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相关问题分析与研究
2014-10-21黄俊卿盛卫超丁士拥
黄俊卿 盛卫超 丁士拥
摘 要: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模式和军事需求的不断变化,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新形势下,工科研究生培养如何取得更大成绩和突破,是摆在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工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4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以不断满足用人单位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军队工科院校 研究生培养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2(b)-0000-00
自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以来,在现代科技的综合作用下,战场上的作战模式、作战速度、作战节奏等都较传统作战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特征,要求参战人员知识成体系、技术能力可兼容,单纯的所谓“指挥艺术”已经落伍,“知识技术型指挥”才真正符合现代作战的需要。“应用型”这样一个有些“势利”的词语成了近年来工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词;“面向任职岗位”、“适应第一任职需要”等所谓的“培养理念”被添加到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大量的层次相对较低的“实践课程”添加到课程内容体系中,用以标榜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行动……,“应用”、“创新”、“需求”,“培训”和“培养”的内容夹杂在一起,对原本按部就班的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内容产生了一些触动。这些新情况对军队院校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工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惑
军事学学科作为中国化的特色学科,在军队院校存在和发展已有20余年时间。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化和武器装备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类专业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联合作战指挥”、“一体化作战系统”、“指挥自动化”、“C4ISR系統”等一系列在军事领域频繁出现的词语,也将军事指挥、军事运筹和其他军事类专业(职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其他学科专业望尘莫及。工科研究生培养,作为军队院校传统研究生培养序列里的重要一支力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的作战模式和军事需求面前,人们不禁会问:未来战场上,工科研究生的用武之地在哪里?工科研究生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战场的需求?未来作战是否还需要工科研究生人才?需要怎样的工科研究生人才?概括起来,三个方面的变化导致了困惑的产生。
1.1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服务对象
首先,军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应当首先能够适应社会,在此基础上突出军事职业特征,即军队院校既为军队建设培养研究生,也是为社会培养研究生,工科作为社会上应用颇为广泛的学科门类,具备学习的必要性。其次,现代战争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领域,并深入到经济、民生等多个社会领域,军事行动,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即战争是社会动荡或者剧烈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军队培养的研究生也应当深入了解社会,学习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工科知识。再者,在目前中国军队未职业化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将经历岗位轮换(转业),未来将走向地方投入地方建设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军队院校的国防教育也应当与国民教育一样,为研究生未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军队院校培养工科研究生是必要的,军事类研究生也应当学习工科等与社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
1.2军队院校培养工科研究生的主要动机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靠一门学科来设计机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的特点,要求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其他专业人员)必须了解他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军队与国防建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与处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要求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参与到其中,去掌握武器装备的使用、训练,了解并熟悉多种知识技术造就的复杂作战环境,而工科类知识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战场上的指战员不懂技术,缺乏相关的知识,赢得战争是不可能的。而军队工科院校面临的现实是:从上到下,过于强调“联合指挥”和“信息系统”,对传统的工科内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动摇。“为什么要培养工科研究生”?成了一个令管理者困惑的问题。
1.3军队院校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10余年前,研究生分配主要面向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机关,而目前研究生一般直接分配到部队的基层单位,去机关、院校、研究所任职的已经成为极少数。同时,新的作战模式也要求军队工科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作出适应性调整,即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某军队院校对于工科研究生(硕士)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论述:“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掌握专业深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难题的能力,能够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满足基层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显然,这一标准已经参考了新的形势与需求,但准确度还不够,而且“面向任职岗位需求”的导向并不正确,学历教育不应当面向任职岗位。这个培养标准的原动力是什么?应当主要有两点:一是武器装备发展变化,二是作战形势(作战模式、战场环境等)的发展变化。武器装备的发展是可以从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感受到的,而作战形势的变化却较难预测,并且更难以付诸实践来感受。作战形势需要准确的预测,才能准确梳理出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有明确的培养标准。在需求并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军事类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也同样值得商榷。
2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现状
“商场如战场”的口号,商贾和企业家们已经喊了若干年,现在表现得更加贴切。当前处于一个知识、技术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之间的壁垒正在逐渐消失,领域间呈现出相通、相似的特征。地方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提倡适应市场需要,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首先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军事需求,同时也应当考虑市场需求。军事需求和市场需求,在某个层面上并不存在矛盾和冲突。美国的西点军校已经为美国商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而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出的人才也不乏军内精英。我们的军队院校如过于强调“军事职业化教育”,并把这一思路也完全套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话,难免会存在问题。目前军队院校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已经在生源、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显现出了一些问题。
2.1生源现状
面向需求培养工科研究生,这不应当成为一句空话。需求来自于职业实践,任何职业实践也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作为支撑,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也并不例外。目前,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在生源方面呈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学员(来自部队的研究生)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比较熟练,但与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水平偏低,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也并不占多数,在缺少战争历练的情况下,作战需求的梳理和总结趋于模糊,容易造成实践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脱节现象。对于那些国防生、应届本科生而言,实践是什么状况,往往需要从零开始。这些都给军队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面向军事需求的水平提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2.2培养环境现状
目前,军队院校难以成为真正的军营,真正的军营也难以成为一所军校。军队院校与部队或者其他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问题就成为军队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如何营造或构建相似或者部分接近的培养环境(能够展现军事需求的环境),来实现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环境的软着陆,使实践需求与课程教学最大限度的切合,成为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关键环节。
2.3课程体系现状
面对新的军事需求,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面临着转型,这种转型是一种结构上的完善与调整。但在军事需求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转型也变得有些迷惘。一些军队工科院校在工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添加了“军事模块”和“信息模块”等,值得关注的是,“模块”很容易变成“模子”,使研究生培养失去了个性化而变得“千篇一律”,从而使“模块”内的课程也成了一种简单的科普课程,提不上档次。课程体系方面还是那个老问题:现代战争到底需要什么?面对现代战争,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增加些什么?
2.4培养效果评估现状
军队工科研究生“研究”什么?是院校开展培养效果评估的目标所在。工科研究生要研究武器裝备技术,也要研究怎样打仗。导师和研究生都应当考虑的问题是,自己所在专业与武器装备的重要关系,与现代作战的主要关系,而且要针对这些关系来进行课程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同样,这些关系的梳理是摆在研究生和指导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工科研究生培养效果评估也因此成为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3探索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军队工科院校在国防教育编制序列里,已经排在了指挥类(军事)院校的后面。且不谈指挥究竟是什么,关键是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能够为现代作战指挥及赢得战争做些什么。从实际出发,应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超越传统的培养目标框架,积极开展创新
军队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当跳出传统的“研究能力”、“学术能力”框架,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等方面应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超越;在导师、课程、教学环节方面,军队院校应当依据军事需求与武器装备发展需要,主动结合武器装备运用与训练实践,在军队建设实践中寻求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驱动力和切入点,创建科学合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
3.2添加必要的“培训”内容,营造适应的培养环境
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在院校里的实验室、专修室成长,仅有的实践环节也不过是短期的实习和见习活动。面对新时期的军事需求,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需要一个与实践结合紧密、突出应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且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而目前多数院校还无法真正提供这样的环境。这需要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包括职业需求交流、人员代职或任职的交流等“培训”内容,切实将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统一起来,真正为用人单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
3.3开展互动管理,确立切实可行的效果评估标准
在教育管理方面,对于工科研究生,除了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行“双导师”制之外,还应通过加强院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协调,来加强日常培养过程管理。院校应尽可能创造一种高层次的、面向实践应用的管理环境,以促进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也应为毕业研究生创造能够激发其创新能力的基本环境,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其学有所用。在培养效果评估方面,应当以工科研究生的潜力发展为基本着眼点,以“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和“能够解决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为基本衡量标准,对工科研究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估。
3.4积极开展联合办学,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在新的作战模式牵引下,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必须开展与部队(用人单位)联合办学,重视导师梯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有计划、分批次的组织院校研究生导师进行部队调研和培训,也可充分利用导师队伍到部队授课的机会,加强相关交流,以充分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实现导师经历多元化。同时,要严格导师资格,全面实行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把承担课题的等级、数量及推广应用情况作为遴选导师的基本条件,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军队科研院所、作战部队的专业人士担任院校授课教员或工科研究生副导师,实现工科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多元化。
4讨论
军队院校和地方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可以随着市场需求随时作出适应性、动态调整(无论主动或是被动),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之间的互动比较明晰。而军队院校与“市场”之间还有较大距离,现代战争的作战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多年来未曾参与战争的实际情况,使军队院校不得不认真审视不断变化的军队任职岗位需求。有一点值得我们沉思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军事学科,也不培养指挥员,但它在一战以来的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作战指挥”、“信息化”,这些我们从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实战中翻译或“学习领会”来的字眼(准确与否尚无定论),其真正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军队院校以及用人单位来认真梳理。
5结语
“创新”需要继承与积累,“联合”需要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加强交流。既然战争变得更加社会化,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也应当加强与“社会需求”的交流。同时,军队工科研究生的“应用型”培养目标,应当注重潜力与长远发展,不应当定位于“第一任职”的需要,更不应当以降低层次为代价,重复本科、大专层次的“应用”实践。面对新的挑战,军队院校工科研究生培养应当把握机遇,着眼于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及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结合用人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紧扣新时期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合理区分“培养”和“培训”的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时建朴,王瑾.关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2]谢珍萍,郭健彪.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内在影响机制分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