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近旨远的草原励志民歌

2014-10-22王奇

关键词:赏析

王奇

摘 要:内蒙古民歌是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蒙古民歌中的励志民歌唱响在内蒙古草原。内蒙古民歌中的昭乌达励志民歌,充满哲理,催人奋进。本文选取三首传唱在昭乌达草原上的励志民歌,详尽分析了歌词创作的特殊缘由、歌词的特点;并就选用的歌曲从词曲搭配到音乐艺术特点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昭乌达蒙古民歌;励志歌曲;赏析

中图分类号:J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239-03

民歌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形态与民间的艺术形式,虽然源自不同的民族,却以最大众化的音乐表达方式,深刻、直接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社会斗争中的有力宣传武器,是情感交流、知识传授、消遣娱乐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繁衍生息在内蒙古昭乌达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生产生活的拼搏中,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在这些流传的蒙古民歌中,有一些催人奋进的励志歌。本文选录几首并浅析拙见,以为抛砖引玉之文。

一、古韵新词启迪教化的励志民歌

这是一首由清末蒙古王公,喀喇沁右翼旗第十二任王爷贡桑诺尔布(下文简称贡王)选曲填词的歌曲。他针对当时旗里愚昧落后的状况,用广为流传的内蒙古东部蒙古民歌《天上的风》的旋律,填写歌词,完成了在喀喇沁旗唱响,在昭乌达草原上传唱的新词的《天上的风》。原版的《天上的风》也是一首励志歌曲,且有不同的版本,目前所能看到的版本,有三段歌词的,也有两段歌词的。歌词不同,旋律变化不大。两段的歌词: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岁月不会地久天长/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三段的歌词,从风写到星,唱出:想要摆脱涣散落后/趁此机会奋斗吧/趁此机会努力吧/从沉睡中醒来吧,前进!歌中均没有具体面对的群体。而贡王填词的《天上的风》,赋予了新意。他针对当时的时弊,更直白明确地劝导有志的青年,要趁着年轻,加倍努力,去改变愚昧与落后。歌曲直接面对年轻人这一群体。填词完成于贡王兴办教育,举办三所学堂的上个世纪初。歌中励志的对象和希望,与他放眼未来,看重年青一代,兴办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把振兴蒙古民族的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歌词沿用了蒙古民歌歌词的传统写法,以贴切的比兴、清新的语义,写出了对年轻人的希冀。词中写到:天上的云啊不平静/世上的人们不能长生/谁也没喝延年的圣水/凡事都要趁着年轻/天空上的风啊刮个不停/世上的人们时光有限/谁也没喝不老的琼浆/年轻的人们要埋头苦干/天上的星星啊照亮大地/文明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现在就要多下辛苦/天上的月亮啊照耀大地/世上的人们追求光明/为了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加倍努力。四段歌词,每段的前两句分别通过对云、风、星、月的描述,揭示出自然现象中蕴含的哲理,后两句展开教化,借喻明理,进一步阐明: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要趁着年轻,埋头苦干、多下辛苦、加倍努力!字词直白,寓意深切,对蒙古草原充满深情,对年轻的人们寄以无限希望。使一首古老的民歌赋有了新意。

5/4拍子的歌曲为混合拍子,是不同的单拍子组合,节奏特点可以以2+3来体现,也可以以3+2来体现。视歌词的表达需要和调式音阶特性需要而定,非常适合叙事性歌词的展示。这首歌的词作者贡桑诺尔布亲王以自己撰写的歌词适应原歌曲旋律,用以表达新的意境。歌曲启句以徵调式音阶按照①sol→la→do;②la→do→mi;③re→mi→sol三个调式音阶元素进行划分,展示出徵、羽和混合调式商相结合调式的色彩。承句的划分元素仍然是①sol→la→do;②sol→la→re→mi;③re→mi→sol,徵调式的主音开始,属音结束,体现了徵、商结合混合调式的特点。转句由①re→mi→sol;②do→re→mi;③la→do→mi三个元素划分出来,再次展现了宫、徵调式特有的徵类调式色彩特相结合的特点。合句回落到徵调式主音开始,结束在宫调式主音。并且在旋律进行中,通过近关系调同主音的转换,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以徵调式色彩的二度音和羽调式色彩小三度音,配以混合调式商调式给人以调式游离的感觉,形成一种空间画面的转换,使人在感觉旋律的平稳进行中体会歌词表达的励志意境。

歌曲三、四乐句的第一小节是一、二乐句第一小节的完全重复,第三、四乐句第二小节分别是第一、二乐句第二小节的节奏变化的再现,只是在音高上反向进行。Xxx→ xx xx到x → xx x变化形成鲜明的节奏特点,衬托出调式转换的色彩,凸显了哲理的寓意。

从歌曲的旋律线条上看,启、承两句的起始音高、节奏完全相同,表达自然现象的描写,而在转句开始提高了五度进行,意在自然现象的描述后,提示人们下面是哲理的揭示,落地在合句上,与启、承句音高、节奏的又一次完全相同,体现了励志寓意的完成。稳健舒缓的旋律,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向年轻的人们讲述着朴素的哲理,寄语于有志的青年。

二、草原学堂培智育人的学堂乐歌

贡王承袭王爵时正直中日甲午战争,面对清政府的日益衰败、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承袭王爵后,贡王在革除弊政,兴办实业的同时,决心创办学校启迪民智,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向全旗发布的训令中写到:“本王父祖相承,……当此国家多事之秋,如不协助国家使民众习文练武,实在于心不忍。因此,于公于私,必须创建学校”,振兴蒙古民族。他为此写下了“无限雄心深企望,养成大器傲强邻”的诗句。先后创建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

下面就是贡王作词的崇正学堂校歌─《崇正校歌》。歌中唱到:唯我学校,创自有清/悠远历史,灿烂光荣/八方稚子,遐迩来同/如沾春雨,如坐春风/师资造就,启迪万方/教育兴隆,文化发扬/阴山苍苍/锡水漾漾/崇正之名,山高水长。歌词开宗明义,讲到我中华:悠远历史,灿烂光荣;办学面向:八方稚子,遐迩来同;学生由师资造就,启迪万方;办学使教育兴隆,文化发扬。歌词与贡王为学堂所作楹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正风易俗是所望于群公”所体现的办学宗旨一致,崇文尚武,要培养诸多的俊杰之士,正风易俗,要改变愚昧落后的心理,实现科技教育兴国兴邦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十九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色彩,与当时出现的《忠君》、《颂立宪》等歌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一时期反帝、强兵、御辱等爱国主义思想主题。endprint

从歌曲旋律上看,是民族五声性风格的进行曲,通过大小调交替的乐句、规整的节奏、鲜明并带有附点的节奏来展现歌词要表达的意境。全曲为A—B—A三段式。A段4+4+4+4规整的乐句结构,启句结束在小调的下属音,应句结束在大调的属音,每四小节的第一乐句,显现呼应式的乐句特点。中间部分以小调为主,结尾以大调主音明确调式。B段6+4+6+6+4+6乐句结构,用乐句扩充的形式,以词衬腔,再配以跨小节的切分连接线,衬托出贡王对稚子们的殷切期望。第三部分的A段是第一部分A段的完全再现。全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表达了年轻学生的憧憬,寄托了年轻学生的希冀。

贡王创办的崇正学堂有校歌,也有毕业歌。《崇正学堂毕业歌》唱到:春花香秋月亮,几度共星霜/朝励勉夕彷徨,济济同一堂。修夸科学深究,艺术更擅长/他日献身社会,事业需担当/兴教育办实业,建设正多方/看谁能真努力,文化广宣扬/创造满蒙新邦,赖我辈匡攘。今后天各一方/誓死勿相忘。歌词词短意长,既回忆了学堂岁月,也写出了所学擅长;暨向稚子们提出了毕业后献身社会要担当,也寄希望于稚子们创造满蒙新邦,赖我辈匡攘。

《崇正学堂毕业歌》同样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以歌词划分为A、B段式。A段四小节为一句,词曲呼应,节拍单双交替,四个乐句采用同头变尾相同的属音到主音四度跳进开始,对调式主音进行巩固,结束句加入了偏音si,为B段大调式提前的先现,为后面歌词“事业需担当”中的“事业”进行了主题的铺垫。如果说A段描绘了学堂学业生活,B段提出了对稚子们的殷切希望。旋律中偏音fa、si先后出现,与A段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贡王对稚子们毕业后“汉蒙兴邦”的希冀。最后乐句采用全部4拍子节奏,再现A段结束句旋律抒情,凸显了“今后天各一方,誓死勿相忘”的意境。

赏析以上三首在喀喇沁旗唱响,在昭乌达草原广为流传的励志民歌,集中体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培养年轻一代,促进民族振兴,使国家强盛。如贡王在诗中所写:“欣看此日峥嵘辈,期作他年柱石臣”。三首歌曲的词作者前两首已明确为贡桑诺尔布所做,至于《崇正学堂毕业歌》,演唱者也说不清是谁的作词。有学者从贡王兴办崇正、毓正、守正三所学堂、学堂的大小事务亲自过问,到本人蒙汉兼通、国学基础深厚、精通琴棋书画、熟知音韵和辞赋格律,多才多艺、喜爱歌舞等情况分析,在他完成了校歌的歌词撰写后,再撰写学堂毕业歌是可能的,因为贡王做毕业歌歌词,既非难事,亦在情理之中,此歌词即为贡王所作。贡王虽贵为蒙古王爵,但处在灾难日益深重,且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年代,他并未贪享安逸,而是满怀变革图强,振兴蒙古民族的良好夙愿,深知“正风易俗需教化”和“人力不滋培,栋梁安得具”的道理,所以才会选用古老蒙古民歌的旋律配上励志的歌词教化旗民,尤其是年轻人。而他为学堂校歌、毕业歌撰写歌词,意在传播他的广育士英的思想。如他在崇正学堂开学典礼上所讲:“我身为王爵,位极人臣,养尊处优,可以说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可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因为我亲眼看到了我的旗民子弟入了新学堂,受到教育,将来每个人都会担当起恢复成吉思汗伟业的责任”。这些暨彰显了贡王对教育的重视,对年青一代蒙古青年的希望,也体现了贡王的文学造诣、对音乐的一种情怀以及对音乐的社会教化和育人功能的高度认可。

从几种版本的音乐史书看,19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多为选曲填词的创作形式。本文选用的两首学堂歌曲和一首古老民歌填词的《天上的风》,以选曲填词,完成旧曲新意的创作,达到励志的目的。这种音乐现象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是很常见的,但在内蒙古草原上是很少见的,而且三首歌曲的歌词均由蒙古王公撰写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励志的名民歌,传唱在昭乌达草原,呼唤着蒙古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加倍努力,去摆脱愚昧的日子,再也不任人宰割;这些励志民歌唱响在学堂,激励着青少年,勤奋学习,他日献身社会,把事业担当。这些曾经的励志民歌的创作与传唱,教化着旗民,影响着民风,传播着新思想,在昭乌达蒙古族民歌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

参考文献:

〔1〕吕宏久.蒙古族民歌调式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张国强.贡桑诺尔布与赤峰近代化[M].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

〔3〕赤峰市文化局.昭乌达民歌(汉语本)[M].呼和浩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析
作品赏析
汉字赏析(广、上)
书画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画作赏析
玉带扣赏析
寻找自由——《囚鸟》赏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