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疼痛症状的影响
2014-10-25张静
张 静
(延安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
手部软组织缺损是常见于整形外科的疾病之一,常并发神经、血管、骨、肌腱和关节外露及感染等并发症[1]。手部软组织缺损一般面积较小,但因其特殊性,多无法直接缝合,而是需要转移皮瓣修复。皮瓣移植具有短期消灭创面,最大限度地恢复手部外形和功能,保护肢体组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功能[2,3]。但是手术后疼痛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我院特纳入187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入选标准:符合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指征者[4];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和血管损伤者。所有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5例,男性58例,女性37例,年龄18~45岁,平均(32.4±3.5)岁;对照组92例,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8~43岁,平均(32.7±3.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受伤原因和修复术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局部皮瓣转移、岛状皮瓣、逆行皮瓣、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等手术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皮瓣血运和伤口出血情况,注意保暖,严禁患侧卧位,避免皮瓣牵拉和受压,保证皮瓣成活,禁止吸烟,限制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指导患者适当按摩患侧肌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包括以下方面:①心理护理解除疼痛。②基本知识认知干预护理。③出院后干预护理。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根据数字分级法(NRS)标准评价手部疼痛程度[5]: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极度疼痛。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包括6项内容:①护士态度。②疾病知识介绍。③护理动作规范轻柔。④及时答复和满足患者需求。⑤护理环境整洁。⑥告知并协助患者护理动作。以“是”和“否”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总计6分,≥4分为满意,3分为基本满意,≤2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患者百分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率比较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率比较[n(×10-2)]Table 1 Incidence of pain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10-2)]Table 2 Degree of satisfaction
3 讨论
手部软组织缺损是外科医疗工作中非常普遍的疾病,常并发感染等并发症。一般而言,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受伤面积小,因其手部特殊性,不能有效缝合受伤部位[6,7]。因此,需采用皮瓣修复术达到治愈和保护手部组织的作用,取得理想效果。但是术后常并发疼痛,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一般是机械性损伤引发创伤对神经末梢的伤害性感受,释放5-羟色胺、乳酸、缓激肽和组胺等致痛物质,刺激游离神经末梢[8]。心理状态与疼痛互相影响,更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护理干预是一种高效的隐形治疗,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明朗化的治疗[9],护理干预以人性关怀的出发点作为起点,制定一系列有助于患者恢复的护理[10,11]。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护士素质和医生医疗效率,是重要医学手段之一。手部软组织皮瓣修复术的护理是集骨科和显微为一体的综合护理,对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减少疼痛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均具有重要价值[12,13]。我院专门成立专科护理小组,负责制定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护理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组织科内护理工作讨论会,解决护理难题,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护理工作者的主管能动性。
本文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手术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术后疼痛症状,同时说明我院实施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手术患者的心理容易受到手术种类、文化程度和创伤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工作者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用转移、暗示和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以提高疼痛阀值[14,15]。疼痛能够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并加重循环缺血、水肿和缺氧,护理人员应首先改变术后疼痛在所难免,让患者能忍就忍的观念,应实施心理、知识认知和预防性使用止痛药等干预措施解决疼痛[16]。②基本知识认知干预护理:采用各种形象的文字照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成功案例像患者讲解术后相关知识,并利用查房、晨间和晚间护理时反复讲解,督促患者按示范锻炼[17~21]。③出院后干预护理:手部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正确的康复训练和定期评估,出院时应主动发放科室联系卡、健康教育处方等资料,电话回访,延伸护理服务。
4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奇鸣,罗锦辉,杨福周,等.跗内侧游离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158-160.
[2]王晓峰,李基民,蔡晓明,等.游离足跗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5):271-272.
[3]Polykandriotis E,Kneser U,Kopp J.et al.Modified gloving technique forvacuum therapy in the hand[J].ZentralblChir,2006,131(l1):36-39.
[4]张兴奎,张桂红,唐阳平,等.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6):355-356.
[5]刘亚臣,王 鹏,秦建华,等.第一趾蹼周围组织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1):74-75.
[6]李小明,谢广中,吴恒烜,等.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6):494-495.
[7]安可忍,庞建华,李风浩,等.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7):1204-1207.
[8]Robert M,Siou SF,Wiliam F,et al.Acute effect of smoking on digital artery blood flow in humans[J].Hand Surg ,2009,19(11):31-33.
[9]苗吉梅,梁庆晨.心理干预对微型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影响[C].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论文集,2012:233-236.
[10]Pearl RM,Arnstein D.A vacular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n[J].Ann PlastSurg,2005,14(5):443-450.
[11]辛凤玲,白玉萍,刘淑敏,等.负压封闭引流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护理[C].2012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98-198.
[12]张培洁,倪湘明,黄 剑,等.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C].宁波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并手外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论文集,2012:219.
[13]Chang N,Mathes SJ.Comparison of the effectofbacterial inoculation in musculocutaneous and random-pattern flaps [J].Plast Reconstr Surg,2002,70(1):1-10.
[14]杨晓荣,孟泽祖,康彦文,等.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61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1):84.
[15]王昌建,姚元章.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远端慢性感染及溃疡创面[J].创伤外科杂志,2005,7(4):306.
[16]Phillips PG,Birnby LM,NarendranA.Hypoxia induces capillary net-work formation in cultured bovine pulmonarymicrovessel endothelial cells[J].Am J Physio,2005,268(5):789-800.
[17]王 欣,潘佳栋,陈 宏,等.骨间后动脉近端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28(2):83-87.
[18]李 浩,梅 劲,季卫平,等.膝降动脉隐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97-99.
[19]应香云.股骨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66-667.
[20]谈晓芳,徐 群.下肢骨折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18-620.
[21]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