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第三课堂建立

2014-10-22杨炳庆李隽

科技资讯 2014年20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才大学生

杨炳庆++李隽

摘 要: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现象,分析了现象形成的原因,指出了这种现象对其成长造成的弊端,提出了高校认真建设第三课堂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课堂 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67-01

90后大学生多数生活能力欠缺,这种欠缺严重制约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本文通过现象分析,旨在引起高校对第三课堂建设的注意,使其将第三课堂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为90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第三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而言。如果把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称作第一课堂(包括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组织的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把学校学生工作系统和学生团体在教学计划之外的有组织的活动称作第二课堂,那么,由学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系统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就可称作第三课堂。确切地说,第三课堂是指由学校的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人员通过履行工作职责而对学生思想成长、能力形成发挥影响作用的教育环境。

1 90后大学生生活能力缺陷

90后在校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几个人围绕着,供奉着,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什么活也不让孩子干,所有的生活都由父母代替料理,在生活中,家长代替什么,孩子就缺少什么,家长代替了洗衣服,孩子就不会洗衣服;家长代替了叠被,孩子就不会叠被;家长代替了做饭,孩子就不会做饭;自然而然形成缺乏生活能力,责任心差,生活高度依赖父母现象。走进大学生宿舍,多数满室狼藉,被子堆在床上,地上垃圾袋各自为阵,据说有一个4人宿舍,地上竟然横七竖八扔满20多双鞋子,阳台上的大桶里塞满脏衣服。大多数同学根本不洗衣服,攒着背回家让父母洗,有一名同学看着自己的被子实在脏了想动手洗洗,但不知道洗被子先将被罩脱下,将被套拆出来,整床被子放入洗衣机搅动,后果可想而知。有的同学不会刷鞋,皮鞋、旅游鞋都放进洗衣机搅动。在生活常识方面,他们更缺乏,不认识花草树木品种,不懂日常电器用法。这样的学生很难成长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2 合格人才不但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还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个合格人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外,还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生活能力影响动手能力。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凡事都依赖别人搞定,动手能力肯定不会高,自理能力的缺失与每个大学生的工作与生活技能高度相关。一位电类老师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特别突出,一个万用表的焊接反复几个小时都搞不定的人大有人在,很难想象这些同学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会有创新性的产品。

生活能力影响人际关系。如果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信心,因为他不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也无法顺利得到别人帮助,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无法照料的人,也很难想象他们将来会悉心照料父母、关心配偶以及与同事互帮互爱。

生活能力影响智力发展。知识本身并不能够创造价值,只有知识的运用才有可能创造出价值!而且,在“知识”的定义方面,大学要从不同角度持续强调“知识”不单纯是书本知识,还有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考试考的书本知识实在是太小的一部分,未来的“知识运用”中的“知识”是一个综合多种状态的体系,再进一步的综合运用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他只能在“书本知识”—“综合知识”—“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链条中,处于最低阶段,永远不会完整地进入第二、第三阶段,因此,合格人才不但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还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也不会有知识的创新能力,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人才。

3 建立行之有效的第三课堂体系

3.1 建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在形成学校凝聚力、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心灵感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比其它教育方式更直捷有效。校园环境文化从学生个体角度看,又是心理环境。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校园精神、学校形象等方面。校园精神环境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

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使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个整洁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随地吐痰的;在一个幽静的校园内,学生是不会高声嘶叫的;在一个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内,学生是可以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环境文化一经形成,就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反过来良好道德观念又会推动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校园环境文化是通过感染、模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学校全体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求与校园环境文化趋于一致,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

3.2 党建以第三课堂为中心内容

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应该以学生第三课堂为突破口,开展党建活动,为培养合格人才搭建平台,努力建设第三课堂,营造一个有利于目标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总务支部充分发挥后勤党员的职业特点,在党建创新活动中,组织餐饮、司机、医疗、洗衣、维修、等兴趣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积极开展专业小组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挑选技术好的师傅到班级举办讲座,到宿舍指导洗衣服,课余时间把学生请进班组观看师傅工作,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把总务变成名副其实学生的第三课堂,通过活动,各小组编写出生活技能小册子,供学生学习。党支部号召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带领职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这不仅是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且具有行为示范效果。正面接触学生时,对学生行为大胆进行表扬与批评,真心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耐心教育,循循善诱,使其愿意参加第三课堂活动,并从中学到需要的生活知识,提高自理能力。

3.3 建立有效机制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不仅要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学规律来设置学科、划分专业、确定培养方向和阶段目标、组织安排教学活动,而且要营造出有利于目标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不但有第一课堂,也要有第二、第三课堂。

学校行政后勤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社会,为第三课堂建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等学校应建立长期有效机制,在工作考核中,适当加入第三课堂内容,让行政后勤部门自觉加入到与人行列中,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第三课堂的存在,并能主动地参入到第三课堂学习,从中学到需要的生活常识,成为一个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有创新知识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人才。

4 结论

高校应高度认识建设第三课堂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第三课堂建设力度。要努力建造能陶冶学生情操的优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本校特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党建与团建把第三课堂作为核心内容,多做实效工作;学校集中精力为学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搭建良好平台,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人才大学生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