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新概念作文的思考
2014-10-24洪继辉
洪继辉
摘 要: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两新一真”——即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正冲击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但其存在的误区不容忽视,如“新概念”内涵的界定不清;指导思想定位的欠妥;对写作能力的误导等。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作文教学应文要“载道”;要“以内养外”;要“气盛言宜”。倡导健康文风,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创造性,这才应该是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
关键词:新概念;作文;反思
1998年12月,由上海《萌芽》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七所全国重点大学联合举办的号称“挑战中国语文应试作文教育”的首届及后几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语文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媒体称此为“中国语文教学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旗号,以“创造性、发散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验生活”为宗旨,一反传统的作文命题模式,鼓励学生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寻找自我,感受生活,大胆想象,开拓创新,确实具有突破传统作文模式的一面。它以全新的姿态激烈地冲击着中学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确给沉闷的中学语文教育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然而,我们认真反思其用意,似乎又觉得它并非救治作文教学弊端的良方,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许比传统作文教学走入了更深的误区。
一、“新概念”内涵的界定不清
何为“新概念”?组织者这样阐释:“新概念”就是两新一真: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新概念强调创造性、发散型思维,鼓励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在写作上不受题材、体裁的限制,希望青少年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特别是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而做到这一点,更关键的还是取决于有真实的体验,真切、真诚地关注、观察、体察生活。
“新概念作文”提倡的“两新一真”的概念,不就是当前作文教学所要求学生的观念吗?中学的作文教学,从来提倡要写真实的体验,要有个性的发现,并且也从来就有不少符合“新概念”要求的好作品。试问,传统的作文教学何时反对过“个性化的语言”?何时不强调“真实的体验”?那么,这个“新概念”何新之有?从大赛获奖作品来看,其概念也不见得是和“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幽默风趣,紧密结合生活”的“新概念作文”之“概念”一以贯之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高举所谓创新大旗,试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鲜明地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区分开来”,并可对“已面临巨大的危机,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的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作用”。然而,由于忽视传统语文教育所重视的作文基础教育,欠缺公正客观地认识语文教育的客观现状,并且割裂了创新与传统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最终导致其对自身认识的不明确,当然只能对概念作笼统的阐释了。细究根源,创新只是一面大旗,“新概念”绕了一个圈,仍旧回到了原地。你能说“卖豆腐”的作文题与传统的材料作文有多大区别?那“啃了一口的苹果”也许只能使大多数中学生不知所措。参加大赛的无锡一中高三学生韩智勇在他的复赛作文《关于“卖豆腐”》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但究竟所谓‘新概念怎么个新法,我怀疑不但我们每个考生不明了,评委们也未必能有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我要做的,是迎合评委们的口味,他们说新就是新了。”“旧概念”有旧框框,“新概念”却竟成了“评委们的口味”?
不过,有识之士的分析还是很客观的,中科院院士江欢成说:“我认为基本功最重要,而思想活跃,开放程度与整个社会、时代有关,不是一门语文课可以代替的,也不是单纯学校教育可改变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综合的,不是写文章本身能造就的。……这不是语文课的问题。”这就站得更高,因而看得也更全面。
二、指导思想定位的欠佳
“新概念作文”倡导者的目的,是“为了文学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萌芽》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样,具有语文创造活力的优秀作品……也可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作用。”组织者一开始就把大赛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定位在“发现和培养文学后备人才”上,并试图以此指导中学语文教育,这个指导思想无疑是与中学作文教学的规律相悖的。
中学作文教学处于基础地位,夯实基本功是教学的根本,这个基本功便是利用作文这一交际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再具体点,就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并力求有创意。“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赛对象是中学生,而文学创作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导。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相当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底蕴和人格涵养。高中语文新教材虽然增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仍侧重于阅读和鉴赏的层面,并未上升到创作的高度来作要求,这是很科学的。我们还是提倡中学生应多写些说理性的、评价性的、鉴赏性的文章,以利于写作能力、思维能力、鉴别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能一概排斥文学作品的创作,少数学生有这方面的天赋爱好,也不妨一试,它确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力。但绝不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把作文大赛定位在对文学新人的培养,以之来否定学校的作文教学,这本身就违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再要求整个语文界按此办理,这样,就把“新概念作文”引向一个与中学作文教学不甚相干的死胡同去。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发展前景各不相同,作文于他们而言,功用也各不相同,怎么能都以文学新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呢?中科院院士孙敬良在讨论时说:“我不反对这项竞赛,但觉得其想法有点理想化。我觉得文学是人的喜好,我就喜欢一些富有情感的、寓情于景、见景生情的文字,(文学创作)是需要一定功底的。需要多读书。”不考虑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不考虑写作主体本身的特点,何以“给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新思维”?何以“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作用”?endprint
三、对写作能力的误导
写作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多项积累:课外阅读、生活观察、情感体验、思维训练、写作技法等等。积累是有过程、有层次的,积累是多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积累越深厚,提高越迅速。作文教学,即便是记叙文教学,各个年级的要求也不同,从初中生的观察到描写,到高中记叙的双线结构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教学有一个渐次展开加深的过程。因此,从选择材料、结构文章到语言表达等方法,都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这正是作文教学应遵循的规律。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四、新课标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于新概念作文,著名作家王安忆曾在华东师大答小记者问时指出:“总体来说好像不是太满意,我觉得他们里面有一点特别时尚性的东西,非常时髦、非常潮流化。彼此都很像的那种表述的方式和情感的方式……现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顺的。”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的遗憾在不断上演着,从西昆酬唱集到江西诗派,从应试作文到新概念作文,这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为此,我作了一番深刻思考。
思考一:文要“载道”
中学生的大脑要比小学生更成熟,但正因这个时期,中学生的言行也比小学生来得偏激,他们容易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并因此而愤愤不平。作为育人者,就有必要引导学生作客观的思考,对生活中的事作多层次的剖析,教会他们用最真、最善、最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从阴暗面走到明亮处来。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美,无处不在。佛家有语:心中有灯,自见光明。只有心中有真、有善、有美,才能使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写出健康的文章。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则势必导致孩子们的思想观念质的退化,因为他们一方面不满,一方面容易潜移默化地效法于反面的榜样。当然,这并非都是由于文章的影响,但杂志、影视作品与老师们的思想倾向一直是学生所关注的,特别是同龄人的一些文章,对他们更是影响甚大。古人云:“文以载道。”不管文章对矫正社会风气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它都必须发挥它的本职功能,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去领略美,沐浴美,也促使他们去创造美,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是有正能量的,我们的孩子才是有希望的。由华东师大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作文教学”一章讲到:“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美,挖掘本质美,以高尚的审美情趣去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写出积极向上,思想感情健康的文章。”我想,它的本意应也在此。
思考二:文要“以内养外”
文章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鲁迅先生的怒斥,要通过杂文来体现深度;闻一多先生的悲愤,只有直接演讲方显力量;而三毛的深情与孤寂,则非散文无以抒怀……任何一种内在的情感,都要通过特定的形式予以展现,这是自“诗言志”的《诗经》到“我口写我手”的“诗界革命”的发展规律。诚然,新奇的形式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睛,但,它的生命力是不强的,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千古佳作,哪篇靠的是新奇的形式?一个人的气质要比外貌更让人动心,何况是文章呢?当然,为师者要引导学生的作文从“气质”到“外貌”都表现到最佳。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多学习中外佳作的长处,提高作文的
能力。
思考三:文要“气盛言宜”
所谓言为心声,语言只是文章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运用,要出于文章和情感的需要。一代文学宗师韩愈曾在《与李翊书》中谈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可见,适宜的语言来自于作家内在精神修养的浩然之气,而非一些学生盲目追求的乖僻的词汇。如果一味地在语言文字上翻新出奇,就必然造成另一种浮华的文风,那是非常不可取的,南宋江西诗派的冷僻字运诗,不就是一个例子吗?许多语文界前辈还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语言功底深厚,与大量阅读,广取博采是密切相关的。”新概念作文提倡的是“使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个性化语言不等于奇异的文字,不等于可以用“太棒了”来表达的时候却偏要用一个“哇噻”一个“cool”!个性化语言依然必须依靠深厚的语言功底,唯有如此,笔尖流淌的才能是有灵性的话语。如王安忆所言:“首先还是要把语文的基础学好,现在有很多句子都是不通顺的。”处在新时代,适当的吸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新词汇是应该的,但切不可误用、滥用,否则,这个“新”,便只能是滥竽充数、名不副实了。
倡导健康文风,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创造性,这才应该是新概念作文所提倡的。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我们有必要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去评议,指导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应是灵活地创造,而不是盲目排斥!新作文要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不应盲目追求时尚。“鱼肉”很好,“青菜”应也不错。偏食,只会导致营养不良,日渐消瘦。一篇真正“长寿”的文章,应该是从骨子里头都是活的。而这个“活力”,依靠的应是感受独特的心灵。
参考文献:
陈佳勇.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A卷[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