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以色列军事工业
2014-10-27王涛
王涛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信奉“勇气无法克服技术差距”的格言,积极推动国家军事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外影响日益扩大。2014年7月,以色列与印度就雷达、制导弹药以及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等贸易项目进行了实质性磋商。与此同时,以色列与越南的军工合作业已启动。两国于2014年2月签订了首个军事工业合作项目。以色列军工企业与越南企业合作生产以方设计的“伽利尔”31/32 ACE突击步枪,总价值约1亿美元。两国国防部还于同年8月举行会晤,探讨签署关于国防与军事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当前中东安全形势和阿以矛盾扑朔迷离的情况下,以色列军事工业的发展更加值得关注。
发展历程
初建期(1948~1967年)
以色列军事工业于1948年建立,但真正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当时,阿拉伯人口不断增加,并且对以色列抱有敌意。在此情况下,犹太组织开始自制手榴弹和爆炸装置。20世纪30年代初,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 “哈加纳”秘密建立了一批轻武器制造厂,由此构成了以色列军工企业的雏形。
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伊始,便经受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洗礼。以色列清楚地知道,武器装备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军事力量的作战能力取决于优良武器与高素质人员的统一。因此,以色列从建国之初就努力寻求采购具有最佳性能的武器装备。但以色列不久就意识到,如果没有独立的军事工业;就可能受制于人,即使有美国这样的盟友,也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以色列人下决心自力更生。创建初期,以色列军事工业的主要业务是维修、改造和更新从西方国家进口的落后飞机、坦克及火炮,开始只能生产部分轻武器,改装和维修一些装备。不过,以智慧见长的犹太人不久即设计出性能优异的“乌兹”冲锋枪,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并为刚刚起步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启动资金。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为以军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以色列从法、美和西德等国进口了许多先进武器,在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包括喷气式战斗机在内的许多先进武器,并开始向印度、缅甸、新加坡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
发展期(1967~1991年)
1967年“六日战争”期间,法国对以色列实施了武器销售禁令,取消了达索集团与以方的“幻影”战斗机合作项目,这一事件促使以领导人痛下决心进一步加大军事工业建设力度。这一时期以色列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还加强了与美国的军工合作,特别是联合研发先进的武器系统,及时分享世界最新军事科技成果,不断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以军主要武器系统中,国产装备的份额明显增加,包括“拉斐尔”导弹快艇、“幼狮”多用途战斗机、“迦伯列”导弹和“梅卡瓦”坦克等,军备自给水平大为提高。到了80年代中期,以色列国内从事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企业已多达250多家,并且涌现出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以色列武器发展管理局、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以色列造船厂等十几家规模巨大、举世闻名的军工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从军工科研到武器生产,从各种军用飞机、坦克、舰艇到电子、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军用产品的生产领域,从业人员近8万人。
这一时期,以色列的对外军事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初,以色列军工企业的客户已遍布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截止80年代末,以色列已成为世界军事贸易大国,每年军火销售额达15亿美元左右,占工业出口总值的1/3。
扩张期(1991年至今)
冷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被以色列视为敌对国家的伊朗、叙利亚等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此情况下,以色列开始重新审定国家防务战略,决定增拨军费,进一步加大对军事工业的投入,在充分挖掘本国军工企业潜力的同时,加强与美英等国军工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现如今,以色列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工生产与管理体系,全国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企业有300家,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达1000多种。其中,陆军武器包括全部步兵武器以及各种门类和口径的火炮及弹药;空军武器包括作战飞机、无人机及其机载电子设备、常规炸弹及导弹等;海军武器除潜艇和大型舰船外,还能生产各种功能的小型舰船和先进的舰舰导弹等。此外,以色列已具备生产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依靠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了系列卫星,并与美国合作研发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生产的武器装备中有60%用于对外出口,销往世界70多个国家,特别是军用航空电子设备、预警机、无人机等在世界航空武器装备市场上独领风骚。2012年,以色列的武器和军事系统出口额达7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
成功经验
高度重视军事科研工作
以色列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军事工业强国,与其重视发展军事高科技、拥有大批高技术人才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军事科研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色列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院校和企业为主干的科研体系。以色列著名的军工科研机构有十多家,包括拉斐尔武器发展局、海法技术大学、武器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学会、韦兹姆研究院等。以国防部直属研究机构主要担负攻关型、尖端型研究项目;高等院校则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承担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30%的研究工作。以色列还为科研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并同美、法、荷等国签订了双边科技合作协定,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推动军事科技的发展。现如今,已有150多家外国公司在以色列科研领域进行投资。
突出的人才优势,是以色列军事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人才立国”是以色列的基本国策,以政府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以色列6所大学每年培养1800名工程师和3000名高级技术人员,技术人才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世界首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总人口的比率居世界第2位。此外,以色列十分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众多苏联军事技术专家的加盟,给以色列带来了苏联的军事技术,尤其是核技术,使以色列的军事研究水平迈上了新台阶。endprint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为迅速发展军事工业,以色列广泛吸收外国军工技术,除引进成套设备外,还采取许可证生产、共同研制等多种国际合作形式。早在1956年,以色列就通过许可证生产的方式,与比利时FN公司合作生产火炮和步枪,与芬兰泰普勒公司合作生产迫击炮,不仅解决了武器装备和零部件的需求,还为发展本国武器装备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采用外商资本注入或与外商联营等形式,大量引进外资,并大力加强合作生产与研发,使以色列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以色列与美、英、法等北约成员国关系密切,能够获得美国和欧洲军事援助及技术转让,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研制生产的一些武器装备性能甚至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此外,随着以色列军工企业开放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公司开始与以开展合作,如瑞典博福斯公司与以军事工业公司合资研制120毫米炮弹,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及桑塔·巴巴拉公司与以军事工业公司合作开发火炮弹药等。
此外,以色列还十分注重研究分析东西方武器装备的优劣,将优点兼而取之。1990年两德合并后,德国将大量原民主德国的苏制武器出售给以色列,包括“米格-29”战斗机、空对空导弹和T-72坦克配件等。以色列经过消化吸取苏联武器的精华,改进了自己的“梅卡瓦”坦克和“巨蟒-4”空空导弹,使之成为世界军火市场的畅销货。
以军贸促军工
当今世界,军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海外市场。以色列一直注重开拓国际军火市场,用出口赢得的利润扩大生产,为国防建设服务。以色列出口军品以航空、导弹和陆军武器为主,高技术武器设备使以色列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左右逢源,大发其财。以色列军火出口遍布世界各地,不仅销往许多发展中国家,还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例如,韩国、菲律宾、比利时、法国和瑞士向以购买无人机,印度向以采购无人机和导弹、“费尔康”预警系统和电子设备,波兰求购反坦克导弹,芬兰和荷兰从以进口空战分析系统,西班牙和希腊购买歼击机瞄准系统,丹麦采购夜视系统,澳大利亚购买海军装备,美国进口装甲运输车使用的装甲、无人机、瞄准仪和歼击机瞄准系统等。特别是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实质上就是在俄制“伊尔-76”型运输机上搭载机载预警系统,成本不过1亿美元,售价却高达3亿美元。目前,以色列生产的军火中有70~75%用于出口,军火出口已成为以色列主要的外汇来源。为了推动军事贸易,以色列还对军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了军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外合作与贸易。
武器出口使以色列获得了大量资金,用来研制新一代武器,实现滚动式开发,即使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以军工技术能够不断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始终保持技术的先进,从而使以色列的预警机、空空导弹、地面监视雷达系统和热成像系统等稳居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作用
巩固安全基础
以色列处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几乎与所有邻国都处在敌对状态。以国土面积小,缺乏回旋余地和战略纵深,特别是工业中心完全暴露在邻国的火炮射程之内。而且,以色列领土边界并未获得永久性承认,面临的“边界压力”非常沉重。以色列前国防部长达扬曾指出:“以色列整个国家就是一条边境线。以色列的安全有着罕见的地理脆弱性,这种脆弱性由于与阿拉伯邻国严重的敌对性而大大加深。”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以色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出于谋求军事优势和安家固园的本能,以色列历届政府都将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国家安全的最有力保障,将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要务。
军事工业的发展,为以色列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色列不仅形成了人员齐整、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且具备了研制和生产各类轻重武器、超声速飞机、中型坦克、作战舰艇、空空和反舰导弹、电子战设备和雷达等武器装备的能力,其中国产作战飞机、导弹、坦克和火炮等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军武器装备水平不仅明显优于周边国家,其先进程度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位居前列,从而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威慑和作战力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利器。
促进经济发展
以色列长期实行以军事高科技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在发展高科技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军事高科技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以色列每年都将大笔经费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年度国防经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25%,对军事工业的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的50%左右,军事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约为40%。
以色列军事工业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以色列共有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许多企业都在使用原先为军事用途开发的技术生产各种民用产品,如用于监视、互联网、机械压缩、无线电、生物医疗、密码破译等方面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科技水平堪称世界一流。现如今,将军事技术用于民用领域已成为以色列的重要财源。二是通过对外军售直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激烈的巴以冲突严重制约了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而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国际军贸额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以色列的经济压力。以色列银行行长摩西·曼德尔鲍姆曾经直言:“在外债和通货膨胀的重压下,只有一个因素能够使以色列免遭破产,那就是输出军火赚取美元。”
发展对外关系
以色列利用军火贸易,成功改善了与许多国家的关系,包括曾经的敌对国家。1999年,约旦国王侯赛因逝世,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亲率政界要员参加约旦的国葬仪式,主动提出向约旦出售武器,并宣布对约旦的商品实行免税政策,从而化解了两国多年的宿怨,并换来了约旦对以色列空军开放领空和开展训练合作的承诺。
国际舆论评价认为,以色列的军火“售”到哪里,其国际影响也就拓展到哪里。当印度向以色列提出购买“费尔康”预警系统和“箭”式导弹防御系统的需求时,以方认为此举有助于改善“以色列和一些国家的关系”,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因而积极推动,不遗余力。与土耳其的军事贸易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自1996年以来,以色列向土耳其出口武器的总价值已达30亿美元。以色列帮助土耳其完成了对其美制F-4和F-5型战斗机的升级,并帮助其发展空对地导弹。以色列海法大学亚洲问题专家伊扎克·希霍尔表示:“土耳其对我们很重要,武器贸易使我们两国的关系更近了。”本·古里安大学教授杰夫·哈尔珀则表示:“以色列对外出售军事技术方面所获得的成功表明,它更不愿通过和平协议将占领的土地还给巴勒斯坦人。”endprint
发展前景
继续加快私有化进程
以色列政府控制着80%的军事工业,但以政府认为私营军工企业富有快速、灵活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计划把所有的军事工业企业逐步转变成私营企业。近年来,以色列不断改革军事工业经营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军事工业私营化改革,首先对国防部所属机构和企业,如军事工业公司、航空工业公司、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等进行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国有军工企业私营化计划,首先从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开始。该公司的私营化计划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在第一阶段,关闭某些经营不善的军工厂,精简员工,保护国有资产,提高经济效益。2014年4月9日,以色列财政部宣布军事工业公司实行私有化,该公司同工会和员工签署协议。根据协议,3400名劳动力中将有1170人被立即辞退,私有化完成后,将进一步裁员950人。在私有化进程中,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还签订了大量财政协议,维持公司生产线,并通过融资和取消政府债务等措施帮助改善公司的财政状况。在第二阶段,将公司的部分业务完全私营化,同时推进军工企业进一步合并与重组,形成核心实体。
美国因素的掣肘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是美国最大的受援国,每年接受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近30亿美元,其中军事援助约20亿美元。但美国提供的并非无偿援助。根据美国政府规定,约73%的对外援助物资须在美国国内采购。为此,以色列不得不将大多数援助资金重新投入美国。为了保证以军能够利用外资采购本国研制的军事装备,大多数以色列公司只能同美国的防务公司建立密切的业务关系,或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把本国研制的武器装备拿到美国去生产。美国通过这种特殊的援助和合作方式,不但把对外军事援助资金的绝大部分留在了国内,增加国内就业机会,促进了本国军工企业的发展,还可获得以色列先进的军事技术。
以色列对外军事贸易也常常受到美国的干预和掣肘。根据美以不成文的规定,即使以色列对出口武器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也要与美国方面进行协调。美国一直反对以色列向中国出售武器。2000年,美国以取消军事援助相威胁,迫使以色列停止向中国出售价值2.5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系统。2003年,美国再次要求以终止所有向中国出口武器和安全设备的合同。2005年,美国还借口以色列向中国出售“哈比”无人攻击机,对以采取一系列严厉的军事制裁措施。可以预见,未来美国还会以涉及美安全利益为由,继续干涉以色列的对外军事贸易和军工合作。
对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效应
就目前看来,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阿以矛盾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仍将持续,还会继续出现类似于“护刃行动”的矛盾激化事件。为此,有中东“军火库”之称的以色列仍将继续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研制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以保持自身军事优势,维护国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政府高层一直盛行着狭隘的军事观念。强大的军事工业,既是以色列重要的军事优势,也导致政府常常过于迷信军事手段,忽略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其他选择缓解矛盾和冲突,也一直未能将军事胜利最终转化为政治成果。在实践中,以色列借助以强大军事工业为基础的军事力量,使用传统军事手段对付非传统威胁,这种做法一方面使以被贴上“国家恐怖主义”的标签,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另一方面也促使伊朗等国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加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对以色列的挑战。而且,以色列近几次武力行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使以外交处境更加孤立,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以色列军事工业对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以色列继续狭隘地依靠发展军事工业和强化军事手段谋求绝对安全,最终将陷入挑战与威胁不断增多的安全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