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析

2014-10-22乔虹周菲菲

关键词:主题分析

乔虹++周菲菲

摘 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主题,写作方法根据作者不同的感情呈现出各种特点。对这些主题和文字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对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和意境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分析;主题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96-03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英语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作。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过深入的研究,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18世纪开始,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S. T. Coleridge)、雪莱(P. B. Shelly)、济慈(John. Keats)等人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开始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评论主要有梁宗岱的《莎士比亚的商赖》,屠岸、钟祥及索天章的《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扬周翰、周启付的《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王忠祥的《真、善、美的统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钱兆明的《评莎氏商彼诗的两个译本》以及赵毅衡的《从(十四行诗》认识莎士比亚》等,其它关于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就很少了。不同时代的批评家从不同角度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贬或褒的评论,给后人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很有学术价值的参考资料。下面笔者试着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一些分析探索。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的主题

尽管“爱”形成了十四行诗主题的拱顶,但纵观莎士比亚全部十四行诗,可以发现它有三个具体的基本主题,即生命之短暂、美之倏然、情欲之陷阱[1]。生命之短暂、美之倏然两个主题集中在写给青年人的早期十四行诗中(尤其是一至十七首),其间诗人宣称:生育儿女是去征服时间,战胜死亡,继承人之美的唯一途径。他竭力劝解友人通过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来保存和延续自己的美,渲染了时间的无情和好友的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希望友人留下子孙与时间抗争,建立“永久的仓廪”来滋养和繁荣美和真,否则好友的末日就是“真与美的死期”。

在青年人组诗的十四行诗中部尤其是第十八首和第五十五首,表达了追寻美好的情感,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之情最为突出。例如第十八首: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的白昼?

你比它更加美丽更加温婉:

狂风将五月可爱的嫩芽吹拂,

夏日租赁的期限又实在太短:

有时候天上的眼睛过于酷热,

他金黄的颜色又经常一片晦暗;

美能够承继美最终总要凋谢,

那是被机缘或自然的变幻摧残;

可是你永恒的夏天不会消损

死神不敢说你飘泊于它的暗影,

而你在不朽的诗篇里与诗同在:

要人类存在,有读书眼睛,

诗篇就会不朽,并给你生命

在这首诗中,作者毫不吝啬地用最优美的比喻、生动的形象刻画了友人无法比拟的完美容颜,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无比爱慕和赞誉,同时也表达了他所憧憬的美长留、诗永恒的理想境界。诗人试图通过他的诗篇使青年人成为不朽,只有诗才能保存友人的无与伦比的美,让友人之美“在不朽的诗中同长”。诗人把纯洁的爱转化为解决人的死亡命运的问题,流露出诗人期望用诗来传承美的理想。正是因为诗人相信美能在诗中长存,所以他才将诗视为与人类繁衍后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样重要,他坚信只要人类存在,艺术就永不会消亡。

第一百二十七首诗标志着转变到第三主题和转入到诗人与黑肤夫人的强烈的性事上。以第一百四十七首为例,十四行诗所凸显的主题是情欲的情绪。选择写给青年人的一首和写给他情妇的一首十四行诗,其语气、形象和主题之间有什么差别吗?第一百一十六首的理想的主题即健康的爱情,“爱是永远固定的标志,它正视风暴,永远也不会动摇;爱是一颗星,一切迷途的船只,虽然不懂的天文,去靠它引导……”而第一百四十七首是以病态的爱情为主题,“我的爱像热病,它老是渴望一种能长久维持这热病的事物;它吃着一种延续这热病的食粮,使古怪的病态食欲得到满足。我现在没理智,病就没法医治,我将带着永远的不安而疯狂……[2]”两者对比就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选择。正如凯瑟琳·邓肯所指出“直至1985年美国的约瑟夫·彼贵格尼的《如此就是我的爱人》才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八十一首)是从正面地有系统地突出的同性恋读物”[3]。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格律法则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之为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律写成的,每一首十四行诗的每一行由十个音节构成的一种韵律格式,这些音节分成五队抑扬格,或称之为抑扬格五音步。抑扬格是步格的一个单位,由一个非重音节和一个重音节构成。例如Good BYE。抑扬格五音步所构成的一行诗就由此而流畅地舒展,如ba BOOM/ ba BOOM/ ba BOOM/ ba BOOM/。如下所示:

When I /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第十二首)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 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 LONE/ be WEEP/ my OUT/cast STATE (第二十九首)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 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 ly AND/ more TEM/ PERATE(第十八首)

人们普遍认为诗歌本身就是一项法则,并无判断的标准。然而就十四行诗而言,当然并非如此。就其法则本身成文明确,并终局定案,其标准被建立而很难改变。一首十四行诗有(由)十四行诗音节构成,按规定押韵。任何超过或少于十四行十音节都不是十四行诗。十六行或超过行数诗,有时被认定其风格为十四行的,然而这些诗无权如此称谓。任何超过十音节的韵律就不成其为十四行诗。十四行十音节不押韵或者十四行诗只在最后对句押韵,不能够成为十四行诗。endprint

纯粹而简单英语十四行诗韵律的规定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表示:a-b-a-b c-d-c-d e-f-e-f g-g。严格地说,应是单韵押韵,永不用二重韵。这种结构的十四行诗普遍称之为英国十四行诗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区别于意大利诗人贝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贝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押韵的起首八行abba abba,以及押韵的后文行cdcdcd.

根据十四行诗的韵律结构,在莎士比亚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中,只有三首并不符合这种结构:第九十九首有十五行;第一百二十六首有十二行;第一百四十五首是由抑扬格五音步写成的。十四行诗的这种形式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前已出现,只不过莎士比亚使它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他的每一首十四行诗都按此韵律写成。甚至在第145首仍保持这种韵律。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用过这种诗序做类似押韵,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第60首十四行诗就是一首在结构上堪称完美的英体十四行诗:

如波浪奔向铺满卵石的岸边,

生命的每分钟也朝终点急奔,

浪花个个前后替换位置改变,

接二连三,争先恐后向前进。

婴儿,一旦降生在广袤世上,

一点点爬向成熟,抵达盛年,

恶毒的阴影便来争夺其光芒,

时间竟把自己亲手所赐摧残。

时间会刺穿青春华美的外表,

在美人的额头挖出条条沟壕,

还把自然界的稀世珍宝吞掉,

万物都逃不过时间的大镰刀。

但在将来,我的诗篇却能保留,

永远赞美你,无视时间的毒手。

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the pebbled shore,

So do our minutes hasten to their end,

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

In sequent toil all forwards do contend.

Nativity, once in the main of light,

Crawls to maturity, wherewith being crown' d,

Crooked eclipses ' gainst his glory fight,

And Time that gave doth now his gift confound.

Time doth transfix the flourish set on youth,

And delves the parallels in beauty' s brow,

Feeds on the rarities of nature' s truth,

And nothing stands but for his scythe to mow.

And yet to times in hope, my verse shall stand

Praising thy worth, despite his cruel hand.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强调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来反衬诗人自己诗歌的永恒。莎士比亚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在第一个四行中用了整整四行诗句(ll.1-4),时间如奔流的波涛,一去不复返。在第二个四行中(ll.5-7),三行诗句描写了婴儿从出世到鼎盛辉煌的成年,但同时也是衰退的开始;在第三个四行中,无情的时间使青春凋零,美人衰老,吞没自然界的珍宝,层层深入,步步进逼,最后达到矛盾的顶峰第十二行:万物都逃不过这大镰刀,一刀下去无一幸免,使人顿觉无希望可言。在西方文化中,大镰刀象征着时间,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4]。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强调只有他的诗篇才可与时间抗争,也只有他的不朽诗行才能令友人的美流芳百世。在诗中,前三个四行一直运用抑的手法,最后柳暗花明,推出他的诗,唯有他的诗篇才是永恒的,对主题起到了极强的烘托效果,使永恒这一主题再一次得到强化。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的语言文学修辞

也许莎士比亚并不是有意识地强调从文学方面去设计并创作他的十四行诗,而十四行诗早期的编辑们很少注意每首诗的修辞手法(隐喻和暗讽例外)。然而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和密集的诠释,对十四行诗的文字结构与剖析,以及对莎士比亚对于修辞学的运用则更为侧重,例如对头韵在第33首诗里,第7行的from和forlorn,第8行的west与with,第9行的so与sun押头韵。平韵,反衬,跨行,转喻,矛盾修饰,拟人化和内韵等。许多现代批评着重强调十四行诗中有关性的双关语,如在十四行诗第二首第十四行blood warm“血液沸腾”是认为两者双关——血液和精子。

在十四行诗里,莎士比亚运用部分拟人化和细微的隐喻。第三十三33首诗几乎通篇都使用拟人手法给予太阳这一物体以生命,形象地表达和描述主题思想,反映友人的所作所为。如太阳的一系列行为:flatter,kissing, gilding, permit, hide, stealing等,都是赋予了太阳人所具有的动作,使太阳比拟成人的形象更生动,更充分表现出了友人的美的魅力及其对诗人感情不忠所采取的行动。在第18首诗里,“夏日租赁的期限又实在太短”,“可是你永恒的夏天不会消损”根据大小宇宙相对应理论,大宇宙中的夏日“未免太短”,而他的友人的“夏天”则“永远不会逝去”。“有时候天上的眼睛过于酷热,他金黄的颜色又经常一片晦暗”;“也不会失去身上具有的光彩”。通常,我们认为,大宇宙的两只眼睛即太阳和月亮,那么与之对应的小宇宙的眼睛就是人的双目。相比较而言,天上的眼睛有时过于热烈,它周边的金色又常遭掩蔽,而诗人的友人的目光则温和明亮,永远不会失去光彩。endprint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现在已不再用的字导致许多读者认为他们在读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事实上,莎士比亚的著作是用早期的现代英语写成的。一旦看到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的文本,就会真正欣慰多么容易理解莎士比亚(相对而言)。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英语语言史的关系,参考Are Shakespeares Works Written in Old English?《莎士比亚的著作是用古英语写成的吗?》该文中有很肯定的一句话‘In fact, Shakespeares works are written in Early Modern English.事实上,莎士比亚的著作是用早期现代英语写成的[5]。

英语语言时代的划分:英语的语言史已经被划分为各个时期。当然各个时期会有重叠,任何一个时期只是大概。再者,要记住这样的事实,语言的变化从来不是定期和突然的,而总是持续不断地和逐渐地变化,这样划分便于参考:

1.古英语:从公元450至大约1200年;

2.中世纪英语:从公元1200年至大约1500年;

3.现代英语:从公元1500年至现在。

从5世纪到11世纪中叶,在不列颠是用古英语说和写,是真正接近安格鲁萨克逊族语的日耳曼母语。1066年,随着讲法语的诺尔曼人的到来,古英语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到1350年进化成为中世纪英语,它是较为容易,但更多时候仍然看来像是一种外语。到了大约1450年,中世纪英语被早期现代英语,即莎士比亚的语言所代替,它几乎是与当代英语相同的英语。

四、结语

分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们可以从它的主题入手,熟悉其格律法则,剖析诗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理解和论述十四行诗,不要害怕发挥你自己的思想。一项有说服力的争论,有大量证据所支持,总会是一篇强有力短论的关键所在。

——————————

参考文献:

〔1〕Hubler, Edward. The Sense of Shakespeare's Sonnet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2.

〔2〕屠岸,译.《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5(02).

〔4〕Berryman, John. Berryman's Shakespeare. Ed. John Haffenden.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9.

〔5〕Mabillard, Amanda. Shakespeare's Language Shakespeare Online.20Aug.2000..

〔6〕Mabillard, Amanda. How to Analyze a Shakespearean Sonnet. Shakespeare Online. 20 Nov. 2009. (date when you accessed the information)

〔7〕Landry,Hilton.Interpretations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主题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