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来自于学生的活力
2014-10-27黄群
黄群
摘 要:为了营造职高语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學效果,我主要采取了:1、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质疑性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激活学生的灵性。3、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 质疑性 读写结合
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有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职高生的语文基础普遍不好,上课积极性不高,课下不复习更不预习。这就更要求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让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45分钟成效。
下面我就如何创设活力课堂、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文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的事物,他们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特点,注重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把生活情感融入到学习中,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具体目的。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又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的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
例如: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先布置学生去吃荔枝,观察荔枝,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上课时我特意买了些新鲜的荔枝,还拿了些荔枝干。把荔枝分给大家,引导学生先触摸外壳,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它的味道,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多观察外壳内的花纹,以及留意果肉的结构。然后又剥开干荔枝,请几位同学观察并品尝。让他们说处自己的感受,并对比干荔枝和新鲜的荔枝有何不同。再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因为有了实际的体验,学生们很快的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还会提出一些问题,其他同学会主动帮助解决,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会让原本乏味的说明文,变得有趣和生动。
教学《雨霖铃》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环节,首先播放几个送别的场景:泪流满面,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饮酒告别;送完说声“再见”就走。然后让学生就这几种场景根据自己生活进行体验后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再让学生来读诗。其次,与学生交流生活中我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场景与文中柳永与情人的送别场景对比的基础上体悟诗人的复杂心情和细腻的情感。再次,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帮助学生积累已学的诗句。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并让学生表演。设计这几个环节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联系起来,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其实,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这不仅能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还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质疑性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激活学生的灵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是说,在课堂上,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说明学生在思考、参与、学习。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其实,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的简单、复杂、古怪,作为教师,我们都不能轻易否定和回避,而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职高学生本来就多数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不敢提出问题,更不敢怀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内心深处对那些敢于质疑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肯定,宽容地对待那些质疑能力差的学生,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争辩,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空间。
教学《项链》一课时,有个学生指出:“是不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呢?但是对于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在失项链时,我不禁想:为什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的一面。”我当时甚感意外,不是因为他的观点,更是因为他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以此为契机,要求全班学生以他为榜样,大胆质疑,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学习中总觉得没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产生疑问;而那些有了问题,确不敢提出来的学生也都主动地提问了。学生质疑求异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了。
老师还要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流于形式。如果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托堂,只留给一点时间思考,这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我们要力求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完成一节课时。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做得不好,而是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如果主观臆断学生不行,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无拘无束,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才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及由此萌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荡生命飞扬的活力,触摸到质疑有效性的高度。
三、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徐特立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强调让学生注重读书做记号之外,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动笔写。我们知道,讀能陶冶性情,写才能抒发心志。光读不写,就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一些粗浅的认识。因此,只有把读写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在读书中享受审美的乐趣。
高一会考结束,高二这一年的教学我开始觉得漫无目的,后来我开辟了一条道路,在学习美文时,学会写美文。例如:课文《我的母亲》,我们从小到大写了很多关于于母亲的文章,可是大体上的内容如出一辙,自己生病母亲照料,或者雨夜母亲背我去医院,给人的印象很假,没有真情实感。所以我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本文,分解材料和写作手法,试着重新塑造自己的母亲形象。事情不在大小,在于你有没有认真的、用心的感受母亲。在训练中,我班的李秀秀同学这样写到:“我们来自四川,家乡比较落后,父母带着我和弟弟来到这里,希望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母亲一年的休息日有限,因为她想多加班,加班费很多,可以用来满足我和弟弟的零用钱,她不想我们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和她相处的时间很少……”这位学生的语句虽然平淡,但我很感动,因为她读懂了母亲。我就是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认为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每一个训练点写作,这不仅能达到写的目的,还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体悟。这种读写自然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还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的,而我们的探索也是无尽的。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共同努力,离不开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应多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学得更快乐、学得更有效,也让每一个学生在喜欢学语文的基础上学好语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研究性学习与生活》,《教育发展与研究》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师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