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数学课堂新载体
2014-10-21郑彩萍
郑彩萍
摘 要:“微视频”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是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载体。
关键词:利用微视频呈现知识点;讲解难点;演示方法过程;规范格式;拓展知识
“微视频”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在数学课堂中,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认知是非常感性的。而微视频恰恰在这一方面占优势。应用微课,可以更生动、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点,讲解难点,演示方法过程,规范格式,拓展知识。
一、利用微视频呈现性知识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如《认识时间》,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教师可在微视频中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视频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视频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视频,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
二、利用微视频讲解知识难点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视频,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视频,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又如《画垂线》这节课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可以用三个短小的微视频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视频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视频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视频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视频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视频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三、利用微视频演示方法与过程
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视频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如果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可转化为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视频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已学过的長方形的周长。
四、利用微视频规范作业格式、书写要求,拓展知识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视频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视频,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视频),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当然,我们运用微视频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网络更方便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我们不是为微视频而微视频,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