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
2014-10-21董妍
董妍
摘 要:一名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需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外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影视欣赏、文化关键词、英语谚语等三个方面着手探索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兴趣培养
我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外贸专业是我校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来整合外贸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培养外贸行业的技术性人才。
语言学家科德(Colder)曾经说过:“有效语言教学不应该令学生去适应教师,而应该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教师如果能善于挖掘新颖的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兴趣上的热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外贸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能够真正达到中职英语新课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能有效集中人的注意,提高学习活动效率;它还能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英语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此,笔者以激发学生兴趣、呵护学生自信为宗旨,对外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影视欣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职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影视情有独钟。而影视是声音和图像相结合的媒体,它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語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影视欣赏是一种简单、直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每天的课堂warm-up环节运用这种方法是最为合理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欣赏的作用,必须精心挑选影视作品。它需要符合三个要求:①贴近学生的生活;②和本族语有明显的文化冲突;③时间不能过长。笔者在综合比较之后认为美剧《成长的烦恼》是最适合的,它以一集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大量渗透了中西文化差异。
笔者在课前先剪辑好一段约五分钟时长的视频片段,在warm-up环节播放,为了充分挖掘视频中的可利用资源,同一段视频使用两次课,呈现两个不同的侧重点。两次课结束后再换一个视频,以此类推。
例如,第一季的第三集,题目是Super Dad,讲述的是二女儿Carol在感情上遇到一点问题,与父亲Jason进行交谈的故事。体现了在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关系。
在第一次观看之前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频中人物丰富的体态语有哪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精彩的视频。观看完毕,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在西方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互相拥抱、亲吻;有的说他们表情比较夸张;还有的说西方人说话时会经常有耸肩的动作。美国心理学家方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的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体态语,因此,关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与总结,不需要过多地教学,也能使他们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来讲,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次观看就要挖掘视频中语言上的跨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的英语关键词句,并在观后进行讨论。虽然原版影片语速较快,但所剪辑的这一段视频语言比较简单,并且已经有了前一次观看的铺垫,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也能说出一些词句,如 come on, talk to me,a face to face chat,want me to leave you alone?等。笔者对于学生能如此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样的观看和讨论,关注点由体态语到语言,围绕文化、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的语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通过文化关键词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只会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语言学习者。现行的浙江省中职英语课本(以下称“职高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各个部分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教师如果能把握其中的文化关键词并及时地进行解读,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目标语言文化的渗透,就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成为灵活的语言使用者。
例如,在职高英语课本BookⅠUnit 6 section A的chant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一句“ Lets go out a field trip”。笔者认为这里的field trip短语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笔者先问学生field trip的中文含义,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郊游。”“对了,非常好。”笔者接着引导:“除了郊游的意思之外还有其他的意思吗?”学生都表示不知道。此时笔者趁势解读:field trip还有(学生)实地考察旅行、实习的意思。笔者以field trip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立。学生对这个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学校课程设置问题非常感兴趣,有想了解更多的欲望,笔者要求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
再如,在职高英语课本BookⅠUnit 2 section B中 Sally与David的对话里有一句“Oh,I have to go to see my doctor that afternoon.”学生会疑惑为什么“看医生”要用see my doctor.此时,教师如果用“固定搭配”的说法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学生就变成了一个机械的语言学习者。因此在讲授这个词组的时候,笔者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美国的医疗制度,告诉他们美国的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医生也就是私人医生,所以一个人去“看医生”就是去看自己的医生。听完讲解之后,学生再去记忆这个词组就不存在问题了。
这样的文化关键词在课本中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对课本中文化关键词汇进行及时、恰当地解读,就能使学生习得跨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求知欲。
三、通过英语谚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谚语是最精炼的语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包含在它的谚语之中。”英语谚语是英语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它能引发激情、鼓舞志趣、启迪思维、端正思想,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励他们上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是教学活动最好的催化剂。
职高英语课本几乎每个单元的Section A中都有English Saying,其中收录的英语谚语大都包含西方文化背景,并且是有劝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笔者利用这些英语谚语向学生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并通过精心挑选补充大量课本以外相似的谚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职高英语课本BookⅡUnit 6的English Saying中有一句“Its hard sailing when there is no wind.”(“無风难驶船”)。笔者从该句入手,给学生讲解:英国是一个四面被海环绕的国家,因此,英语中有很多与水和船有关的谚语,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好像航海没有罗盘)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lair.(扬帆要趁风顺时) There is tide in the all airs of men.(人生总有涨潮时)等。
又如职高英语课本BookⅢ Unit 4的English Saying有一句“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笔者认为这又是一个渗透西方文化的绝好机会。该句中体现的是宗教信仰文化。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上帝是《圣经》中的人物,而英语中的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如:There is no peace for the wicked.(恶人没有安宁)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滴水穿石)等。
通过对英语谚语及其所包含文化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学生对英语谚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还要求每一位学生找一句励志的英语谚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英语书的扉页,牢记在自己的心里,每天激励自己认真地学习,积极地生活。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变化:首先,学生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其次,激发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再次,增强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的自信;最后,提高了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教师所讲授的具体语言知识点,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为了使外贸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在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得心应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做一名教学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Larry Samova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法斯特.体态与交际[M].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