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成语”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新探索

2014-10-26

关键词:成语汉语语言

车 飞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网络新成语”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新探索

车 飞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网络成语”“网络新成语”或“后现代成语”等同质称名引起的相关争议尚大,“网络类成语”可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概念。网络类成语既隶属于网络语言系统,又有向汉语通语成语系统发展的可能,具体语法特征与类成语、俗成语有交叉。从系统属性、形式特点、来源、语用等方面界定网络类成语。网络类成语可借鉴网络新词语进行多维聚焦研究。

网络类成语;性质;界域;研究维度

一、引言

本文重点考察近年来流行于网络媒体的“网络成语”“网络新成语”或“后现代成语”。对这类语言形式的态度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以介绍列举为主,如刘琴《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上)》(2009)[1]和《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下)》(2009)[2],沫沫《网络成语》(2010)[3]。第二种具有初探性,如刘晓颖、郭伏良《试论现代汉语新成语》(2009)[4],郑俊涛、马长林的《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2011)[5];申慧分析了一些网络“新成语”形式的来源[6],参考刘晓颖(2009)的成果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7],并对近年来媒体流行的“新成语”的产生方式归类为四种情况[8];欧健、罗雪圆《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成语现象探析》从消费主义视角解读其本质[9];何爱晶《“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视角下的心智解析》分析了“十动然拒”这种不完备话语所涉及的心智现象[10];马若宏《网络成语——从“人艰不拆”说起》分析了这些网络成语的来源、特点及利弊[11];邵静《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偏离及其规范》分析了网络新成语的偏离情况和规范态度[12];第三种持质疑、批评态度,多见于报刊或访谈式个人评论,认为这类语言形式破坏了传统成语的典雅性,让不熟悉网络的人们难以理解。文章尝试提出新概念,并讨论其界域、性质,确定其数量,提出对其的语言态度以及研究的目的和角度。

二、可能概念的筛除及新概念的提出

“网络成语”“网络新成语”或“后现代成语”都意在强调它们与传统成语的不同,但又把“成语”的概念糅合进去。困境在于目前社会大众并没有视它们为真正的成语,如此称名也是致使这些语言形式争议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成语”这一新提法可能会启发我们研究角度的新转变,但隐含“成语”等同性质的缺憾依旧会阻碍大众对它们的客观认识。

(一)两种可能概念及其缺陷

这类语言形式还有以下两种可能概念:

概念一:网络俗成语。缺陷:虽然网络语言也是汉语通语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乘势而上,收录了近3000条新词语,很多都是网络新词语。而这类“网络新成语”,鉴于其尚未进入汉语通语成语系统,并不属于雅成语和俗成语中任何一类,称作“网络俗成语”意味着默认其已经成为俗语或成语。但权威性辞书都未收录该词,如此称名显得不够贴切。

概念二:网络四字格俗语。缺陷:四字格俗语与成语是交叉的,大家公认的解决办法是将之处理为“俗成语”。如此类推,则可称之为“网络俗成语”,使公式“网络四字格俗语”→“网络俗成语”成立,有悖于语言事实。实际上“网络类成语”并不属于通语成语系统中的俗成语,现今仍悬浮于汉语通语成语系统之外。

(二)新概念的提出

我们在“类成语”概念的基础上①,尝试提出一种尽量避免人们对传统成语的印象造成颠覆的概念——网络类成语,其词汇组合情况是【网络】【类成语】,节律情况为“2+3”式,意即“产生于网络的类成语”,而非【网络类】【成语】,具体范围及定义后文详述。

三、网络类成语的界域、性质与数量

(一)网络类成语的界域

网络类成语与类成语的性质趋同,同样游离于汉语通语成语系统之外,不过网络类成语还隶属于网络语言系统,一方面往俗成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往自由短语方向发展,总体上向心于俗成语发展方向。因此,网络类成语在具体语法性质上可能会部分或全部拥有俗成语的语言性质。

网络类成语与四者的关系可制图如下:

(二)网络类成语的定义与性质

基于上述讨论,网络类成语可定义如下:指产生于网络时代的汉字类网络语言,是开放性网络环境下网民口头创作、口头运用的口语色彩很浓的二二相承的表述语或描述语,介于俗成语与自由短语之间。其悬浮于汉语通语成语系统之外,是既向心于通语成语系统又隶属于网络语言系统的中介语言系统,有时更趋向于俗成语的性质。口语色彩浓厚、语义直白、结构稳定,多数为四字格短语,具有时事偶然性、网络群体参与性、创新性、爆发性等特点,可接受度正待验证②[13]。大多数产生于国内,个别产生于国外。具体范围界定如下:

一是结构形式固定,其中的成分不能任意变序、抽换、增减、分拆。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任意改变,已经定型的网络类成语不能随意改变。如:“刷漆绿化”不能说成“绿化刷漆”;“秋雨含泪”不能变更为“秋雨流泪、秋雨洒泪、秋雨泪”等;“林貌杨音”不能说成是“林貌和杨音、杨的音而林的貌”。

二是有时口语色彩浓厚,以贬义为主,语言通俗、语义直白;有时含义文雅却不通俗。例如“秋雨含泪”典出余秋雨2008年6月5日发表的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由此,秋雨含泪被引申为假惺惺的眼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语义非常直晓明了。“久耕托市”这个网络类成语就是含义文雅却不通俗的代表,不熟悉事件背景难理解该语汇,可参照成语“螳臂当车”的意思,说明政府官员“运用手中的权力,蒙起头来用简直可笑的行为给自己的家人朋友牟取暴利,伤害老百姓的利益。这在古代的成语里实在是找不到一种可以来形容了,‘螳臂当车’只能形容‘蠢’,可是‘久耕托市’更表现的是政府官员的可笑又可恨”③。

三是来源于网络,非来自传统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佳句等。时事偶然性应该是其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特点。来源于国外的网络类成语只有一个,为韩国年度成语之“旁岐曲径”[14]。

四是运用和表达多种修辞含义。语义构成中运用对偶(韩食美史、范跑郭跳)、反问(谁死鹿手)、比拟(猪涂口红)、仿词(敢动中国)等修辞格;语用中运用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谁死鹿手”中的“鹿”指的是“三鹿奶粉”这一品牌,表达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如:这方便面的添加剂超标,吃多了谁死鹿手?使得表达含蓄曲折,富有表现力。

(三)语频参考下网络类成语的数量

在网络类成语界域、性质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百度快照、微博的网络使用频率进行筛除④,以1000次用频为收入界限,共形成以下58条网络类成语: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聚打酱油、欧阳挖坑、范跑郭跳、黔驴三撑、谁死鹿手、官走生坐、世坚跳海、三毛抄四、核传盐尽、唐骏读博、东跑西颠、捂盘惜售、化危为机、国进民退、网络暴力、敢动中国、非法献花、钓鱼执法、久耕托市、笑而不语、学历团购、跨省追捕、处女嫖娼、路边高墙、故宫强撼、三鹿毒奶、旁岐曲径、欧猪五国、卧槽泥马、压力山大(鸭梨山大)、拜登吃面、丁磊养猪、开胸验肺、人肉搜索、男默女泪、猪涂口红、刷漆绿化、林貌杨音、证齐毒全、韩食美史、海派清口、亦正亦邪、巧言利口、逆贼败党、三网合一、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累觉不爱、不明觉厉、喜大普奔、说闹觉余、十动然拒、火钳刘明、繁荣娼盛、前腐后继。

四、网络类成语研究的态度与角度

(一)研究“网络类成语”的目的

挖掘语言事实是“为了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语言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对种种语言现象做出尽可能合理、科学的解释,以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15]1-2。网络类成语既是一种有意思的语言现象,又是一种与争议相伴行的语言现象,注定了社会对它们的关注会持续保持热度。

(二)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类成语”

这些媒体“网络新成语”,借助大众媒体如网页、微博、贴吧、网络报刊的广泛传播,只不过口语传播形式变成了更为迅捷的新媒介手段。网络的万花筒容忍各种语言形式的滋生,网络传播媒介的迅捷性和使用群体的多样性加速了这类经济性格式“新成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我们还发现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教授⑤基本上是上了一定年纪的群体,占有话语主导权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他们相对来说属于对网络语言不甚敏感的群体,有其具体的客观原因⑥。

正确的态度是摒弃异见,以客观的观察、描写、解释为主。目前描写性、解释性的成果很单一不深入,更难说研究的多维化开展。对其进行客观描写和解释、规划探讨乃至多视角延伸是大有可为的课题。在研究维度上可以借鉴当前研究较为成熟的、与网络类成语相关的网络新词语的研究方法。

(三)“网络类成语”的考察角度

总体上看,网络新词语的研究趋势呈现整合性特点(即各种理论成果的综合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趋向、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联系更紧密、信息化趋势特别是汉语新词自动识别和算法的改进研究等等。网络类成语也应借鉴这种语言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进行网络类成语的界定、分类、特点分析、造词法研究、修辞研究、词义变异研究;也可以进行多视角的探讨,如网络类成语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理据研究、传播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规范研究、翻译研究、个案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等等。

此外,国内外语言规划的新趋势、新理论、新方法、新态度,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网络类成语的生存状态,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以上诸种可选的研究范式,拟另文进行实证性探讨。

注释:

①采用温瑞政(2005)先生对成语的定义。温瑞政、温朔彬最新的研究成果《惯用语》(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6-21页)中对成语的看法仍然与此相同。本文认同温瑞政先生对成语的定义,可能是目前最佳的定义选择,操作性较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类成语作了如下修正:类成语是近现代口头创作、口头运用的口语色彩很浓的二二相承的表述语或描述语,介于俗成语与自由短语之间。跟俗成语不是一个语言系统,游离于汉语通语系统之外。在性质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小部分类成语结构不相对固定,沦为自由短语;二是结构逐渐凝固、口语色彩较浓厚、为大众所习用的类成语,会逐渐趋向于汉语通语系统中的俗成语部分,最后进入汉语通语成语系统,因此会和俗成语在部分具体语法特征上有交叉。类成语的口语色彩整体上强于俗成语。以上观点在“汉语词类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武汉2014年10月10—12日)上曾做过汇报。

②关于可接受度,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语文建设》,2011年第9期,第36-38页)认为可以从价值指数、和谐指数、约定指数三个方面来考量。“价值指数”侧重于“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指网络词语在语言使用中有价值的程度”;“和谐指数”从语言系统内部出发,指“网络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和谐程度”;“约定指数”着眼于“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指“词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被社会作为一种‘约定’而接受的程度”。

③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H_t5QUx6H973ouY3bruoDYzoUS2AED273gNDQJ6q8LgLXL10M_ZLbSc1hl5ATHzhz-6Cbx-KH7XpdzfgAaPL_.

④语频统计时间为2014年6月23日。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网络类成语的语频会有新变化,但总体来说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发展趋势一般不会改变。

⑤提出质疑看法的专家学者如下: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51岁)表示,“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网友自创一些网络新词调侃一下无伤大雅,学生偶尔玩玩也无妨,但不要带进课堂……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但使用时间最长可达1至2年,最短不过几个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成员毛尖(44岁)认为这些“网络成语”“表面上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包容,而实际上既含蓄地表达了网友们对部分社会现象的讽刺,同时又充满了调侃风趣的意味”(参考http://www.cq.xinhuanet.com/2013-08/07/c_116842936.htm)。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60岁)认为“网络成语既缺了中国成语的神韵,也丢了西方缩略语的机趣,这种没学到别人长处,反忘了自己根本的情状……”(参考《北京日报》2013年9月30日文章《“网络成语”干扰汉语纯洁性吗》)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72岁)认为“如果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很可能影响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70岁)认为“这些‘网络成语’的出现,说明如今网络造词缺少智慧含量”。畅销书作家许晖(50多岁)认为“‘网络成语’只能是昙花一现”(参考http://news.nankai.edu.cn/nkzs/system/2013/09/12/000140035.shtml)。

⑥参看《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报告》第22页“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显示2013年10-19岁群体占比24.1%,20-29岁群体占比31.2%,30-39岁群体占比23.9%,也就是说10-39岁群体占比为79.2%。50-59岁群体为5.1%,60岁以上群体占比1.9%。《报告》第24页“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可见“网络成语”的创造、使用、传播多靠青年人群。

[1]刘琴.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上[J].写作,2009(9).

[2]刘琴.网络流行十大新成语:下[J].写作,2009(10).

[3]沫沫.网络成语[J].老同志之友,2010(5).

[4]刘晓颖、郭伏良.试论现代汉语新成语[J].汉字文化,2009(5).

[5]郑俊涛、马长林.网络时代新成语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J].湖南农机,2011(1):213.

[6]申慧.浅析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的来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4).

[7]申慧.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的特点探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113.

[8]申慧.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成语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9]欧健、罗雪圆.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成语现象探析——以“十动然拒”等为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4):104-117.

[10]何爱晶.“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视角下的心智解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4(1):16-21.

[11]马若宏.网络成语——从“人艰不拆”说起[J].现代语文,2014(4):131-133.

[12]邵静.网络新成语的语言偏离及其规范[J].太原大学学报,2014(1):75-78.

[13]孙瑞.试论网络新词语的可接受度[J].语文建设,2011(9):36-38.

[14]丁海亮.关于韩国年度成语的结论[J].科技信息,2010(9):247.

[15]陆俭明.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J].当代修辞学,2013(1).

A New Exploration of Quasi-idioms of Network and Their Related Issues

Che F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Some related controversies have been caused by such homogeneous names as network idioms, new network idioms or post-modern idioms. Quasi-idioms of network may be the most ideal concept currently. As a member of network language system, quasi-idioms of network tend to become part of the idiom system of Chinese common language, its grammatical features overlapping with those of quasi-idioms and common idiom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quasi-idiom of network from the systemic property, form characteristics, origin, and use, etc. Quasi-idioms of network can be studied from multi-dimensions with reference to network neology.

quasi-idiom of network; property; theoretic scope; dimension

2014-06-22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汉语网络类成语研究”(编号:YJSCX2014-040HLJU)的部分成果。

车 飞(1987-),男,云南永善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语言应用及规范。

H136.3

A

1008-293X(2014)05-0075-04

(责任编辑林东明)

猜你喜欢

成语汉语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拼成语
我有我语言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