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TIMES杂志封面

2014-10-22苏玉洁

苏玉洁

摘 要: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对2008年4月28号的TIMES杂志封面进行解析和研究。阐释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是如何共同作用的,以提高读者的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提高报刊类杂志的图片选取质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刊物应有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杂志封面;再现、互动和构图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44-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媒介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在现实的交际和交流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和使用多模态符号,目前的报刊杂志中也已呈现出多模式态化的特点。新闻等语篇不仅单纯使用文本,而且在此基础上添加配图、表格,在线杂志还会添加音频、动画等其他多种模态。这些多模式手段打破了常规媒介的单一性,大大丰富了语义表达的形式。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图像等多模态手段对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开始产生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杂志和报纸,图片对文本进行解释、扩展、加强的作用日益显著。本文以美国杂志TIMES封面——How to Win The War On Global Warning(《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为例,运用克瑞斯和勒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来说明图像作为社会符号,是如何同语言一起共同作用构成意义的,对于读者理解语篇有何意义,是如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唤起读者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二、理论基础

首先提出术语“多模式话语”的是克瑞斯和勒文[1]。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启迪下[2],克瑞斯和勒文认为除了语言,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片,声音等其他模态也是意义的源泉;认为多模态话语也和语言文字一样,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

克瑞斯和勒文认为韩礼德提出的的三大元功能并非仅限于语言系统,也适用于整个社会符号交际系统,克瑞斯和勒文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扩展到图像分析。在《图像阅读》中,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第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主张从构图视角、图片架构等方面讨论图像的意义表达方式,把图像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进行分析。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图像和语言一样也是社会符号,他们认为跟语言一样,可以根据图像自己的方法对图像进行描述。“他们将包括图像意义的多模式话语的意义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相互交织的三种意义,进行了细致的系统构建”[4]。另外,克瑞斯和勒文认为任何在社会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模态都具有社会意义。所以在语篇分析中,不能孤立的分析文字或者其他模态,而是需要把多模态语料看做一个整体加以分析研究。

三、对TIMES封面——《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的多模态分析

(一)图片背景

TIMES杂志亚洲版2008年4月28日的封面——《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是由一幅名为《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英语: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的摄影作品略作修改而成的。杂志封面将原图片中士兵手中的美国国旗替换为一棵有着鲜艳绿色的大树,以此隐喻全球变暖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打赢这场仗的艰巨性,希望通过这样的隐喻方式来唤起读者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原图《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摄影作品,也是唯一一张当年拍摄当年就夺得普利策摄影奖的照片。这张照片捕捉了六名美军在硫磺岛折钵山竖立起美国国旗的震撼瞬间,对二战期间的美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战役之一,而六位英雄手中的美国国旗,更是美国英雄和战争精神的象征。杂志封面运用这样一幅对美国意义深重,影响悠远的图片,通过将原图中士兵手中的国旗换成了一棵象征着环保的大树,这样一个内容转换,不仅达到了加强读者对图片理解的目的,更可以由此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意识,及其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封面图像的再现意义

在再现意义上,勒文将图像分为叙事意义和概念意义。杂志封面是一个叙事图像,因为图像表达了动作,事件的变化过程,属于叙事的再现中的行动的和反应的过程,除此之外勒文认为叙事的再现还应包括言语和心理这两个过程。

图中六名美国士兵环抱一棵成45°角倾斜的大树在图像中形成了鲜明的对角线,即矢量。矢量也是叙事类图片的明显标志,李战子认为发出矢量的是动作者,矢量的目标是参与者[5]。在整个图像中,六名士兵是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即动作者,他们处于整个图像的正中位置,占据了几乎一半的版面,成为整个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保留沿用《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中的令人记忆深刻的黑白色彩,旨在唤起美国民众的深刻记忆。杂志封面中被士兵们环抱的树是矢量指向的参与者,即动作的对象。原图中士兵举起的是美国国旗,而在杂志封面中,国旗被大树取而代之,颜色被鲜艳的绿色填充,与黑白的士兵形成强烈对比成为图像中心,以此暗示读者应像热爱祖国那样爱护环境。

(三)封面图像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包括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6]。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采用远景拍摄手法,将士兵、国旗和他们身后无际的大海和天空一并收录到镜头之中,大气磅礴,震撼心灵,极易引起读者的爱国共鸣。六名士兵背对镜头,没有与读者进行直接的目光接触,只是向观众提供某种信息,是一幅典型的“提供”类图像。图片从水平的角度拍摄,正面角度可以使观看者感同身受,有种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极易使读者想象成自己也是士兵中的一员,肩负着保护国家的重任,通过将国旗换成大树来引起读者的爱国意识,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总体来说,封面图片是一幅高情态值的图片。克瑞斯和勒文认为灰白色彩是一种低情态值的标记,杂志封面中的士兵保留了灰白色彩,是因为《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这个图片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是当时唤起全国人民爱国意识,坚定民众胜利信心的重要力量,即使现在看来还是真实且历历在目,大大增强了图片的可信性。杂志封面将原图片中的美国国旗换成具有高情态值的绿色大树,这棵大树是整个图片中唯一有色彩的部分,与其他信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环保这一主题,同时也表明保护环境将是新时代的一场堪比二战的硬仗。endprint

(四)封面图像的构图意义

在视觉语法理论中,放在左边的信息被认为为“已知”,放在右边的被认为为“未知”[7]。上述观点在这幅封面中得到印证,六名士兵和被环抱的大树被放置在图的左边,而这期杂志的标题则被放置在右边。在这幅封面图像中,被众人环抱的大树位于左上方,标题位于右上方,根据克瑞斯和勒文的信息值理论[8],置于图片上方的信息是理想的,置于图片下方的是真实的。从整个封面来看,六名士兵们努力举起大树的身影处于图像的下方,显然,他们给读者提供的信息值让人感觉真实、可感、可信。

在此图像中,士兵们相互依靠,努力支撑大树的画面被前置,几乎占住几乎三分之二的图面,十分显著和突出,符合克勒斯和勒文所提出的通过背景,尺寸,色调,对比值,色彩,色差和鲜明度来表达显著性的特点[9]。整个图片中唯一有色彩的大树,被放置在图片的正中,与其他信息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在其右上方配合相呼应的标题来加强印象,非常巧妙地使图像和标题构成一个多模式的语篇,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

(五)封面中标题与图像的关系

与以往的语篇分析不同,在此封面图像中,标题和图像不再被孤立分析,文字成为图像的延伸,图像成为文字视角上的证据,使标题文字内容更具体。文字和图像的相互补充和延伸使语篇成为整体,从而实现意义上的逻辑连接和整个语篇中文字和图像的信息衔接。

杂志封面的标题《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概括了该语篇大意,即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之所以选择《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这幅图片来配合杂志的标题,是因为硫磺岛战役是二战之中最为重要的战役之一,美国民众对这场战役有着深刻的印象。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美国还是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星条旗最终飘扬在山顶。通过这样的一个心理暗示,告诉读者保护环境防止全球变暖是一件很迫在眉睫又很困难的事业,但是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像硫磺岛战役那样最终取得胜利,在这场战役中,每一个为环保做出贡献的人都是美国的英雄。在标题中使用了一个隐喻“The War”与封面图像相呼应,是图像部分的延伸,把保护环境比喻成一场战役,并且与硫磺岛战役相对比,突出这场战役将是一场艰辛的战役,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同于硫磺岛战役胜利对美国历史的影响。这个问句向读者发问,从而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主义及其责任感。标题中本该小写的The和On也被标记为大写字母印刷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主题,引起读者的重视。

四、结语

本文借鉴克瑞斯和勒文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以TIMES杂志封面——《如何打赢全球变暖这场仗》为语料,将文字和图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了话语分析。在这个语篇中,多种模态共同参与了意义整合,忽视其中任一元素都不能充分地理解语篇的全部意义,甚至会对语篇意义产生曲解。通过对这个多模态语料的分析,不仅证明了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印证了运用视觉语法框架进行多模态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发现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更能有利于读者深刻理解刊物表达的内容,同时也为出版商提供条件,帮助其更好的利用图像向读者传达信息,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刊物应有的社会作用。

——————————

参考文献:

〔1〕〔7〕Kress, G. &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17-256.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94: 134-152.

〔3〕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4〕〔5〕〔6〕〔8〕〔9〕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0〕唐青叶.语篇语言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338-359.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