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途径探讨
2014-10-22王明月
王明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以往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人已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现代社会缺少的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所以,家长们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实现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生的音乐课程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本文就对怎样实现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 趣味教学 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
在当今社会,只有学习成绩好的人已然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缺少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所以,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也比较关注起来。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小学生初步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比较活跃。在具有活跃思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在小学阶段,对于音乐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实现趣味性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才能使同学们的音乐成绩得到提高。
一、小学音乐学习的现状
虽然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较快,但是,在小学对于音乐的学习并不怎么重视。甚至在有些小的学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课。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这往往是家长和学生的不重视,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认为音乐对于学生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事实却是相反的,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怎样进行兴趣教学的方法也并不怎么涉及,这对学生学习音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音乐课程不被重视的情况会逐渐改善的。并且,小学音乐课程中兴趣教学的方法逐渐被推广,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小学课程中趣味性教学的影响
音乐能够启迪人的心灵,使学生们用心去看世界,发现世界。音乐能够抚慰受伤的心灵,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得到鼓励。音乐能够使学生沉醉其中,使同学们有着一个放松的心情。所以,小学音乐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些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于小学音乐感兴趣,才会花时间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上,才能更好的发挥音乐的作用。趣味性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抚慰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初步的人生观的建立有着引导作用。
三、实现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途径
(一)小学音乐老师应该摒弃传统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观念中,老师对于学生得文化课比较重视。认为音乐这些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影响不大。这种传统观念是错误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一门合格的音乐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影响是久远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课程中,应该重视小学音乐这门课程,不能在课堂上只简单的讲授一下音乐作品的基本知识。对于音乐作品的内涵要有着一定的深入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对于音乐作品讲授的知识面非常狭隘。老师应该对于美术课程课外的知识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将故事与音乐结合起来。小学生对于故事往往非常感兴趣,进而对于小学音乐感兴趣。这样的创新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老师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学习气氛往往是比较沉闷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小学生往往对于音乐课程不感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上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放一些音乐和动画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小学音乐课程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联合学生做一些音乐活动。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来唱一首歌曲,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使同学们真正的对于小学音乐课程感兴趣,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才能使音乐成绩得到提高,使小学音乐课程发挥出效果。在提高音乐成绩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老师与同学们经常交流,可以培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减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同学们喜欢上老师所教导的小学音乐课程,才能使学生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才能实现小学音乐的趣味性教学。真正发挥小学音乐课程对于学生的教导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小学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简要分析了当代社会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上的一些不当之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几种方法。小学音乐的趣味性教学在提高学生音乐成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淑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J].音乐天地,2004,(02).
[2]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薛金.关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