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4-10-27李陆桂肖满涛
李陆桂 肖满涛
我区自2012年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英语新课改的成效逐步显现:通过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认识由肤浅而逐渐深刻;通过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研究,一线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在南宁、桂林等市形成了以“样本学校”“示范性高中”为辐射中心、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大集体备课机制及教研“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生态进一步改善;通过组织教师申报高中课改英语专项课题,各校从本校实际出发研究真问题,以研促教,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共同发展,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上实施时间不长、经验欠缺,高中英语教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亦随之产生。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困境
1.一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教师观念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价值,特别是总体目标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课程意识”。部分教师局限于“学科本位”思想,对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认识不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视野狭窄。第二,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英语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目标,导致教学实践活动多少有些盲从、粗放。第三,对以“模块(Module)”为课程学习单位的教材编写意图和价值认识不明,缺乏灵活、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及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的意识。第四,对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认识模糊、片面,导致教学过程中操作方法和策略不当,影响师生交流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影响课堂生态。第五,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缺乏说辩证思考,不能厘清诸多矛盾关系,极易走进以下教学误区: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将历史传承与理论发展对立起来,将教学过程中的“应试”环节与新课程改革对立起来(如将应试教育等同于评价、将高分一味地视为低能等)。
2.课改矛盾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屡屡受阻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存在以下矛盾:第一,教材容量大与实际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第二,新课程的高要求与目前师生学科水平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农村学校的表现尤其突出,比如英语新课程关于词汇量的要求以及综合语言能力的要求对于生源条件不理想的学校便颇具挑战性。第三,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与大班教学之间的矛盾。第四,教材的广度、深度与考试不一致,表现为课程改革、评价制度与招生考试制度不协调,常规教学与高考应试之间存在矛盾等。第五,教师常规教学负荷重与教学科研任务耗时费力之间的矛盾。第六,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因资源贫乏,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拓展式学习难以有效开展。
3.教学模式难改,课堂效益不高
课改两年,至少在我们所看到的英语课堂上,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形成。课堂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与学的关系没有调整到位,师生交流和合作机制没能有效建立,“以教为主”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既不放心也不放手,导致假问题、假研讨充斥课堂,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培养,学习力难以形成。第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目标直指“高考”,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将“语”和“文”混为一谈,缺乏英语语言特有的韵味。其结果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有形式无内容,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学生“哑巴英语”现象涛声依旧,读写能力没有质的提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4.评价机制与课程理念偏离,“课程”有形无实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评价旨在促进师生英语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和学校英语教学管理。遗憾的是,我们在进校听课调研时发现,各高中学校英语学科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科学,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有些甚至没有评价环节。
我们知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监控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成效,除了以听汇报的方式进行常规检查,还会组织一些“考试”。于是,大部分学校为了应对上级的这些监控措施,便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上级指定的“必修课程”与必选“选修课程”的开设与任务完成上;至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各校基本无暇兼顾。实际上,不少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与课改前相比,除了一套新版的教科书,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正所谓课程有形无实。
此外,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的评价应由学校组织实施,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事实上,不少学校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甚至无视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5.英语教学环境欠佳,课改生态有失衡之虞
自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3年10月发布《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高考英语卷分值由150分减至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媒体与民间办学机构针对“外语热”的争议几乎把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连带社会化的外语教育全部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外语教育在提高我国国际化水平、促进文化多元、推动学科建设、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价值,现在满脑子想到的就是外语教育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多少害处,并对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提出了种种责难和质疑……英语学科所受到的这种来自社会的不公正待遇,或多或少对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英语教师的工作激情和信心,使他们对英语教学的职业认同感、归宿感产生了迷茫和困惑。英语教学专家直言“高中英语的课改生态有失衡之危”,这并非危言耸听。
庆幸的是,就在本文即将截稿时,笔者获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作出了“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的决策。这条消息对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是个福音,也对稳定高中英语教学的“军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走出英语课改困境的具体策略
对于在课改中出现的以上困境和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回应。
1.加强研修提高认识,走进课改找准改革方向
在与一线教师就教师素质、教师发展进行座谈时,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老师会很爽快地承认自己的英语口语不行、课件制作水平不行、板书不行……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因观念落后影响了教学实效。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支撑。一线英语教师只有加强研修,切实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深刻理解教育,深刻理解外语教学,深刻理解新课程,才能明确课改目标,把准课改的基本方向。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社会性,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高中课标》还要求教师树立五个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需要如此把握课改的方向:第一,把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创新育人模式,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思维品质、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第三,将“适合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英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贯穿教学的始终。
2.面对现实勇于实践,尊重规律化解矛盾
我区是教育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学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加明显。因此,在高中英语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更多。我们只有面对现实,尊重规律,勇于实践,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确保英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下面仅就解决其中的几对矛盾予以简要说明:
面对教材容量大与实际课时紧的矛盾,我们需要认真钻研《高中课标》,吃透教材,全面领会教材“分话题与功能、按模块(Module)进行编排”的意图,并站在学科的制高点,结合教学实际,对课程进行大整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将教材中同类型、同题材、同体裁的文章适当整合,精讲一篇之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篇目,系统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等。
针对英语新课程的高要求与师生学科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教师要加强研修,勇于实践,在提高自己能力水平的同时,培养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尽管大班教学使“适合的教育”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但经验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设计和组织调查、采访、探究、即兴发言与讨论、思维训练、反思等有梯度的语言教学活动”都是提高大班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3.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改善生态激发活力
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单凭教师和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需要上上下下甚至社会各方力量的联动,以形成合力。为了确保高中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我们认为,今后应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第一,做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专科等学段的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明确各学段的职责和任务,防止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的错位;第二,统筹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第三,使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与《高中课标》相互协调、统一;第四,统筹一线教师、管理者、教研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的力量与智慧,建立市级和校级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统筹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等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各科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形成良好的英语教学和育人环境。
4.重塑课堂转变方式,突出主体务求实效
“生本课堂”是较为理想的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生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个性,其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具有理论支撑,有一套操作规程,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善;学生在教师合理适时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第二,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安全,师生彼此尊重,关系和谐,交流机制通畅;学生有条件和机会自主探究和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第三,教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效果好、效率高;学生成绩非“加课”而得,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上下得到“解放”。第四,学生的差异得到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第五,学生有良好的素养,会学习、愿协作,有自信、心胸宽,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教研融合唤醒智慧,共享资源彰显实力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教研有机融合,以研究唤醒智慧;共享教学资源,以合作促进发展;提高整体水平,以实力彰显特色。
各地教研部门要在充分调研本区域各层次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每学年的教学任务,从顶层优化新课改与教学研究活动,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比如着眼于英语教育的理想与价值取向,以英语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为切入口,以课题研究、大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为突破口,进行英语必修课教材与选修课教材的研究以及教法研究,加强专家引领、机制创新,推动市区、县区学校的联动,充分发挥示范性高中的引领、辐射作用,促使普通高中主动参与跟进,共同分享教学智慧和教学资源,以此确保提升全市乃至全区英语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整体水平。
各校要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真问题,同时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和理论提升。在抓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各校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作用,抓好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抓好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懂“教”,还要会“研”,要自觉地将教学与研究有机融合,在前进中平衡,在行动中研究,从问题到课题,“以研促教”,以教学、反思、研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6.多元评价管理跟进,过程强化提升品质
我们实施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高中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努力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形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设置合理、全面、健康的绿色评价指标。第二,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评价。第三,各级各类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强化过程,注重实效,提升品质。第四,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课堂教学即时点评、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过程与效果自评、问卷调查、家长反馈、同伴评价、平时测验等。第五,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要全面、科学、多样,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已经顺利起航,我们坚信:只要政府决策科学,教育行政部门在源头上有效管控,社会广泛认同,专家加强研究与引领,学校依法实施并勇于实践创新,一线教师群策群力,我们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注:作者李陆桂为自治区高中课改英语学科专家组成员,特级教师;肖满涛为桂林市高中课改英语学科专家组成员,高级教师)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