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10-21韩云花
韩云花
【摘要】现代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学术性和严谨性,这就使得教育工作难点颇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关乎着升学,这就使得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大多不是从兴趣着眼,而是被迫学习,近年来教育不断改革,提倡创新式教学,因此,中学数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理论和实践中,数学教育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 冲突 思考
一、前言
传统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地形成了自然主义教育观,在教学中从对数学教育的经验、直观的判断以及个人感觉等层面出发,缺乏一定的哲学性思考和理性的思考。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讲解,这一系列的传统教学理念,在现代教学制度下已经显现出了诸多的弊端。传统数学教学讲求务实,掌握课本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包括了公式的记忆、解题思路的记忆等,这些教条式的数学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现有教学体制中的矛盾冲突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强迫性矛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提倡素质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强调学生学习死记硬背与其就形成了矛盾的对立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而这种掌握情况的评估手段则是靠检验,通过背诵、默写等一些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约束,这种做法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二者正好相背离。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掌握课堂知识和课外补充知识。现代社会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于每个个体都给予尊重的态度。而在当下的升学压力和高分要求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是有一定的冲突的,在教学任务达标的前提下,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演算,这是在现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试想,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在看关于数学的科技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这种情况下,是该放任学生自我兴趣的发挥还是强迫学生接受新知识呢?假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制的教学管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导致厌学情绪,则在教学中又是得不偿失的现象,这也是目前教学中的矛盾所在。
2.大众数学与精英数学矛盾冲突。在长久的数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数学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精英教学模式,主要为培养高级人才服务,比如高等教育学府中的数学专业的开设,这就为祖国培养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服务的,而这些人才的来源必然是从中學中选拔的,就是与中小学的数学教育理念有冲突,中小学数学的学习主要涉及的是大众数学,目的是人人能学习数学,人人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数学是生活实用型。中国升学的选拔体制,致使大众数学和精英数学二者出现了分歧点。大众数学讲究知识面浅显易懂,更能让学生接受并掌握,从而很好地运用到生活和学习,而精英数学则是侧重学习更加地深入,扩展面足够的广,更能适应未来的升学和科研的需要。精英数学就像一把筛子,将能力强的人过滤出来,但是这难免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很可能适得其反,但是未来的社会需要精英,需要专业性极强的青年,从这个角度看又不能把精英数学教育的意义全部否定,这也是现阶段数学教育的矛盾之一。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育新要求
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数学教育,应该根据以前的教材导入新课标教育特点,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1.以旧带新导入新课。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要从所学的知识中外扩延伸出很多新知识,举一反三,这才是学习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采取的就是这种循序善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在课程的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联系。在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时候,应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旧知识,还能够在引导中激发学生潜质,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2.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数学其实和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总能找到数学的影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概念讲解给学生,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如何解三角形问题,教师如何引入新知识点呢?别看这个问题简单,也需要教师花费心思来进行课程设置,可以运用我们生活中所掌握的知识来结合讲解,就比如,我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过河问题,通过怎样的方法,在不过河的前提下,测算出河的宽度呢?又比如,用教室中自己所在的位置讲解坐标问题,这样的结合实例,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堂。
当前中学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仍然有一系列的矛盾存在,而解决这一矛盾主体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设置课程,所以现行体制要以新课标为基础,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总结经验,提出建设性教学意见,并落实到教学改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