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紫外法测定

2014-10-23刘宇鹏潘龙郑小娟靳魁奇安珊珊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赤藓糖醇法测定

刘宇鹏+潘龙+郑小娟+靳魁奇+安珊珊

摘要:采用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以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为显色剂,考察了显色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显色稳定时间等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试验条件。紫外法的线性范围为0~1.2 g/L,样品回收率为101.5%~101.9%,测定结果不受发酵液中底物及菌体自溶物影响,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关键词:L-赤藓酮糖;Seliwanoff试剂;分光光度法;紫外法测定

中图分类号:TQ920.1;O65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81-03

L-赤藓酮糖(L-erythrulose)[1]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四碳酮醣,是一种黏稠状液体,可溶于水,其醛糖形式是L-赤藓糖,L-赤藓酮糖可以与皮肤外部或者老死表层中的角蛋白氨基酸(即表皮的角质层)发生反应,在化妆品工业中作为二羟基丙酮[2]的替代品,解决了大多数人群对二羟基丙酮过敏的问题,同时是多种抗感染药物的前体化合物[3]。传统生产L-赤藓酮糖的方法是以赤藓糖醇(meso-erythritol)[4]为前体的化学合成法,但此法比较繁琐,且产物为消旋体手性化合物,拆分困难。微生物转化法通过发酵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可选择性生成L型产物,且该法操作简便,绿色环保,能够解决化学合成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因此以赤藓糖醇作为底物,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L-赤藓酮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检测方法有HPLC法[6]、薄层色谱法[7]和容量分析法[8]等,其中薄层色谱法只能定性分析,无法精确定量;容量分析法的测定受发酵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无法精确测定L-赤藓酮糖;HPLC法则较为耗时。据报道,在酸性条件下发酵液中酮糖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3]。本研究表明,L-赤藓酮糖在酸性条件下也能与Seliwanoff试剂生成棕红色复合物,该复合物在400 nm处的吸光度与L-赤藓酮糖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而底物赤藓糖醇在此条件下不干扰测定。本研究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方法准确、简便、灵敏。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UV-17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1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L-赤藓酮糖(美国Sigma公司);间苯二酚、浓盐酸、蛋白胨和磷酸二氢钾均为分析纯;酵母粉为生化试剂;水为蒸馏水。

试验菌种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 1.637),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赤藓糖醇5%,蛋白胨0.5%,酵母粉1%,无水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3%,pH值6.8。

1.2 试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L-赤藓酮糖溶液:精确称取2g L-赤藓酮糖置于1 000 mL量瓶中,用水定容,制成2g/L的母液,再分别用水稀释成0.1、0.2、0.4、0.6、0.8、1.0、1.2 g/L的梯度浓度溶液。

Seliwanoff试剂:称取2 g间苯二酚溶于330mL浓盐酸中,加水定容至1 000 mL,完全溶解后密封保存。

1.2.2 紫外法测定L-赤藓酮糖 分别量取0.5mL L-赤藓酮糖系列浓度溶液和4 mL Seliwanoff试剂于比色管中,沸水浴加热20 min,流水冷却;以不含L-赤藓酮糖的溶液为空白参比,测定样品的吸光度D400 nm。

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测定:取对数期种子液,按5%接种量接入250 mL摇瓶中,装液量30 mL,调节pH值为6.8,于30 ℃振荡(220 r/min)培养28 h,取1.5 mL发酵液,离心(3 500 r/min)15 min;取0.5 mL上清液,用水稀释100倍,取0.5 mL稀释液,再加入4 mL Seliwanoff试剂,沸水浴加热 20 min,流水冷却;以未接种发酵液为空白参照,于400 nm处测吸光度D400 nm,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含量。

1.2.3 HPLC法测定L-赤藓酮糖条件[6]色谱柱 Agilent Lichrospher5-NH2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 277 nm;流动相 乙腈-水(90 ∶10);柱温 30 ℃;流速 1 mL/min;进样量 20 μL。

1.2.4 赤藓糖醇浓度的测定 用HPLC法[6]测定发酵液中的赤藓糖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条件的确定

2.1.1 波长的测定 按照“1.2.2”中的方法,以水为空白对照,扫描不同浓度L-赤藓酮糖在370~700 nm的吸收光谱。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保持Seliwanoff试剂浓度不变,仅改变L-赤藓酮糖的浓度(0.1~1.2 g/L),所得系列吸收光谱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在400 nm波长处反应溶液有最大吸收,且吸光度的增加与L-赤藓酮糖溶液浓度的增加成正比。最终选择测定波长为400 nm。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紫外法测定以赤藓糖醇为底物的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结果显示,L-赤藓酮糖浓度超过1.2 g/L后D400 nm大于0.6,因此拟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1~1.2 g/L。配制Seliwanoff试剂的溶剂为浓盐酸与间苯二酚,易挥发,加热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密封。经对比试验,HPLC法和紫外法的测量误差在2%以内,且本法不受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显色稳定,测量快速准确,适合用于微生物发酵法制备L-赤藓酮糖工艺中的产物测定。

参考文献:

[1]Bongs J,Hahn D,Schrken U,et al.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erythrulose using transketolase in a membrane reactor[J].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7,19(3):213-216.

[2]Douschan K. Process for the biotechnological preparation of L-erythrulose:WO,01/42483 A1[P].2011-06-14.

[3]张惟杰.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40.

[4]张永勤,薛长湖,汤浩源,等. 还原糖的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5):97-99,104.

[5]Sprenger G A,Schrken U,Sprenger G,et al.Transketolase a of Escherichia coli K12[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5,230(2):525-532.

[6]葛驰宇,张君丽,陈建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L-赤藓酮糖的含量[J]. 色谱,2012,30(8):843-846.

[7]张永勤,王哲平,宋雨梅,等. 还原糖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6):321-323,326.

[8]魏 群.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1-82.

[9]刘宇鹏,李 华,孙 杨,等. 发酵液中1,3-二羟基丙酮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1):834-837.endprint

摘要:采用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以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为显色剂,考察了显色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显色稳定时间等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试验条件。紫外法的线性范围为0~1.2 g/L,样品回收率为101.5%~101.9%,测定结果不受发酵液中底物及菌体自溶物影响,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关键词:L-赤藓酮糖;Seliwanoff试剂;分光光度法;紫外法测定

中图分类号:TQ920.1;O65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81-03

L-赤藓酮糖(L-erythrulose)[1]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四碳酮醣,是一种黏稠状液体,可溶于水,其醛糖形式是L-赤藓糖,L-赤藓酮糖可以与皮肤外部或者老死表层中的角蛋白氨基酸(即表皮的角质层)发生反应,在化妆品工业中作为二羟基丙酮[2]的替代品,解决了大多数人群对二羟基丙酮过敏的问题,同时是多种抗感染药物的前体化合物[3]。传统生产L-赤藓酮糖的方法是以赤藓糖醇(meso-erythritol)[4]为前体的化学合成法,但此法比较繁琐,且产物为消旋体手性化合物,拆分困难。微生物转化法通过发酵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可选择性生成L型产物,且该法操作简便,绿色环保,能够解决化学合成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因此以赤藓糖醇作为底物,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L-赤藓酮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检测方法有HPLC法[6]、薄层色谱法[7]和容量分析法[8]等,其中薄层色谱法只能定性分析,无法精确定量;容量分析法的测定受发酵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无法精确测定L-赤藓酮糖;HPLC法则较为耗时。据报道,在酸性条件下发酵液中酮糖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3]。本研究表明,L-赤藓酮糖在酸性条件下也能与Seliwanoff试剂生成棕红色复合物,该复合物在400 nm处的吸光度与L-赤藓酮糖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而底物赤藓糖醇在此条件下不干扰测定。本研究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方法准确、简便、灵敏。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UV-17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1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L-赤藓酮糖(美国Sigma公司);间苯二酚、浓盐酸、蛋白胨和磷酸二氢钾均为分析纯;酵母粉为生化试剂;水为蒸馏水。

试验菌种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 1.637),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赤藓糖醇5%,蛋白胨0.5%,酵母粉1%,无水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3%,pH值6.8。

1.2 试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L-赤藓酮糖溶液:精确称取2g L-赤藓酮糖置于1 000 mL量瓶中,用水定容,制成2g/L的母液,再分别用水稀释成0.1、0.2、0.4、0.6、0.8、1.0、1.2 g/L的梯度浓度溶液。

Seliwanoff试剂:称取2 g间苯二酚溶于330mL浓盐酸中,加水定容至1 000 mL,完全溶解后密封保存。

1.2.2 紫外法测定L-赤藓酮糖 分别量取0.5mL L-赤藓酮糖系列浓度溶液和4 mL Seliwanoff试剂于比色管中,沸水浴加热20 min,流水冷却;以不含L-赤藓酮糖的溶液为空白参比,测定样品的吸光度D400 nm。

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测定:取对数期种子液,按5%接种量接入250 mL摇瓶中,装液量30 mL,调节pH值为6.8,于30 ℃振荡(220 r/min)培养28 h,取1.5 mL发酵液,离心(3 500 r/min)15 min;取0.5 mL上清液,用水稀释100倍,取0.5 mL稀释液,再加入4 mL Seliwanoff试剂,沸水浴加热 20 min,流水冷却;以未接种发酵液为空白参照,于400 nm处测吸光度D400 nm,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含量。

1.2.3 HPLC法测定L-赤藓酮糖条件[6]色谱柱 Agilent Lichrospher5-NH2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 277 nm;流动相 乙腈-水(90 ∶10);柱温 30 ℃;流速 1 mL/min;进样量 20 μL。

1.2.4 赤藓糖醇浓度的测定 用HPLC法[6]测定发酵液中的赤藓糖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条件的确定

2.1.1 波长的测定 按照“1.2.2”中的方法,以水为空白对照,扫描不同浓度L-赤藓酮糖在370~700 nm的吸收光谱。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保持Seliwanoff试剂浓度不变,仅改变L-赤藓酮糖的浓度(0.1~1.2 g/L),所得系列吸收光谱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在400 nm波长处反应溶液有最大吸收,且吸光度的增加与L-赤藓酮糖溶液浓度的增加成正比。最终选择测定波长为400 nm。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紫外法测定以赤藓糖醇为底物的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结果显示,L-赤藓酮糖浓度超过1.2 g/L后D400 nm大于0.6,因此拟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1~1.2 g/L。配制Seliwanoff试剂的溶剂为浓盐酸与间苯二酚,易挥发,加热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密封。经对比试验,HPLC法和紫外法的测量误差在2%以内,且本法不受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显色稳定,测量快速准确,适合用于微生物发酵法制备L-赤藓酮糖工艺中的产物测定。

参考文献:

[1]Bongs J,Hahn D,Schrken U,et al.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erythrulose using transketolase in a membrane reactor[J].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7,19(3):213-216.

[2]Douschan K. Process for the biotechnological preparation of L-erythrulose:WO,01/42483 A1[P].2011-06-14.

[3]张惟杰.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40.

[4]张永勤,薛长湖,汤浩源,等. 还原糖的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5):97-99,104.

[5]Sprenger G A,Schrken U,Sprenger G,et al.Transketolase a of Escherichia coli K12[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5,230(2):525-532.

[6]葛驰宇,张君丽,陈建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L-赤藓酮糖的含量[J]. 色谱,2012,30(8):843-846.

[7]张永勤,王哲平,宋雨梅,等. 还原糖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6):321-323,326.

[8]魏 群.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1-82.

[9]刘宇鹏,李 华,孙 杨,等. 发酵液中1,3-二羟基丙酮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1):834-837.endprint

摘要:采用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以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为显色剂,考察了显色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显色稳定时间等因素,确定了优化后的试验条件。紫外法的线性范围为0~1.2 g/L,样品回收率为101.5%~101.9%,测定结果不受发酵液中底物及菌体自溶物影响,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关键词:L-赤藓酮糖;Seliwanoff试剂;分光光度法;紫外法测定

中图分类号:TQ920.1;O65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81-03

L-赤藓酮糖(L-erythrulose)[1]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四碳酮醣,是一种黏稠状液体,可溶于水,其醛糖形式是L-赤藓糖,L-赤藓酮糖可以与皮肤外部或者老死表层中的角蛋白氨基酸(即表皮的角质层)发生反应,在化妆品工业中作为二羟基丙酮[2]的替代品,解决了大多数人群对二羟基丙酮过敏的问题,同时是多种抗感染药物的前体化合物[3]。传统生产L-赤藓酮糖的方法是以赤藓糖醇(meso-erythritol)[4]为前体的化学合成法,但此法比较繁琐,且产物为消旋体手性化合物,拆分困难。微生物转化法通过发酵过程中的酶促反应,可选择性生成L型产物,且该法操作简便,绿色环保,能够解决化学合成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因此以赤藓糖醇作为底物,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L-赤藓酮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检测方法有HPLC法[6]、薄层色谱法[7]和容量分析法[8]等,其中薄层色谱法只能定性分析,无法精确定量;容量分析法的测定受发酵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无法精确测定L-赤藓酮糖;HPLC法则较为耗时。据报道,在酸性条件下发酵液中酮糖脱水生成糠醛,后者与谢里瓦诺夫(Seliwanoff)试剂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3]。本研究表明,L-赤藓酮糖在酸性条件下也能与Seliwanoff试剂生成棕红色复合物,该复合物在400 nm处的吸光度与L-赤藓酮糖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而底物赤藓糖醇在此条件下不干扰测定。本研究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紫外法测定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方法准确、简便、灵敏。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UV-1750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zu公司;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仪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1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L-赤藓酮糖(美国Sigma公司);间苯二酚、浓盐酸、蛋白胨和磷酸二氢钾均为分析纯;酵母粉为生化试剂;水为蒸馏水。

试验菌种为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 1.637),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赤藓糖醇5%,蛋白胨0.5%,酵母粉1%,无水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3%,pH值6.8。

1.2 试验方法

1.2.1 溶液配制 L-赤藓酮糖溶液:精确称取2g L-赤藓酮糖置于1 000 mL量瓶中,用水定容,制成2g/L的母液,再分别用水稀释成0.1、0.2、0.4、0.6、0.8、1.0、1.2 g/L的梯度浓度溶液。

Seliwanoff试剂:称取2 g间苯二酚溶于330mL浓盐酸中,加水定容至1 000 mL,完全溶解后密封保存。

1.2.2 紫外法测定L-赤藓酮糖 分别量取0.5mL L-赤藓酮糖系列浓度溶液和4 mL Seliwanoff试剂于比色管中,沸水浴加热20 min,流水冷却;以不含L-赤藓酮糖的溶液为空白参比,测定样品的吸光度D400 nm。

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测定:取对数期种子液,按5%接种量接入250 mL摇瓶中,装液量30 mL,调节pH值为6.8,于30 ℃振荡(220 r/min)培养28 h,取1.5 mL发酵液,离心(3 500 r/min)15 min;取0.5 mL上清液,用水稀释100倍,取0.5 mL稀释液,再加入4 mL Seliwanoff试剂,沸水浴加热 20 min,流水冷却;以未接种发酵液为空白参照,于400 nm处测吸光度D400 nm,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发酵液中L-赤藓酮糖的含量。

1.2.3 HPLC法测定L-赤藓酮糖条件[6]色谱柱 Agilent Lichrospher5-NH2柱(4.6 mm×250 mm,5 μm);检测波长 277 nm;流动相 乙腈-水(90 ∶10);柱温 30 ℃;流速 1 mL/min;进样量 20 μL。

1.2.4 赤藓糖醇浓度的测定 用HPLC法[6]测定发酵液中的赤藓糖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条件的确定

2.1.1 波长的测定 按照“1.2.2”中的方法,以水为空白对照,扫描不同浓度L-赤藓酮糖在370~700 nm的吸收光谱。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保持Seliwanoff试剂浓度不变,仅改变L-赤藓酮糖的浓度(0.1~1.2 g/L),所得系列吸收光谱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在400 nm波长处反应溶液有最大吸收,且吸光度的增加与L-赤藓酮糖溶液浓度的增加成正比。最终选择测定波长为400 nm。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紫外法测定以赤藓糖醇为底物的发酵液中的L-赤藓酮糖。结果显示,L-赤藓酮糖浓度超过1.2 g/L后D400 nm大于0.6,因此拟定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1~1.2 g/L。配制Seliwanoff试剂的溶剂为浓盐酸与间苯二酚,易挥发,加热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密封。经对比试验,HPLC法和紫外法的测量误差在2%以内,且本法不受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显色稳定,测量快速准确,适合用于微生物发酵法制备L-赤藓酮糖工艺中的产物测定。

参考文献:

[1]Bongs J,Hahn D,Schrken U,et al.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erythrulose using transketolase in a membrane reactor[J]. Biotechnology Letters,1997,19(3):213-216.

[2]Douschan K. Process for the biotechnological preparation of L-erythrulose:WO,01/42483 A1[P].2011-06-14.

[3]张惟杰.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40.

[4]张永勤,薛长湖,汤浩源,等. 还原糖的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5):97-99,104.

[5]Sprenger G A,Schrken U,Sprenger G,et al.Transketolase a of Escherichia coli K12[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5,230(2):525-532.

[6]葛驰宇,张君丽,陈建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发酵液中赤藓糖醇和L-赤藓酮糖的含量[J]. 色谱,2012,30(8):843-846.

[7]张永勤,王哲平,宋雨梅,等. 还原糖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6):321-323,326.

[8]魏 群.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1-82.

[9]刘宇鹏,李 华,孙 杨,等. 发酵液中1,3-二羟基丙酮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1):834-837.endprint

猜你喜欢

赤藓糖醇法测定
代糖“赤藓糖醇”真的安全吗?
异麦芽酮糖醇在卷烟增香保润中的应用
发酵产赤藓糖醇研究进展
甘露糖醇结构及热稳定性研究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解脂耶氏酵母利用甘蔗渣发酵产赤藓醇
HPLC法测定桂皮中的cinnamtannin D-1和cinnamtannin B-1
UPLC法测定萹蓄中3种成分
HPLC法测定炎热清片中4种成分
布鲁菌赤藓醇代谢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