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术
2014-10-22宗刚夏可
宗刚 夏可
摘要:区域经济增长虽然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依旧是资本的积累与合理配置。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作为直接的要素投入和最终的消费品增加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在于其可以作为中间投入品能与其他区位条件融合.作为区位自然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生产性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的内在机制。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配量;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5-0012-05
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我国政府当前进行宏观区域调控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推动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方面的作用,早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地区间发展水平的过大差距会通过多种渠道,如加剧通货膨胀、促使产业结构趋同、扩大教育回报率区域差异,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大量实证结果也表明,基础设施投资的确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过,2000年以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几乎完全是依据生产力的区域分布进行配置,区域配置严重不均衡,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不断减少,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间存在密切联系。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落后地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在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存量占同期全国基础设施存量的比重依旧在不断增加,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存量的比重则在不断减少。从经济增长角度看,缩小东西部地区间发展的过大差距还任重而道远。
一、相关研究述评
1.基础设施与生产性资本的内涵
对于基础设施的内涵,学术界长期以来并未达成共识。从构成上看,基础设施可以分为只包括运输通讯、电力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及灌溉防洪等农村基础设施在内的狭义基础设施,以及在狭义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涵盖教育科研、环保卫生等领域的广义基础设施。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甚至将各种具有外部性及规模经济特点且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归入基础设施的范畴。我们在这里所探讨的基础设施是狭义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学文献中,资本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我们所指的生产性资本是特指基础设施投资外可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本,它不仅包括民营资本,还包括外资及国有资本。
2.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文献所关注的问题,早期的重商主义与重农学派就从贸易及生产角度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随着新古典经济理论、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及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现有文献对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投入的组成部分,本身就能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基础设施投资还能通过降低产品制造及物流成本增加产业资本的产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内生性增长理论并非一种达成共识的理论,而是包括多种相关的看法。不过,研究者基本认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区域对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又取决于包括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在内的区域自然禀赋。现有文献认为,改善网络性基础设施能通过消除知识传播的本地化倾向、推动区域产业集聚、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等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针对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所谓的累积因果效应,指出基础设施通过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私人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和聚集经济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以上理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没有反映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区位条件的依赖,即并未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果。因此,从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看,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3.对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结论
长期以来,大量实证文献都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最早且最为经典的一篇文献可能是Aschauer使用美国1945-1985年的数据所进行的研究,该研究发现核心基础设施投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强的解释力。Munnell利用美国48个州1970-1986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Aschauer的结论。同时,他的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公共资本积累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其他类似文献包括Barro、Paolo、Etsuro&Shioji、Hohz-Eakin等的相关研究。国内很多文献运用我国的数据样本也曾得到过类似结论。黄寿峰和王艺明运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叶昌友和王遐见以我国1997-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以上观点提出了质疑。如Kelejian&Robinson等通过实证发现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Garcia-Mila&Therese在研究中将美国各州公共投资分为三类,即高速公路投资、水的供给和污水处理投资、其他公共投资。在分别考虑和不考虑区域状态差异的三类模型中,三项公共投资没有体现出任何积极意义。Boarnet的研究更是发现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针对这一矛盾,此后的一些学者指出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间不仅存在着直接效应,基础设施还能通过间接的途径作用于经济增长,因此,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投资本身,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得到大量实证文献的肯定。Berechman等的研究指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外部性、政治环境才能发挥作用。Diego等以西班牙1965—1997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有作用取决于地区自身的特征,如技术条件、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等。Cohen&Paul指出基础设施投资能降低区域间运输成本与交易费用,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得到Easterly&Serven、Agenor等人的支持。我国学者运用我国数据作为样本,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如张海星的研究指出我国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一些学者延续了Boarnet等人的研究,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如James等的研究指出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资本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一些文献从基础设施投资与私人投资间的关系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从实证研究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之间的确同时存在着互补与替代两种效应。刘一春的研究指出,大多数的成本函数研究表明私人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之间是替代关系,但Ebert、W.Randall等的研究结果发现,假定产出水平固定,基础设施资本与私人资本投入之间的互补效应也非常显著。
近几年来,随着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从实证角度对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张志、周浩以我国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的正效应非常明显,且对不同产业的溢出效应不同,第二产业受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大。刘生龙、郑世林以我国199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正效应非常明显。但基础设施投资的本地效应远大于溢出效应。
二、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根据现有理论及实证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通过增加区域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它主要通过乘数效应、成本效应与空间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1.乘数效应
Keynes在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乘数效应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理论中,投资会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成倍的增长。本文这里指的乘数效应即是运用此理论,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同一般性资产投资一样,可以导致收入出现成倍的增长。与大多数文献的主张一致,我们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就是通过乘数效应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
2.成本效应
根据前面的实证结论,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还会通过间接的途径影响到经济增长,而成本效应就是导致这一间接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能增加区域生产性资本积累,其产生的生产性资本新增积累可以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通过影响区域的物价及消费者偏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成本效应即是指基础设施投资能降低企业成本,这使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越高的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当然,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我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通过乘数效应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还能通过成本效应,在影响其他要素产出率的基础上,促进生产性资本的积累,进而间接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我们将这种由基础设施投资引致的、由区域要素产出率变化而形成的资本积累的变化称为内生性资本积累。具体而言,其作用机理如下: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存量的增长,进而引起区域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促使区域内产品的价格水平降低,在区域企业短期利润不变的前提下,这实际上提升了区域内消费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进而会增加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反过来又会提高企业的长期利润率,进而促进区域内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基础设施投资不但能引致内生性资本积累,在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不匹配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可能挤出生产性资本。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基础设施存量的结构有关。大量相关研究在实证上已经证明了基础设施存量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实证都发现基础设施边际产品的估计值虽然显著为正,但数值都相对较小。大量文献都认为,基础设施对生产的作用主要是减少了私人资本的技术无效性。不过,从成本角度看,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对成本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比如,电力能源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存量提高能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而交通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存量的提高反而会提高企业的边际成本。因此,在分析基础设施投资的成本效应时,就有必要关注基础设施存量结构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此外,交通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能降低区域内的交易成本,而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存量的增加本身也要使用交通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资源,因此,反而又会通过拥挤效应加大区域内的交易成本。但从整体上讲,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还是有利于区域成本降低的,即各方面对成本所带来的正效应还是大于各方面对成本带来的负效应。但当基础设施投资不当,造成基础设施存量结构配比失当的情况出现时,就有可能造成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情况,进而对生产性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此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特点也会影响到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在区域内交通通讯产业比较发达的情况下,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空间交易性质不会发生显著变化的部门的产品的交易成本会显著降低。如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找到成本更低的原材料等。反之,在区域内相关产业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度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会挤占相关资源,可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负向效应,进而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生产性资本造成挤出效应。
综上可见,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的确能通过降低区域产品生产成本,推动区域生产性资本积累,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但如果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存量对产品成本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或者,导致区域设施存量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匹配,进而对区域生产性资本造成了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反而会加大区域产品生产成本,进而阻碍区域经济的增长。
3.空间效应
当基础设施投资与区位条件相结合时。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的资源禀赋。特别是交通运输类的基础设施,作为沟通区域内外各种要素交换的基础,其配置的空间结构将影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进而影响到区域的竞争力与经济的发展。本文将这种由基础设施投资引发的区域间要素流动及由此导致的产出效应定义为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效应。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效应能通过同时改变资本在区域的空间配置及产品的市场配置,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其中,交通运输类的基础设施投资,能显著改变区内外的交易成本,进而产生显著的空间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与存量,这不仅能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加快要素的区际流动,通过改变经济中各主体的决策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能促进要素空间流动,进而形成外生的生产性资本积累的变化,区域的市场结构、交通状况、技术吸收与溢出状况等因素都会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效应施加影响。
三、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与缺陷
1.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
2000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引领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经历了迅猛的发展过程。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例,2000年.西南地区这一比重仅为12.72%,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达到14.58%,而到2010年这一比重更达到16.40%。西北地区2000年以上比重仅为6.94%,到2005年,这一比重已达到7.04%,到201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9.20%。我国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同期的数据分别是30.62%、30.87%、24.05%。从增长率角度看,我国西南区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增长率分别是17.13%、27.51%、19.94%,其中2004年与2009年更高达49.49%、42.12%;西北地区的同期数据分别为19.60%、23.95%、21.28%、48.47%、45.45%;华东地区的同期数据分别为10.34%、24.48%、18.86%、26.72%、43.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10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与华东地区间的差异正在不断减小。不过,从存量上看,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2008年为例,西南区域与西北区域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全国比重之和仅为19.78%,而同期华东地区的该比重高达32.41%。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都很大。以2008年为例,中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84%、15.60%、8.37%,从区域规模上看,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远高于西部地区。大量文献都已经指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存量相对于其经济水平已经呈现过剩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2.西部基础设施投资的缺陷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认为,西部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投资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虽然明显,但其间接效应发挥还不足。大量文献并未否认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但很多文献都对西部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表示了担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前,基础设施与生产性资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挤出效应。近期不少研究文献发现,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相对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仍然偏低。总之,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都高度依赖投资拉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任重而道远。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并未有效促进对生产性资本的积累,西部地区的内生性增长机制有待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我国国情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从经济学上讲并不属于内生性经济增长因素,西部地区有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所带来的成本效应与空间效应,通过降低区域内产品成本,吸收发达地区产业扩散及各类生产性资本,从而提升区域企业的盈利及资本积累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西部产业结构的不协调问题凸显。西部地区有较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其能源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相对于交通通讯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能源矿产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类的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超前,与地区产业结构不匹配,导致一些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生产性资本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这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此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也存在着失衡的问题。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明显超强,使用效率低下,而铁路运输建设,特别是高铁运输的建设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失衡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还浪费了本就相对匮乏的资本资源.并容易滋生腐败等进一步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
第三,从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角度看,西部基础设施投入的空间失衡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西部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人才流动等很多方面都能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特别是中部地区,其网络性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西部与东部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但由于历史原因,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南北联络的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而横贯东西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
四、政策建议
第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要在内部结构与空间结构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西部地区有必要根据区域自身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增强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同时,要适度加大东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第二,要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间的协调。要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在提升基础设施存量的基础上,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优化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发挥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与成本效应;要重点优化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的结构,提高现有运输干网的使用效率,以尽量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第三,要加大对横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在物质、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效应,通过提升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提高区域内技术吸收能力及区域间知识的溢出效应,引导发达地区的资源向西部地区转移,最终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并加快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