维摄像和图像解析的研究方法在很多项目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田径项目中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已经成为最基础的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研究发现,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羽毛球技术还很少,希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能够羽毛球运动领域,为羽毛球运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高远球 运动生物力学 现状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羽毛球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有关羽毛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文献中,有关学者对杀球技术、羽毛球飞行过程的受力情况及羽毛球技术中的步法技术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些学者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和原理对受力情况进行了阐述,也有采用影片解析法进行现场二维和三维拍摄,从运动学角度对羽毛球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如田俊宁在《用普通摄像在比赛现场测量羽毛球运动参数的方法》[31]一文中用一台M7摄像机对八名世界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后场起跳杀球技术进行了二维拍摄。采用PEAK系统进行解析,得出八名运动员的杀球起跳高度,通过实测验证了影片解析法简便易行,反馈速度快,便于现场使用,适合比赛和训练使用。傅志中在《羽毛球飞行特性初探》[32]一文中采用一台高速摄影拍摄羽毛球飞行的轨迹;取样方法采用16-1PDL型高速摄影机以100格/秒的拍摄速度进行定点拍摄取样。拍攝时,高速摄影机的主光轴垂直于羽毛球飞行弧线所在的平面(简称拍摄平面),摄影机离拍摄平面的距离为20米。用同一羽毛球共拍摄10次高远球的飞行情况,拍摄前要求运动员将球打在拍摄平面内,且每拍完一次都在拍摄平面内拍摄一根长为1.5米红白相间的标杆作为解析时的比例尺。拍摄地点选择凌云宫羽毛球训练馆,拍摄期间用一根长约80cm的细线系在网柱上测定馆内的气流流动悄况,观察结果细线没有任何飘动(分析过程中,忽略气流对结果的影响)。拍摄后,用海鸥牌HC一TP12B一5药物天平称得此球重为5.2789g,用游标卡尺测得羽毛球大小。经过讨论分析认为羽毛球各种飞行情况所受的阻力与球飞行速度大小的平方成正比,其阻力系数为0.001146。林传潮在《羽毛球空气力学分析》[33]一文中从空气力学角度出发,对羽毛球运动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得出羽毛球运动既需要使球初速度达55.6米/秒的大力量,又需要使球初速达1.24米/秒的小力量,这就决定了羽毛球运动员的手法既要有大肌肉群参加活动,也要有小肌肉群参加活动,即既快速又细腻的特点。由于羽毛球在空气中运行的轨迹和落点自由地分布在6.7×5.18×l2米的空间内,这要求羽毛球运动员很高的下肢移动速度。同时判断、起动、制动、回动、前后、左右、仰俯的变向,控制平衡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约在0.0744871秒至1.5秒内)。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羽毛球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杀球技术和球体运行中的受力情况上,也有学者运用运动学方法对羽毛球步法技术进行二维和三维的分析。但目前对羽毛球技术进行三维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对后场高远球技术的研究没有涉及,反手击高远球分析研究更没涉及。此外,将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羽毛球大众健身中研究也还没有涉及。
二、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查阅发现,国外学者对羽毛球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动作技术或将两个相似的技术动作之间进行比较,但和国内的研究相比较少,同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羽毛球技术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只有一些与羽毛球击球动作相类似的相关项目的研究。
如Fleisig[37]运用高速摄像和测力台对橄榄球的掷球击球和棒球的投球技术进行了同步测量,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对两个项目的投掷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项目的投掷技术基本相似但又不完全相似,在各环节运动形式和测力台指标上均存在差异,橄榄球掷球时可获得较大反作用力,棒球投掷技术可获得较大肢体运动速度。因此作者建议在非赛季棒球投手可以通过练习掷橄榄球来增加上肢力量,橄榄球四分位也可以练习掷棒球来增加投掷速度,但在赛季不能进行互换练习,因为会造成技术混淆形成技术动作的负迁移。
Jorisetal运用一台摄像机和测力台对手球运动员的投球技术进行二维动力学研究,发现球的受力和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出手前的0.02秒,之后又逐渐减小,到出手时迅速减小为零,而球速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增加,到出手时达到最大值。Azmin.Shalu.Rambely利用冲击力量模型对蹬地跃起杀球活动期间进行了分析。
三、小结
现在对羽毛球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整体技战术的研究,对某一单项技术动作研究较少。传统羽毛球书籍及文献主要是从定性角度介绍一些动作要领,而对技术动作生物学、力学规律及运动轨迹的定量分析涉及较少。运用运动学方法对体育项目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在其他运动项目中早有涉及,但是针对羽毛球技术进行的研究很少。同时,运动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专业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与优化,这些研究并不适用于大众健身。因此,运用运动学方法对非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指导和运用到大众健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博、邵年《羽毛球》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 乌尔里希.费舍尔《羽毛球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7
[3] 傅汉询《羽毛球技术风格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83,23-26
[4] 刘孝兰《拉吊杀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及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84-29-013
[5] 陈福寿《论我国女子羽毛球运动技术的发展趋向》[J]中国体育科技,1984,20-23
[6] 潘丽《新赛制对羽毛球女双技术风格的影响》[J]南宁体育学院学报,2001-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