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梦魇

2014-10-27沈小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思维教学

沈小红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载体。学好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文言文教学却是语文教改的一个偏僻角落,颇显荒凉。尤其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更是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面临着“高耗低效”的重重困境: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无趣;其三是学生厌学,消极低效。

怎样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文素养?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怎样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乘兴趣之舟,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喜欢学习文言文,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1.图画激趣。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章,这些文章都配有一幅插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如《两小儿辩日》一文,在上课伊始,笔者就用多媒体展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 有的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笔者让学生带着争议,凭借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读通课文也就不在话下了。

2.情境激趣。恰当的情境,可让学生兴趣倍增,也让教学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样一个故事: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后,碰见了苏联外长葛罗米柯。高出邓小平半截的大个子葛罗米柯,手臂自然横过去摸着邓小平的头,讨好地说:“小平同志,你刚才的发言好极了,只可惜个子太矮了!”邓小平没有丝毫愠色,只是也把手臂横着扫过去,正好摸到了葛罗米柯的屁股上,不冷不热地回击一句:“这是哪里的话呢!”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葛罗米柯显得非常尴尬。学生兴致盎然地听完故事,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的说:“邓小平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并没有正面交锋,很机智。”有的说:“邓小平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维护尊严,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笔者适时告诉学生: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得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这个聪慧的孩子就是文言文《杨氏之子》的主人公。类似的趣味故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古文学习磁场,探究委婉语言艺术的氛围,如袅袅轻烟,始于开课,萦绕课中,挥之不去,既有趣味,又有韵味。

二、扬诵读之帆,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应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成诵。小学阶段,不必要求学生一一掌握词类的活用、句子的倒装,只要大致可以读通、读顺即可,重点还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感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推荐一些积累的篇目供学生吸收、补充阅读,通过反复诵读,为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读”也应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习的规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初读,要读准读通,有板有眼。一抓读音,如教学《两小儿辩日》,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弗、日、沧、汤等,抓易读错的字及时正音。二抓停顿,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笔者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句子朗读正确了。

第二个层次,悟读,要有滋有味,读出感情。如《伯牙绝弦》之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语调不同,理解亦不同:坚决,可示伯牙决定之不可更改;低沉,可显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无奈与痛苦;平调,则显示说故事之意味。教师可以尽情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

第三个层次,诵读,要有声有色,读出韵味。如教学《论语》时,就要让学生感受古文音情结合的韵律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学生画画节奏线,读出古文的韵律,朗朗上口;让学生反复诵读,潜心品悟韵味。

反复的诵读实践,学生水到渠成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展思维之翅,深化感悟

教材中的文言文,虽浅显易懂,但蕴意深刻。在疏通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后,将文言文作为现代文来学习,也是值得一试的好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用足用新用活教材。

1.填补空白,点击思维。文言文篇幅短小,简洁凝练,常常会给人留下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教者可投学生所好,采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教材中的空白领域进行合理的发挥创造,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又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如《杨氏之子》中,让学生通过 “应声答曰”这一词,合理想象杨氏之子当时的神态、表情、内心想法,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学弈》中,让学生立足知错就改,进行续写,想象学弈的故事又会如何演绎,学生手下的《学弈》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2.穿越古今,拓展思维。今人学古文,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加入时代元素,让古今妙合、古今互用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如《学弈》中两个学生的表现,是现代孩子专注学习的一个正反面教材,也教会孩子做个实事求是的人。《两小儿辩日》能勾起孩子对童真童趣的美好向往,加深对“实事求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理解……教材内容与这些鲜明的时代元素有机结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奇思妙想。endprint

3.质疑探究,深化思维。教材中有些文言文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启发性,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对颇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挖掘一番。“《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理由是什么?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竟然答不上小孩的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的思维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成熟深入,对古文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4.仿写练笔,活跃思维。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言简意赅又蕴藉丰厚,讲究推敲、精练、修辞,“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亮点可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得到闪现:如仿《伯牙绝弦》中的句式,写自己的知音——吾嘴一挑,母曰:“汝逢喜事也!”吾眉一皱,母曰:“汝遇难题也!”吾一摸肚,母曰:“汝饥待食也!”吾所念,母必得之。母乃吾在世知音也。……如此模仿写作,学生必会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获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或是“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效果。

四、启拓展之旅,链接迁移

1.课内外牵手,巧妙链接。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左膀右臂。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立足课本,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资源的链接。如课前,引领学生预习时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学习课本储备能量。课堂教学,结合重难点内容适时拓展延伸相关资料,使教材文本与拓展信息互相渗透、补充,引导学生进行剖析、对比、整合,实现课内课外相渗透互借鉴的良效,促使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课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言故事、名句,让阅读延伸到课外,及时反馈、交流。这样,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2.古今文互变,有效迁移。创作是小学生的天性。只要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那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或以课文为模板,改编创意,写出自己的古文来,都不是难事。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擅长模仿。他们能够自动忽略掉对个别词句的不太理解,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读了《杨氏之子》,可以让学生写《×氏之子》《×氏之女》等;也可以让他们用文言文来改写自我介绍的作文:吾名孙乙文,浙江浦江人士也,虚度十三春秋,为女者。吾身材适中,脸圆,双目有神,嘴若樱桃。吾性之躁,非君可比,若尔入吾家,请小心之。然,吾非为粗鲁之人,只直率也。吾善钢琴,欲以琴会友,盼有朋自远方来,甚乐。孙乙文之,可爱乎?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难,教学者实应迎难而上:以文章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情趣;反复诵读,体验文言文音韵之美;点击思维,体味文言文的探索之美;拓展链接,体验文言文简约古朴之美。相信不久的将来,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梦魇!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思维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