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斯特钢琴协奏曲《死之舞》的艺术特色

2014-10-22刘威

艺术评鉴 2014年17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李斯特

刘威

摘要: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及钢琴演奏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大、种类多。其中,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三首钢琴协奏曲,特别是第三首钢琴协奏曲《死之舞》,笔者认为这首作品具有非常辉煌的艺术效果和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可以说是他钢琴炫技的巅峰之作,该作品中对于钢琴技巧的应用甚至超过了他的另外两首钢琴协奏曲。

关键词:李斯特 死之舞 创作过程 创作特点

李斯特(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他与不同时期和国家的多位音乐家相识相交。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荣誉所包围,并受到他朋友中的王室成员和贵族们的尊敬,在他的时代里就近乎于和现在明星的地位一样。

一、浅谈《死之舞》创作过程

《死之舞》是一首标题性钢琴协奏曲,这是李斯特创作的一种新的协奏曲体裁类型。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将现实主义的内容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使这首协奏曲具有了叙事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作曲家将视觉艺术融合在这首协奏曲中,这就使协奏曲也具备了强烈的戏剧性因素。据资料记载,李斯特在创作这首协奏曲时是受到的视觉艺术效果来自于霍尔拜因的木刻画系列《死亡之舞》和19世纪在比萨的一幅名叫“死亡的胜利”的壁画的影响。

关于《死亡之舞》的首批书籍早在1530年就已经印出。圖像说的是人类经历生老病死的全部过程,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死亡。《死亡之舞》——讲述了死神从地狱出发,来到人世间,不论是高高在上的教皇君王、虔诚的修女修士、作恶的强盗乞丐还是普通的大众老百姓,最终都逃不过被死神所带走的命运。这个木刻画系列所展现的不同表达方式最终都归于一个相同的结局,也就形成了一个主题和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这与李斯特在《死之舞》中所采用的变奏手法相适应。一个主题以及其变奏手法的应用给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死之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完美效果,但是这种技法在李斯特的其它管弦乐作品中其实是并不多见的。

在《死之舞》的早期版本中,前两个版本中都是有三个主题,而在最终的版本中(1864年)作者把第三个主题改成了尾声,这也就改变了这首协奏曲带有“故事性质”的结局特点,同时也是作曲家当时思想观念的体现。在前两个版本中《死之舞》的第三主题体现更多的是作者感情中善良、仁慈的一面,然而在第三个版本中却与之前表现的情感大大相反。在第二版本之后(1853年)又过了11年,李斯特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三次修订。1864年,在李斯特的女婿汉斯·冯·彪洛(次女柯西玛的丈夫)的要求下,李斯特对这部作品又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但是这次修改,内容不再是偏向于善良、积极,而是在里面增加了作曲家更多内心阴暗面的情感的体现。这是因为在李斯特创作《死之舞》第三个版本的这十一年之间,他的身边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情,这些不幸给李斯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和痛苦:1.他对于在魏玛的美好憧憬破灭了,魏玛公众对于卡罗琳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下就与李斯特同居表现出了强烈的敌视,导致卡罗琳最后离开了魏玛;2.由于次女柯西玛的原因,李斯特和他的好友瓦格纳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变化;3.他全力以赴的的演出并不是全部都成功的,一些李斯特的嫉妒者对他的奢华演出进行了攻击和诽谤;4.同年10月他的儿子丹尼尔在柏林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也给李斯特带去了非常沉重的打击。在经历这一系列的事件后,李斯特的内心的情感起伏更加的剧烈,对于这首标题协奏曲的认知更加深刻。第三次修改作曲家将其内心愤怒、悲痛的情绪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作品当中。最终在1865年由汉斯·冯·彪罗首演,并最终以《死之舞》的名称出版。

二、《死之舞》的创作特点

(一)钢琴协奏曲《死之舞》在结构形式上与李斯特的前两首协奏曲完全不同。李斯特的这首标题协奏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个部分由一个主题和五个边变奏组成;第二个部分采用了另一个主题,也运用了变奏手法加以处理;第三个部分是尾声。其中修改的地方有4个方面:第一,李斯特为乐曲的开始部分重新配器,除了定音鼓和长号,还加入了单簧管、巴松、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其次,在音乐中加入了尔莫斯的减三和旋动机,就是所谓的“魔鬼音乐”(diabolus musicae);第三,作品中增加了内心的负面情绪,代替了原来善良仁慈的一面;第四,重写了“尾声”,增强了尾声邪恶的特性,对于全曲邪恶动机的加强,使全曲更像倾向于恶魔的特性。

(二)李斯特对钢琴的演奏技巧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改变:如在单声部的旋律进行中,为了使得音乐的旋律效果听上去更加的丰满,他在旋律的上方和下方再加上一个声部;再如用双手和旋交替的形式来演奏上下行进的音型;李斯特还创作出了在短时间内跨越尽可能多的音域的技巧并且使之成功地运用在钢琴演奏当中。这些使得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死之舞》在炫技性方面尤为突出。

(三)在借鉴了韦伯、舒伯特等人的创作后,李斯特创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我们将这一技法称为“主题变形”。李斯特将“主题变形”手法贯穿全曲,使之成为全曲的灵魂,并将作品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做使得作品在炫技性的基础上又具备了丰富的交响性效果。

三、结语

李斯特的一生都在探求一种独特的音乐构建方,他在钢琴的演奏技巧方面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通过对李斯特钢琴协奏曲《死之舞》的创作过程及创作特点的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死之舞》作为李斯特三首协奏曲之一,具有较高的钢琴技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李忠日.李斯特钢琴音乐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6年.

[3]李栋.浪漫主义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匈]本采·萨波奇.李斯特的暮年[M].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5][德]艾佛雷特·赫尔姆.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李斯特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校民乐合奏课教学改革刍议
科雷利的小提琴技巧探析
保持肃静
即食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的建立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