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10-22崔炜韩太林詹伟达
崔炜++韩太林++詹伟达
摘 要: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增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实行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46-01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产业需求的增长,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注重应用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培养能够站在建设信息产业强国战略高度、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因此,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迫切任务[1]。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1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的课程体系
以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形成科学性、工程性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以教授和博导专业前沿讲座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工程前沿知识;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专业方向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建立知识的衔接,真正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中的数理基础和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都是专业学习的知识根基,帮助学生建立课程之间知识的脉络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而且贯通;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宽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形成学生“宽—学科专业、深—工程前沿、厚—数理基础”的知识体系[2]。
1.2 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增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内容
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 在内容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同时增设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程题目,将原有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2.1 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设计环节
在电路分析实验中,把传统的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步骤,增加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的环节,要求学生自行设计3个网孔的简单电阻电路,电路参数自行设定,然后验证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此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选取如二极管等在理论课中还没有涉及的元器件,对元器件的特性还不是很熟悉,通过实验过程不仅完成了原定的实验内容,而且对二极管这类器件的特性也有一定的概念。
另外,在电路分析实验课中,以原有简单电阻电路实验为基础,增设“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应用性电路的实验题目;在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增设“稳压电源的设计”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在任务初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电路,然后在电路仿真EDA实验室进行软件仿真实验过程,在仿真阶段不断修改电路结构及参数,直到满足实验题目要求,再进入硬件电路实验过程,得到实验结果。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行设计电路)和工程实践能力(仿真电路、硬件搭建电路、测试电路),掌握实际电路的设计、调试、验证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2 以现有实验课程为基础,增加课程设计内容
针对数字电路、微机原理、DSP及应用、单片机及其应用、FPGA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从专业需求的角度增设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依据授课内容设计完成具有应用性的实验内容。如:对于微机原理、DSP及应用、单片机及其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完成数据采集等最小系统;对于数字电路、FPGA应用课程,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数据编解码实验内容;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让学生完成信号的滤波实验内容。由于课程设计有多种实现方案,学生可自由选择,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课程设计还会涉及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1.3 实行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以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制已经形成体系,而本科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实行导师制处于实验班阶段,导师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导师结合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子类竞赛及创新实践项目,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无线电学会活动等,全方位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科研实验室的情况,导师制可实行一个导师对一个或多个学生,也可以是多个导师对多个学生的形式,导师以科研实验室为依托,结合现有科研实验室资源,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发工作,让专业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受到科研氛围的熏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创新精神。
2 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开展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是当前社会及国家对高校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327.
[2] 姜岩峰,张晓波,鞠家欣,等.微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7:15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