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电影的发展背景
2014-10-21蔡升陈曦
蔡升 陈曦
摘 要:微电影是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新型电影形式,微电影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的诞生。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平台,并像传统电影不走院线上映的道路,其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网民。从电影本性来看,网络电影并没有脱离电影史,成为电影发展全然不同的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现以后,电影艺术开始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微电影;网络生活;发展背景
卢卡斯说:“电影产业的未来将会被局限于电视和网络视频,电影市场在未来会出现大幅收缩,网络视频提供商正在产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消费者。”微电影是借助于互联网浪潮应运而生的,它以变幻无穷的存在方式,冲击着电影领域的各种既有规则,侵蚀着各种关于电影的习惯理解,颠覆着有关电影的各种既有观念。在如此的情势下,各种各样的电影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都不可逆转地发生着多元异动、重新分配、重新组合。微电影的诞生正是带有强烈的时代性而备受青睐。
一、 电视、电影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诞生,启动了一场数学化、信息化革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启动了全球电影工业的巨大变革。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数字电影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北美地区,数字电影银幕增幅明显下降,滑落到2005年DCI技术规范发布以来的最低谷。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电视和电影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局部范围的调整。拿电视领域来说,随着事业的发展,电视和电影在制作和播出方式上开始出现交流与融合,电视电影的诞生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电影频道中心面临着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中国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电视电影产业发展迅速。当然,这里并不着重探讨电视艺术形式的流变,而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种艺术形式已经开始重新洗牌组合。
在电影领域,继院线、电视和家庭影像三大票房之后互联网成为了支柱性的收益来源,被电影经济学界称为“第四票房”。互联网并非电影发行的新型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催生一个全新的电影艺术样式——网络电影,一种既完整具备了各种电影要素又区别于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新样式。巴赞和本雅明说:“任何电影研究都不可避免的常常纠结于它身后的艺术传统和它面前的数量庞大的观众群。”[1]从电影本性来看,网络电影并没有脱离电影史,成为电影发展全然不同的形态。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现以后,电影艺术开始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在现在,电影艺术已经出现“网络电影”的概念。不仅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而是直接服务于网络的特定受众群体并与艺术传统有着一定“间断”的全新样式的电影,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视野和凝聚力。
二、时代的特征
“20世纪后半叶,大众文化开始在中国崛起。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城市化进程加速、个体意识的觉醒,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同时,借助报纸、杂志、电信、卫星通讯等各类传播工具,通过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自寻的全部感官,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形成了通俗性、流行性、日常性等文化特征。大众文化贴近群众、融于生活、重视平民话语权,已成为人们接触最频繁、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文化环境。”[2]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鹏城深圳的崛起,上海浦东的开发等等。而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交通的四通八达,80后、90后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成为时代最为普遍的特征。时间被分割成片段,零碎而不完整。伴随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突飞猛进,海量的信息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后信息时代”是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伴而生的。这里的快节奏不单单是表面意义上生产和生活的快节奏。文化开放带来的不仅是高楼大厦的建设,西方的软文化也开始和中国传统的思维观念碰撞、融合。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一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巨大,为了适应残酷的竞争压力,年轻人能用来娱乐的时间十分有限,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更是能够自由有效的切换。另一方面,后信息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时代,大众传媒重新定义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系统,信息发布简短快捷,实时交流。精明的互联网从业者适时推出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微产品,打造出一个与现实生活迥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微生活”环境。
三、 受眾群体的变化
新世纪以来,以奇观影像和简单故事为标志的好莱坞大片吸引着走进电影院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詹姆斯.卡梅隆指导的两部先后打破世界电影史最高票房记录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为18.43亿美元)和《阿凡达》(全球票房为27.8亿美元),前者是至死不渝却难成眷属的浪漫爱情,后者是以弱胜强、以低技术战胜高技术的科幻片老套,都成为追求视觉震撼的观众的不二选择,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或者说影院电影如何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体验就成为新世纪电影产业面对的问题。丁亚平的《大电影概论》中在谈到电影的观看主体和受众转型中说:“城市是一个以消费为动力的城市,商场也是以消费为主体的商场,而电影院也是在购物间隙所出现的文化消费场所”。[3]但是作为新型事物的微电影,主要以网络平台传播为主,至少目前为止,并不走院线上映的道路,其主要受众群体是广大网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中国网民素质的提高,网民自我意识的崛起,广大网民对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的硬广告,有些浏览器甚至可以直接将这些广告过滤掉。如今,广告需要采用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而定制专属于品牌自身的微电影则成为新的行业趋势。
微电影是传统的电视、电影艺术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产物,但不可忽视的是,时代的助推、年轻一代受众群体的热捧造就了微电影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发展迅速、成果斐然。艺术向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超前于这个时代,就是滞后于这个时代。能否真正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人和事,创造出符合大众精神需求的艺术精品,才是微电影真正肩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邱章红.第四票房-中国网络电影产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2.
[2] 百度百科.大众文化[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9.htm.
[3] 丁亚平.大电影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