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体验的诱发
2014-10-21张丽
张丽
摘 要: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情况。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是体验。体验是一种活动、一种结果,是指由身体亲自参与活动而产生直接经验的一种意识。体验是现代化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强调身体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经验;体验;引导
夸美纽斯曾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是体验,体验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让学生识记得更牢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体验,作用巨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需要体验;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新课程反复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感悟语文、体验语文;汉语言的自身特征也要求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呢?
一、利用经验设身处地让学生“感受”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获取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在某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有什么想法?感受如何?”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得到深入的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让学生转换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是这样进行引导的,根据诗句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在一个万里无云、晴空万里的早晨,你一推开窗户,看到大雪漫天飞舞,整个大地都是白色的。这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的?学生整齐地回答:“啊!好大的雪哟!”我趁机接着问:“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惊喜”“喜悦”等一系列词语。
二、借助排演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感悟”体验
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实践,要让学生不断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教材,通过不断地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把握语文的特点。编排课本剧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能够增加学生接触语文、了解语文的机会。比如,在教学《巨人和孩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自行编排课本剧,要求学生可以在原有情节上做一定幅度的更改。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课本剧的编排,出现了许多让人惊喜的场景:一个小组在表演过程中非常巧妙地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改编成《孤独的“巨人”》;一些小组改编过的课本剧,行为更加夸张,形象更加生动……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神态,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表演。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说”体验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按照语文学习本身着重情感体验和学习感情的特点,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感情的问题,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最后三段里找一找,找出你自己觉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说一说为什么感受深刻。”通过设计这样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后自由抒发感受,畅说体验。
四、关注其情绪生活和情感生活,“促进”学生体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只有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才利于学生进行体验。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强化学生体验“引导”
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才能进行创造性解读。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空间,注意把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教学理念的问题挖掘出来,选准联系点、切入点,向课外延伸,从而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为学生打开通向艺术殿堂的一扇扇大门,让他们跨越语言表面的歌声,体验跳动在其中的铿锵有力的生命節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大胆地感、悟、说,教师善于捕捉、引导,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充实,在充实中成长。
参考文献:
王娟,陈树生.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价值实现[J].语文学刊,2010(20).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