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10-25董传婷赵孝林郝丽娜
董传婷,赵孝林,郝丽娜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济南250022)
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较小的体表面积以及其肝肾功能不及成人、免疫功能差,导致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风险要高于成人,而医务工作者对ADR的防范措施又常常不够,因此,为保障用药安全,使笔者所在医院儿童ADR监测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对2012年21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网的218例报告。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18例报告按照报告类型、患儿年龄、性别、体重,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情况 218例ADR患儿,年龄分布0.02(8 d)~13岁,平均年龄为(2.99±2.89)岁;体质量分布2.2~58 kg,平均体质量为(14.18±8.51)kg。发生ADR患儿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2.2 报告情况 218例ADR中:据报告类型,一般的146例(66.97%),新的一般的 17例(7.80%),严重的 53例(24.31%),新的严重的2例(0.92%);据报告人职业,医师上报210例(96.33%),药师上报8例(3.67%);据报告来源,门诊患儿19例(8.72%),住院患儿199例(91.28%);据ADR结果,痊愈153例(70.18%),好转65例(29.82%),无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据既往史,25例有 ADR史(11.47%),10例 ADR史不详(4.59%),183例无 ADR史(83.94%)。
2.3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类方法,将218例ADR报告表中所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发生ADR患儿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4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18例ADR中:静脉滴注201例(92.20%),口服6例(2.75%),肌注5例(2.29%),外用3例(1.38%),雾化吸入3例(1.38%)。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18例ADR中,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统计,结果见表3(注:有些报告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合计例数>218例)。
2.6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 218例ADR中,55例严重的ADR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药品
2.7 218例ADR的关联性评价 按照报告表关联性评价统计,结果肯定的 14例(6.42%),很可能有关的 192例(88.07%),可能有关的12例(5.51%)。
3 讨论
从“2.7”可知,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的和很可能的共206例,占94.49%;可能无关、无法评价的0例;说明218例报表ADR的表现叙述明确、怀疑引起ADR的药品及其它信息资料记录较详实,均为有效报表,有分析意义。
从“2.1”可知,患儿的平均年龄与平均体质量统计结果基本符合公式:体质量=年龄×2+8,说明所报数据真实。表1结果显示ADR各年龄段男孩发生率均大于或等于女孩,总体男女比例为1.32∶1,与文献[1]报道1.88:1相似。0~3岁患儿占58.26%,与文献[1]报道53.44%相似。造成ADR男女比例差异的原因可能仍然存在与文献[1]报道的原因情况:男孩免疫功能比女孩差[2],更容易发生ADR,但男女比例差距有减少的趋势,0~3岁患儿有增加的趋势。
从“2.2”可知,报告类型中新的和严重的占33.03%,与文献[1]报道16.39%有较大差距,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监测系统报告率中新的、严重的报告比率要求。由此看出:笔者所在医院经过修订ADR监测工作制度与流程,制定奖惩措施,增强行政监管力度,加强培训力度,强化科室内部管理,制定科室内部奖惩办法后,效果显现。ADR报表,无论是数量、质量和新严比率,都较2010~2011年报表有较大提高;医师对ADR的认识、监测的积极性、责任心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需要持续改进的方面。
218例ADR中无1例护士上报;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人次为740 965人,ADR发生人数为19人,发生率0.26/万;住院患儿为21 591人,ADR发生人数为191人,发生率为0.88%;由此看出总体情况虽较2010~2011年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说明仍存在ADR漏报的现象,笔者在检查临床病例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为使儿童ADR监测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医院必须继续加强培训,从ADR的发生机制、危害性、防护措施、各类药物的配伍禁忌等方面重点加强对医师和护士的培训;继续增强行政监管力度,强化科室内部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对护士进行单项考核,督促护士积极监测上报ADR。
从表2及“2.4”可见,例数/品种数比值大于3的有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免疫系统药,与文献[1]报道有所不同。说明儿科用药正在发生改变,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率正在减小,这得益于国家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结果和笔者所在医院监管的结果;而抗肿瘤药引发ADR比率的明显增加,也为下一步监测的重点指明了方向。与文献[1]报道比较,静脉方式给药比率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因此,临床上应继续减少静脉给药频率,从而减少ADR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另外,为减少ADR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加强了对病房和门诊药品的质量控制:增加了对影响药品质量的储藏条件、环境温度、湿度、光线、效期的检查次数,对存在隐患的科室,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
从表3可知,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与全身性占80.76%,与文献[1]报道略有不同,全身性表现报表比率的增加,也是新严比率增加的原因之一,说明临床更加注重对新严ADR的监测,培训发挥了作用,达到了监测目的。
从表4可知,55例严重的ADR中有50例是静脉给药;35例是由抗微生物类药品引起,其次是抗肿瘤药和中药注射剂,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因此,笔者所在科室提出: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儿,建议谨慎使用头孢类、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糖肽类药物,应注意滴注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因瞬时峰浓度过高引起中毒;此外应注意加强用药后监护,做好急救措施。
经过对21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文献[1]对比发现:为使儿童ADR监测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医院应完善ADR监测工作制度,并有保障实施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针对ADR监控方面有重点的加强培训,并且增强行政监管力度,加大奖惩力度,另外应加强药品的质量控制,临床上继续减少静脉给药频率,加强用药监护,做好急救措施等,才能使儿童ADR监测工作稳步得到持续改进。
[1]赵孝林,郝丽娜,吴学新.我院30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2):1150-1153.
[2]Pennell LM,Galligan CL,Fish EN.Sex affects immunity[J].J Autoimmun,2012,38(2 -3):J282-J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