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文素养,创建民主和谐课堂
2014-10-21肖锦波
肖锦波
摘 要: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还肩负着渗透人文素养教学工作的重任。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依托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人文素养的优势;根据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教学策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师修养,教育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是科学的、人文的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然而,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反之亦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要达成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人文素养的优势
1.信息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立足实践、重在操作,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人文氛围,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借由教师的指导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对于人文素养的渗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上的口头传授,可以通过过程性设计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讨论不良信息行为等途径实现。
2.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是自主的,教师的教学场所是灵活的。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信息获取的知识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获取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绿色世界、亲近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又一阵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记录学生的个人学习过程轨迹,利用平台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要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培养自信,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用网络论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根据模块内容要求,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包括必修(信息技術基础)、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因为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各不相同,如何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实施策略便有所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渗透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比如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本身蕴含了丰富的美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上机实践,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文本信息加工”这块内容中,对文本字体、段落的格式进行设置后,对文章的结构和布局产生影响。倘若设计得好,文章就会美观大方;如果在文章的版面设计中将人文素养渗透进去,整个文档就能体现出和谐的文化气息。
三、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的群体心理处于懵懂又渴求知识的状态,同时他们的心理由于未成熟,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发展、提高。在信息时代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很容易迷失,遇到不道德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不良信息的欺骗,会受到伤害。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同,又存在个体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更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人文素养教学工作,成功地进行个体的教育。
四、提高教师修养,渗透人文素养于熏陶感染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自身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学生的人格独立健全,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教师,要想找准信息技术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点,就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特点,不断挖掘人文素养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在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李茉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J].新校园:上旬刊,2012(12).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