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机制的构建

2014-10-22李鑫

关键词:机制

李鑫

摘 要: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会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网络参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多数人的暴政,群体极化等现象的发生,更加强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的机制的构建,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约束,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48-02

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的发表意见,共享一些政治消息。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截止2013年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1]。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激发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在网上,汇集了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公民网络失范的行为,需要进行探究分析,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开放性与隐匿性

网络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网民就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利益诉求。通过终端就可以在门户网站上发言和跟帖,在参与过程中,网络流传的信息真假难辨,在参与过程中情绪化因素居多,政治参与产生的结果也会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中展现出来。同时,个人在网络政治参与时,由于数字鸿沟的问题,再加之实名制的不完善,网民个人可以利用参与身份的隐匿性,可以随意的进行评论政府决策,对政府的施政行为表达意见,实行监督。有些网络政治论坛缺少把关人,网民在论坛上随意的进行感情宣泄,政治表达随意,对制度性的话语权进行了颠覆。

(二)平等性与不对称性

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机会,使得草根也可以参与政府的决策,监督政府的权利。比尔·盖茨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2]。这种虚拟的平等比现实的平等来的更容易。政治家和平民百姓获取政治消息的方式是一样的。但另一方面,每个网民获取信息又是不对称的,其中一些高级别的信息只有少部分人才可以获取得到,政治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公民之间还存在信息的数字鸿沟。

(三)快捷性与虚拟性

网络不同于其他传统的传播媒体,省去了中间很多环节,比如说加工编辑审核信息时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并且传统信息的接收方式只是单方面的输入,公民的政治输出不足。例如去年“表哥”事件,一经发生就被网络曝出,公民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处理结果也很快在网络公布。由于网络这个快速的平台,在网上可以不必受话语权威的影响,普通公民有了充分相对自由的话语权,网络的虚拟性一定程度上在客观上增加了公民的话语权利。但是也注意到,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一个相对没有约束的空间里,公民的行为相对没有约束,他们利益的表达更加的趋于情绪化,这样相对来说失去了政治参与本来存在的意义。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性的表现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扰乱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等各方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也呈现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数量上升趋势。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参与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用互联网进行组织、策划和联络,公开干扰互联网上及现实社会秩序,干扰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乃至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集群事件[3]。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生在各大论坛,博客等网络空间,公民利用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凭借QQ,博客等平台急剧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完成自己的表达机制。

经过我国学者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民间的利益渠道相对来说不够畅通,公民只能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并且当前,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传播媒体集体失语,人们进入了“麦克风时代”,网民自发性的参与偏多,围绕一个话题,人们可以迅速的对其展开讨论。网民这种群集行为是一种自发行为,缺少组织性,他们分散在网络中,对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情发表言论,很少顾及到别人的利益。当拥有相同利益的集群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后,舆论慢慢形成,一些弱小的利益被淹没在群体性言论中,少部分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被群体性事件湮没。这些少部分人的利益得不到正常的表达,政府在收集民意的时候会产生失真性。

(二)公民个人的非理性政治参与

互联网大门为每一位网民打开着,由于公民受经济地位、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网络政治参与后果有不同的认识。如果参与者道德素质,政治觉悟不高的情况下,对于自己发表的言论不会有太多的约束,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情绪化的发表意见,非理性的在网上政治参与。主要表现在网络谩骂。一部分人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不能正确的理解,而是在网上进行情绪化的政治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网络谩骂声大行其道,严重影响了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在很多论坛和聊天室里,许多网民对一些政治事件进行探讨时,对其进行谩骂,诋毁政府的政策过程,一些人专门和政府的政策唱反调,态度强硬偏执,越是唱反调,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越是出名,并且可以得到别人的推崇。如果有人站出来以正面形象回应,那么他可能遭到指责和谩骂。从现在的网络政治参与来看,越是和政府唱反调的网民越会得到其他人的推崇,越会得到草根的信任,导致了公民的非理性的参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大众的视听,间接的影响其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判断。

(三)网络舆论监督不够

就目前来看,数字化中的网络世界中,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是年轻人,收入偏高的群体,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较弱。网民分布的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构成的缺失,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的政治声音没有被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并不是社会上的绝大数人群,这也反映出人们获得信息多寡的不同,舆论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就被明显的分离开来,那么舆论的公共性很难在社会上实现了。再者,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网络舆论监督公信力偏低。媒体的“把关人”作用的缺失使得网络中的新闻报道失真,这也是网络监督中最难解决的问题。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新闻,很容易使不明真相的网络中人迷失在信息爆炸的虚拟世界中。很多网络新闻媒体缺少独创性,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监督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许多商业网站没有独立的参访权,只能复制媒体媒介的内容,缺乏自身的创造性,难以展开网络监督媒体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舆论监督需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和理性的分析。但是在网络中,网络表面的滚动的新闻很多,这使得大多数受众只是看到了事件的表象,而没有真正深入的对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对社会热点问题难以发表批评和建议。endprint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的构建

公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大大增强了民主化进程,让公民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也需要规范网民的参与行为,构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一)完善制度,信息公开

对于现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需要基本做到两方面。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的法规建设。著名学者蔡定剑教授曾指出,“要使公众参与在中国有真正的发展,必须从法律上解决,参与应作为政府决策和治理程序过程的刚性制度问题[4]。近年来,我国关于网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关于《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也要看到,一些法规的制度者与执行者之间有着相关的利益性,部分规定在执行上有滞后性,因此,在制度上,我们还需要建立网络立法的协调性和动态性,保证法律法规内部有序协调统一,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保障新制定的法规在形式和内容上能够相统一。另一方面,应该一改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公众应该不仅是接受者也是信息发布者。网络社会中,我国县级以上政府都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这也为政府信息的公开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公民可以在门户网站中看到最新政府的施政方针,为了更好的满足民众之所急,还需要及时的向民众发布最需要的消息,消除群众的疑惑难题,政府公开公众关注的各类消息,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缓解群众舆论压力。

(二)提升公民参与道德水平

公民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发展,提升公民政治参与道德水平对有序政治参与有积极的意义。在个人道德层面,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是重中之重。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水平。社会精英分子和应该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用理性的声音引导舆论导向,引导青年人正确的理解政治生活,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参与个人自己要有克制力,对一些网络谣传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对谣传要置之不理,使其没有生存的空间。再者,在网络上,要大力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它对网络的规范作用并不是强制的,它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形成一种软环境,对公民参与的道德进行软约束,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也可以使公民具有网络责任心,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添砖加瓦。

(三)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中国的网络参与普及率越来越高,公民政治参与愿望越来越高,对于公民的网络舆论需要进行规范,以利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在政府方面,需要及时了解民众诉求,关注民众之所急,在诱因露出苗头之前将其解决。再者,运用媒体的传播功能。以主流的声音在主流网络媒体上,适时发表指导性的言论或点评是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5]。目前来看,作为专业的传播媒介,主流的传播媒介受国家以及政府的扶持,它有丰富的传统新闻媒体经验。这些信息都有比较成熟的采集体系,都能被大众所能接受信任,是保证舆论导向的基础。第三,建立网络舆论危机处理机构。这种机构成为网络媒介的组织监督者以后,应该在危机出现之前提前预防。可以在谣言散布之前,危机处理机构迅速着手进行调查,在一些观点还没有形成舆论之前就销声匿迹。人民网的舆论监测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对政府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一个监测室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各方机构一起组织起来,成立多元化的舆论危机管理预防机构,以此保证网络舆论危机在尚未开始前将其控制。

——————————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中心.https://zxxd.cnnic.cn/.

〔2〕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徐炯.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9).

〔4〕蔡定剑.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团结,2009(4).

〔5〕樊金山.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J].新东方,2009(3).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保留和突破:TPP协定ISDS机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