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2014-10-25杨菊莲陈利明唐国琼
杨菊莲,陈利明,唐国琼
(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17)
膝关节损伤是运动系统类常见、多发的疾病,由于膝关节结构复杂,外伤、风湿类疾病及骨性退行性病变均可导致膝关节疼痛及病变,内科保守治疗往往临床效果欠佳[1,2]。近年针对膝关节损伤、畸形及功能恢复,临床多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简称TKA,该手术配合术后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病房收住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8例,术后早期应用系统康复护理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入住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68.36±7.26)岁;平均病程(14.38±5.77)年;骨性关节炎2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外伤性关节炎2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4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8~74岁,平均(69.12±7.18)岁;平均病程(14.71±4.82)年;骨性关节炎2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外伤性关节炎3例;其中单侧29例,双侧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膝关节围术期常规护理,即术前检查,健康教育,术后监测病情变化,置患肢关节于功能位,在患者的关节疼痛减轻情况下,开始行康复锻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康复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2.1 康复教育 在术前及术后,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不注意功能锻炼的危害性,用病房成功范例,鼓励患者克服困难,讲明开始锻炼时伤口会疼痛,但疼痛会随着锻炼逐渐减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1.2.2 病情观察及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伤口情况,保持患者功能位,发现病情变化及伤口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并积极配合处理。指导卧床体位,有引流管的患者,应观察引流量及性质;采用药物及非药物方法,减少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的舒适。
1.2.3 饮食及休息 患者术后6~8h后就可以进食清淡流质饮食,待术后2天后就可以根据需要,给予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充足营养及预防大便干燥;戒烟酒,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创造整洁舒适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及休息。
1.2.4 早期锻炼 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拟定早期康复锻炼计划。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就可以进行被动的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抬高患肢15°~20°并用支架固定,用毛巾或约束带置双下肢于并膝位,并在膝下垫一软枕,使下肢呈屈膝15°~30°左右。24小时内予以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收缩活动,3次/d,20下/次,并保证其它关节适度舒展,3次/d,20下/次。术后第2天增添屈曲运动,运动幅度在30~45°,3次/d,10下/次,术后3天开展床边屈伸运动,3次/d,30下/次,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扶助行器早期下床行走,术后7~14d拆线后活动膝关节,活动至完全伸直。嘱咐患者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注意锻炼环境安全,术后2个月复查,康复系统训练持续到恢复正常为止,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部位疼痛情况及膝关节康复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手术日及术后3天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应用HHS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在两组患者入院前、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内容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以及稳定性6个方面,评分越高,膝关节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日及术后3天疼痛程度情况,实验组得分(3.67±0.38)分,对照组为(4.02±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
2.2 膝关节康复状况 实验组出院时、术后2个月膝关节康复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当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并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状况,恢复关节和肢体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研究表明,术后早期膝关节内部软组织未出现广泛粘连,此时进行强化康复锻炼,如踝关节抬高,并用支架进行固定,能够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改善手术部位肿胀状况,有效降低手术后疼痛感,防止屈曲性挛缩的发生,对于膝关节功能及周围肌肉收缩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5]。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Table 1 The knee functional score of the patients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Table 1 The knee functional score of the patients
个月对照组组别 n 术前 出院时 术后234 51.25±4.62 68.31±4.16 80.72±3.35实验组 34 51.46±4.55 74.41±3.03 92.12±2.42 t 0.19 6.91 13.26 P>0.05 <0.05 <0.05
本研究选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8例,旨在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护理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康复护理,能有计划地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规范健康教育,积极处理患者的不适如疼痛,疼痛是伴随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结合的复杂的主观感受[6],疼痛管理有效可以直接促进患者的康复[7],要改变患者疼痛不能忍受时才进行干预的传统观念,早期康复护理不仅有预见性地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教会独立功能锻炼的技巧,还能促进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念及行动,帮助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8]。在临床康复中注意的是,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治疗过程,能否坚持运动锻炼是决定骨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9],应当给予患者充分教育,在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支持下,鼓励并督促患者完成护理疗程[10],在锻炼的过程中不能心切及鲁莽行事,一定要有耐心,锻炼力度及时间应循序渐进。
4 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后疼痛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马军梅,贾 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94例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6.
[2]文素芳,经 霁,唐桂荣.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911.
[3]付丽敏,张 聪,李 霞,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80.
[4]丁乃勇.早期康复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1):1504.
[5]任海霞,胡靖农,刘 勇.全膝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8(13):696-697.
[6]赵纪军,崔 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383-384.
[7]刘 梅,刘 林,许 琴,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科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8]唐永利,张国惠,陈 浩,等.临床路径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1,23(8):1584-1585.
[9]俞永林,杨丰建,任志伟,等.洛索洛芬钠结合运动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关节功能改善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4(5):753-756.
[10]张朝晖.护理干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3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