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自我

2014-10-27杨杰李燕燕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兵教员心理素质

杨杰++李燕燕

这是一个名为“跳出真我”的个人挑战项目,一位学兵身着全套安全装备,缓缓爬上一根8米高的立柱,站在特制“圆盘”上,试图跳出去,抓住眼前距离约1米的单杠。他看起来有些胆怯。“加油”、“就差一点点”,下面的教官和学员纷纷握拳打气,鼓励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见圆盘上的学兵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呼吸,似乎心态也平和了许多,双腿慢慢停止了颤抖。他将目光向前持平,上身微倾,“突”地跳出,一把抓住了那根横杠。“是的,我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完成得比想象中顺利”,受训学兵告诉教员。“在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严峻挑战面前,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人才,正作为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在场的教员陈增辉如是说。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构成的武器装备,陆、海、空、天、电磁等全维空间展现的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这就是当今信息化战争的鲜明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技术战争实践表明,有别于传统的高技术兵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扩展了兵力、兵器作战的空间性能,使得作战向大纵深、高立体方向发展;同时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夜间和不良气候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提高,使战争向全天候、全时辰方向发展。这一切因素,使得许多参战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因此丧失了战斗力,造成了非战斗性减员。美军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由于心理问题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都大大超过了战斗性减员。据美军测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由心理障碍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占到10%-25%,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

当下,“能打仗、打胜仗”对军人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和团队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战已经证明,依据“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的心理学原理,所设计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能够帮助士兵强化在高危险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可增强士兵的自信心、意志力及团结意识,提高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还可增强作战指挥时沉着冷静的心理因素,提高军人的心理素质,为实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以军事医学特色见长的第三军医大学,围绕着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军事体育训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目前,他们的军事体育训练模式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基本技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为第二层次;架构在上述两个层次之上,有训练指导思想、有科学的训练设施、有教学计划和方法步骤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则为军事体育教学的第三层次。在第三层次的训练中,通过“有形的”身体训练,培养“无形的”心理素质,正是军事体育训练改革的魅力之所在。

“在强化体能训练、增强体质的同时,开展以培养学员心理素质为着眼点的军事体育训练,才是最完整,最高层次的教育模式”。

这个教研室正在着力推行这样一种理念。在黄文砚等几位代表教员眼中,以“有形的”身体训练为辅,着力培养“无形的”心理素质为主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体现了军事体育训练的发展要求,它与其它身体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仅在课堂上说教的授课方式,让学兵亲身体验训练感受,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军人心理素质设置一定的情景和训练内容,让受训军人在这样的情景训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最后通过反复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最终积淀成军人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让我们先回头看看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行为培训。

心理行为训练培训(Outward bound),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库尔特·哈恩(Kurt Hahn)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心理行为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二战结束以后,“拓展训练”也从最早的军事生存训练演变成为社会经济领域服务的一种人本训练。今天,“心理行为训练培训”融汇Outward Bound培训理念,围绕着领导艺术、团队建设等现代管理的中心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与参训者的人格特征,通过全方位的素质培训,使参训者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公司的“爬山比赛”、电视台推出的“极限挑战活动”,这些其实都是“心理行为训练训练”的不同“变身”。教员黄文砚认为,“心理行为训练”能以全新的方式,有效提高部队官兵对军队的忠诚度,凝聚一种“一股绳”的向心力。

第三军医大学军事体育学教研室的心理行为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透过危机感、领导、沟通、面对逆境和辅导的培训而得到提升。拓展培训强调学员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课堂上听讲。研究资料表明,传统课堂式学习的吸收程度大约为25%,而要求学员参与实际操作的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能更加有效地将资讯传授给学员。心理行为训练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户外体验式教学转型。

“我们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接受风格,将大部分课程放在户外,精心设置了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员主动地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学员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出种种具有丰富现代人文精神和管理内涵的道理。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去发现、去醒悟,对自己、对战友、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除了引文中的“跳出真我”项目,请看——

这是团队形成项目“破冰”,来自不同学兵的各小组分别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队名、自己的标识,大声喊出自己的队训、并高声唱队歌,通过这样的“互相打招呼”, 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营造浓厚的团队气氛。

这是个人与团队项目“信任背摔”,一个具有50年悠久历史、迄今经久不衰的拓展项目。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一米六高的台面上,身体直立然后背向倒下,落倒在下面队友的怀抱或双臂中。受试者“信心充电”的过程中,下面的每个人都必须喊,并且整齐。“接人的学员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不允许自己做了后不去接别的学员、倒下的学员起身后必须给接人的队员鞠躬表示感谢,这四项是规定动作”。教员李思蒙说:“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员思考‘下边的队员要如何做才能让上面队员相信?,‘在下边接人,是一种责任,如何在工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让上边的人信任我们?”“在下边看着这个项目不难,等自己上去后发现还是很恐惧,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当然,做项目之前,我们会讲很多规则,规则不单是制度,有时候更是安全的保证。”

通过培训,整合团队,发掘每个人的最大潜力,这就是心理行为培训的真正意义!

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军事体育学教研室在全体学兵中,根据主动报名情况选出40名学兵参加本课程的学习。教练包括黄文砚、陈增辉等4人,活动时间从11月10日开始,到12月8日结束,共开展6次活动,每次4学时,共计96学时(4人×24学时)。

——教练们从团队建设从发,把学员分成两个训练团队,分别由每个团队自己民主选举出队长,利用团队集体的智慧勾划出队旗、队标,编写出队歌、队训。在整个活动中用这些来鼓舞队员的士气。

——利用心理行为器械进行高空项目、地面项目的交替式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队员个体项目,如:空中单杠、也有两人一组相互配合的训练科目,如:依存共渡,勇攀高峰,还有全体队员配合才能完成的集体训练课程,如:合力冲击,电网等。总之,训练项目种类多、且有一定的难度,对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考验。

——通过完成各种科目这样有形的身体训练,对无形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在非常规条件下要完成训练的科目,心理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断桥,队员在离地8米的高空完成从木板的一端跨越到另一端,看似简单,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胆怯、恐惧对自己的怀疑等不良心理因素。又如:合力冲击但凭个人是无法完成的科目,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大家的分享,教员的点评。每个项目完成后,都会组织队伍进行分享训练的收获,并且教员进行分析讲评,在分享中队员们可以清晰认识到自己和队友在训练中的问题,和心理反应,在教员点评中能够更加巩固通过行为反应心理的情况,得到改进的方式。

——问卷调查,对比参加训练与未参加训练人员心理素质的不同,量化参加训练后心理素质是否会普遍提升。

这是四位教练的体会收获。

陈增辉说:“学科的交叉兼容性很强。军人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军事体育课程的延伸,不仅包括了体育训练学内容,同时也与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管理学进行了交叉兼容。该项目的开展对军事体育课程来说是多学科交叉兼容的较好应用。”

黄文砚说:“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该课程教学中应用学员分享、讨论,教员总结点评等方法,改变了以往依靠教员讲授的教学模式。强调学员的自主意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李思蒙说:“注重教育的有效性。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有形的行为训练,反应提高‘无形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将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熊俊说:“教学的多样性。课程设置有高空、地面、项目分类上有个体、团体,方法、手段上运用了讲授、示范、讨论、分享、总结等,可以看出该课程的多样性。”

学兵们是这样评价的:

——我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算是超越自我的尝试吧。

——我想,这是锻炼了咱们的表达能力、相互理解、沟通能力,提升了个人意志品质和团队的凝聚力,协作力。

——感觉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国家医疗应急救援队,就是当发生突发事件后,能按照上级命令迅速出动,克服天候、地域等不良自然环境,按规定完成救援任务的卫勤力量。因此,医疗应急救援队员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是显得尤其重要。对这支特殊的队伍,传统的心理素质提升主要采取心理辅导,心理课程等教育引导模式,队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探索一种新型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心理行为训练作为体验式培训的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军事体育教研室也在积极推动其在医疗应急救援队伍训练中的运用。

“通过我们在汶川、玉树、雅安等几次抗震救灾中的考察,在应对突发事件关键期,卫勤队员处于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角色期待中,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被他人和社会接纳的人,进而形成提升自我概念和行为表现。针对这样的特质,心理行为训练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协作的氛围,在训练过程中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提升积极的自我概念起着很好地推动作用。”

心理行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提供了队员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活动增强队员之间的信任感,让其充分体验到集体归属感。另外,随着活动的进行,队员彼此之间默契配合,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队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良好的同伴关系无形中满足了医疗应急救援队人员归属感的需要。

心理行为训练的项目设置对脑力和体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可以很好地激发队员的斗志,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当大家通过努力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一刹那,队员们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体验,这无疑可以增强自信。

心理行为训练的每一个项目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全体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发挥创造性思维,共同研究探讨任务的解决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队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培养信任感和包容心。

心理行为训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活动情境,让队员在参与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维得到启发,任务完成后队员通过讨论总结,分享经验,获得多种提高心理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反思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理特质,再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之中,真正实现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沉淀品质这样一个心理素质提升模式,从而增强了医疗应急救援队人员的心理自助能力。

责任编辑/ 廖全国

猜你喜欢

学兵教员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晚上好, 教员先生
“制止餐饮浪费”主题海报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校长问题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晚安,教员先生
晚安,教员先生
王学兵邂逅“小萝莉”,爱的热辣催人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