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成因探析

2014-10-22鲁梅

科技资讯 2014年20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成因

鲁梅

摘 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重压力下,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之一。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弱势使得他们比其他人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往往造成很多校园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引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修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问题 成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16-01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个体、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的加大。尽管近几年国家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上加大力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侧重点却放在了物质资助上,而对他们的想状况、心理状况却关注较少。

1 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人际交往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有明显的性格缺陷。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渴望与周围的团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渴望得到社会和同学的尊重,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学生组织,拒绝与他人交往,表现为自我封闭。这些由人际交往所产生的问题导致他们情绪压抑,自卑,焦虑,孤僻,忧郁,自我封闭,过度自尊,敏感多疑等心理障碍,这些负面情绪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

1.2 强烈的自卑意识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贫困大学生在入校时对新生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然后,进入大学校园后,沉重的经济压力顿时转化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其心理产生失衡,经济上的困难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导致其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

1.3 就业心理适应性问题

求发展,求成长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的美好愿望,在目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时有着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主观需求,还要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矛盾造成他们就业相比其他学生更加困难,导致对社会存在片面的认识,心理更容易出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较偏颇的认识,进一步否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人的心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异常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三方面因素。

2.1 家庭因素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落后或者边远地区,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展现与社会其他成员相异的方面,当其家庭收入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李辉)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等症状,并且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同时,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父母职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如父母为干部,知识分子,其SCL-90各因子分均为最低。父亲为农民者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者。父母为农民,个体经营者的,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分最高。因此,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其父母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2.2 社会因素

当前,各种社会传媒,如网络,智能手机的作用越来越大,矛盾和突发事件增多。这些现象都会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此外,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政治局面以及社会风气都会不同程度的渗透到大学校园,造成了贫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这种社会环境因素与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贫困生在心理发展的失衡。学校环境来看,学校的政策,校园文化,校园人际关系,奖学金,助学金的选定,优秀学生的评定,生活条件,教师以及辅导员的教育和沟通方式,无一不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3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贫困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还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这样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常人要多付出数倍。步入大学后,这种压力极易转化为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将自我封闭起来,不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集体活动。此外,在校园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还会表现出股份强烈的偏执心理和自尊心理,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使高校贫困生心理脱困,有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全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3.1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原因是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但是在给予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我们也要给予贫困生精神资助,实现由单向的经济脱贫转变为经济、心理双脱贫。

3.2 加强校园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要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专题讲座,心理访谈室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广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使他们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引导他们对贫困及处于贫困中的自我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消除自卑,焦虑等负面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

[2] 李辉.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3(4).

[3] 李爱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河西学院学报,2006(4).

[4] 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

[6] 钟耀萱.当代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J].高校管理,2010.

[7] 梁军,何丽萍.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1(170).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