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开启·凿空西域

2014-10-22

读者欣赏 2014年10期
关键词:张骞汉武帝西域

凿空西域与丝路开启

汉武帝前期,汉与西域并未建立外交关系,西域诸国大部分臣服于匈奴。他们虽然知道西汉是一个富饶的中原国家,很想与之建交,却苦于匈奴的阻挠,“欲通不得”。为了达到夹击匈奴的战略目标,雄心万丈的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同时加强了汉与乌孙国的和亲。并且派出骑兵突袭楼兰,兵临姑师,控制了西域古道上的重要咽喉。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使命虽然没有很好地完成,却歪打正着地为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凿开了一个孔道。他的形象描述更加激发了汉武帝征讨匈奴定边疆的铁血斗志。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大将李广西征大宛,发起汗血宝马战役,重立亲汉的贵族为王。通过一系列军事外交手段,西汉威震西域诸国,许多国家与西汉结成了反匈奴联盟。接下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了对广大西域的控制和通商。汉武帝每年派出使节访问西域各国,双方建立了友好往来。西域派来长安的使团商队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织品经西域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

后人将这条从长安出发贯通欧亚的古代国际商道称为“丝绸之路”。自从汉武帝设置玉门关以来,昆仑山下的和田美玉也没少输入长安,要不然后来怎么会出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王翰《凉州词》)这样的边塞诗呢?

到了东汉,由于中原地区发生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纷争,无暇顾及西域的管理。当此之时,班超横空出世。这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不惑之年投笔从戎,跟随大将窦固征伐北匈奴,在攻打伊吾庐(今新疆哈密)的战斗中初露锋芒。嗣后,带领36名勇士深入虎穴。在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游说鄯善王时,袭杀了匈奴使者,成功收服鄯善王。后升任军司马,又率领36名勇士深入西域智取于阗(今和田)后,继续西行挺进疏勒(今喀什),生擒并废掉了疏勒贵族兜题,另立新的疏勒王,从而稳定了政局。班超一行连连胜利,打通了丝绸之路的南道。北道东西两端也为汉朝所控制。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为丝绸之路的复通创造了条件。公元78年,班超率兵万余人攻破姑墨(今新疆拜城),从北面解除了对疏勒的威胁。在援兵的帮助下,先后平定了莎车、龟兹、尉犁、焉耆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了贵霜王朝(今阿姆河流域)的入侵,使西域各国重置于东汉管辖之下,疏通了丝绸之路的南北通道,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公元91年,班超出任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诸国。班超出色地完成了通西域的历史任务之后,汉和帝下诏封其为“定远侯”。

使者、商贾活跃丝路

在各种有关丝绸之路的史料中,商贾是在丝绸之路上来往最频繁的一群人,也是为数最多的一群人。西汉时,丝路的开通使西域各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商贾往往假借汉使的名义赴西域从事贸易,携带价值万金的丝绸等物资前往西域各国换回珠宝等物品。“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贾操大放博望侯时”,“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史记·大宛列传》)正是这种景象的表现。他们的活动为中国和各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友谊之桥在他们的努力下架设和活跃起来。

以丝绸贸易为主的经济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是最为频繁的,而其中以丝绸的贸易为主。在今武威、敦煌、额济纳旗、罗布淖尔、楼兰等地发现了西汉丝绸,武威、民丰、尼雅等地也发现了东汉丝绸。

由于金银粟帛历来是封建国家国力和财力的象征,因此,汉王朝总是设法控制丝绸的生产,保证丝绸贸易的收入。西汉初年,商人不准经营帛絮文采,汉代与西域的丝绸贸易是当时的国策。这时丝绸是封建王朝用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有力的外交工具。张骞的“凿空”之举,使第一次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贵汉财产,欲与汉往来”,这才有了他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张骞“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到乌孙后,又分遣使者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等地,西域各国纷纷归汉。虽然西域的归汉关键是用武力打败了匈奴,但丝绸作为一条纽带,早已将汉朝与西域联系在一起。“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班超通西域,丝绸则起着敲门砖的作用。他通过“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的办法结好乌孙。汉朝之际,大量丝绸流向西域的第二种方式是“互市”。中原王朝虽然通过互市满足贵族地主对奢侈品、皮毛、珍奇的需要,但互市中马、牛、羊的输入始终是大宗,输出品中有时有种子、铁器等,但仍以丝绸为主。

汉朝之际,除了国家控制互市外,商人的贩运亦是丝绸运往西域的一种重要贸易形式。丝路开通初期,鉴于使臣能得到合法的保护,因此西域商人往往冒充使臣的名义前来贸易,一时间东来西去的商人渐次增多。“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屏宾实利赏赐贾市,其数年而壹至云”(《后汉书·梁慬传》),可见一斑。东汉时,“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描绘的便是东汉政府保护商旅和丝绸贸易。国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这里时常能见到突厥、回纥、大食、波斯和拂棘(东罗马帝国)的商人。

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外传,不仅给所到之处带去了精美的物品,还带去了先进的技术。顺着丝绸之路,大量经济作物传入中原,如葡萄、苜蓿、石榴、核桃、芝麻、胡麻、香菜、西瓜、菠菜、棉花等都是经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等国传入的。除了张骞以外,还有活跃在丝路上千千万万的商旅和使者,是他们的东来西往,才使这些经济作物得以在中国生根立足。在西域物产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物产和技术也在不断西传,如桃、杏、梨、桑树、漆树和养蚕技术等。这些物种的西传,大大丰富了西域人民的经济和生活。

科学技术的互相促进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以后,中国的先进技术逐渐西传,有力地推动了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也努力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产生地,而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也大多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例如纸张发明后,很快随丝路西传。首先在撒马尔罕形成了造纸中心,后来进一步西传至欧洲、美洲,西方各国都受惠于这项技术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冶铁铸钢技术并大量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国家,早在商代就已经能制造铁刀等兵器,战国时代已经生产渗碳钢,汉代则进一步发明了铸铁脱钢。《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报告汉武帝:“自大宛以西至安息……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后来,“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显而易见,西域各国的炼铁炼钢技术都是张骞通西域后才学得的。“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有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西域传》)由于屯田卒和屯田官的到来,天山南北冶金业发生很大变化,在考古资料中有充分的体现。汉武帝以前也就是张骞通西域前的罗布泊早期墓葬中仅有少量铜管和铜环,公元1世纪至4世纪,即张骞通西域后的罗布泊晚期墓葬则发现了多种金属制品,如铁刀、铁簇和铅制器物等。尼雅遗址中亦发现有镰刀、刀、锄、斧、链等铁器和铜匕首。尼雅、库车、洛浦等地还保存了古代冶铁、炼铜的遗址。铁器的传入使西域大批国家完成了由新石器时代到兵器时代的过渡,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飞跃。此外,凿井灌溉技术也是随着丝路的发展和西汉大量的外移居民由中国传入中亚和印度的。这种技术成了沙漠地区的主要灌溉方法,为西域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猜你喜欢

张骞汉武帝西域
张骞探西域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游新记7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树为何名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