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4-10-22周茜

关键词:全球化

周茜

摘 要:全球化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本,加强主流文化建设。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058-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全球化进程对世界历史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促使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当前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境遇既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观念和客观历史进程,全球化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就已初露端尔。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早期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主义扩张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以强凌弱、征服与剥夺的过程。“全球化”的概念具有现代意义,是在以新科技革命为依托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到来之时发生的,它兴起的根本动因在于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巨大飞跃,以及由此带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的国际分工。有学者指出:“70年代以来兴起的全球化,与资本原始积累时的全球化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意义。与既往的恐惧、拒斥的民族心理不同,处于世界文明体系的各民族或早或迟纷纷打开国门,呈现竞相开放、全面开放的姿态,各民族争相拥抱这次更新与发扬民族文明的历史机遇”[2]。对于全球化,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很难对全球化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谁也无法否认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客观存在和事实。全球化是“人们不断超越和克服不同的空间、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日益密切地相互交往与融合,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客观过程”[3]。然而,全球化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存在许多主观的“人为因素”。事实上,当前的全球化并非公正、合理的全球化,而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它在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融合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主权,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因此,在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正视全球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并主动地化解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可能风险,应科学分析和积极应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各种挑战,以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来说全球化为中国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是全球化时代日益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4]。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和平环境。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5]。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军事、政治上的冷战对峙已完全不适合时代潮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一个时代主旋律下,关注合作,促进合作,推动合作,以合作促和平,以合作求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各国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中的竞争。中国可充分利用全球化平台,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其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发展伐,从而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三是全球化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创新的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中华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离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华文化可利用全球化所造成的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全球化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大胆地打开国门,进行深入而有步骤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与世界经济接轨,终于把脱离世界环境的社会主义实践放回到现代人类的全球活动之中,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在全世界的传播,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挑战。正如江泽民所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6]。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与西方国家在文化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十分激烈的。由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渗透,并施加影响的过程。这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与安全性受到了严重威胁。endprint

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生态,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栖息环境,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造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削弱和消解。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到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再到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一系列论著中,“意识形态终结论”始终是他们宣扬的一个主题。这股“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实质是要以他们主导的所谓的“全球观念”和“普世价值观”代替马克思主义,是要消解、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邓小平曾明确讲到:“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因此,必须“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7]。

三、全球化视阈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由上述可知,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给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正视问题和挑战,避免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诸多机遇与条件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8]。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深刻背景下,更是如此,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应当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列宁曾经说过:“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9]。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又要积极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才能建构一个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其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江泽民曾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被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就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传播和教育网络体系,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突出思想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三贴近”原则,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创建活动成为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成为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和谐的过程。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精神文化产品在净化人们的心灵和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应始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主题,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生态。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本。民族文化是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本。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1]。这就是说,民族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点,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其加以全盘否定。习近平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2]。毋容置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传承价值和借鉴意义。如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向往和追求的观念、民本观念、和谐观念、诚信观念、天人合一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离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也就失去了根,就得不到民族的广泛认同,也就谈不上其引领和主导作用。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根本。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更应该坚持自己文化的民族性,并对其进行有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方针,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社会的文化不可能脱离开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在封闭的环境内实现自身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才能在与世界各国文明广泛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增强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13]。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坚持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还要坚持引进来的文化方针,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为自身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和时代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和接受。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永贵,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J].人民日报,2012-1118(4).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与博物馆再定义的几点认识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完美打造全球化数据平台
全球化陷阱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双反”反出一个中国光伏加工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