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4-10-24宋传玲
宋传玲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103)
一、研究背景
创新型教育是国家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潮,学校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传授知识、传播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站在科技前沿,创造知识、创新科技,不断向社会输送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重传授专业知识、轻素质能力培养,为消除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弊端,改革高职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思路
在高职院校进行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基于“双创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完善、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一)“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部“关于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提出了对“双创型”人才的要求,既能创新,又能创业,实现自我发展。从国家、学校和学生角度来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实践结果。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为此,学校坚持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采用理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化”、实践课程“四层递进”的教学体系、“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社团”等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和推进,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三)“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了解新动态,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迫切希望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平台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应用、多媒体应用和网络系统等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沟通交流与创新实践,学生能胜任计算机技术支持、多媒体技术支持、网络系统集成等岗位工作,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推行“探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变老师课堂讲授为师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四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培训规律,构建并实施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的“四层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强化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以讲座、劳动、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讲座主要包括现代科学知识讲座、专业技术知识讲座等;竞赛包括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创新创业工作室、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既要团结协作、又要分工单干,既锻炼了同学们协作精神,又培养了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提升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
四、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第二课堂”模式改革的案例应用
(一)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创建
计算机应用专业制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课堂”,建立大学生社团,制定专业特色工作室:计算机维修与维护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创新创业社团联合会”,该社团联合会包含以创新为主线的社团、创业为主线社团、职业技能培训和大赛为主线的阶段赛事社团四方面内容,每个社团包含若干子项目类,如下图所示。
(二)建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运行管理机制
上述四个社团方面的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学分。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意识,激励学生探讨、钻研,并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纪实量化和综合测评。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社团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以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形式做到三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参加。
2.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实施机构。学院成立领导小组和老师指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具体活动项目和时间,从而形成了学院、指导老师、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3.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与课程传统试卷内容和试卷形式相比,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不再仅仅注重“学分”,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设计“能力分”数值和“能力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入,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分工、有协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思维空间,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五、总结语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平台课程+模块化”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竞赛、提高综合素养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第二课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以创业班、创新工作室、创新创业社团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
[1]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2]姚裕群,童汝根,李晓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问题与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5 -80.
[3]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 -28.
[4]邵作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9):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