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声乐作品教学的研究

2014-10-21乔鲁宾

北方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乔鲁宾

【摘要】大学音乐课程的开设是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其中,大学音乐课程中对于声乐作品的选择以及作品欣赏对这个课程的开展与顺利进行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就目前大学音乐课程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对声乐作品的选择以及欣赏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研究探讨,以便各个高校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音乐课;音乐欣赏;声乐作品;教学模式

我国正式开设音乐课程是通过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确定的。这个决定的颁布为推广音乐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的诠释与表达,没有任何一个音乐作品是脱离情感而创造的。开设音乐课程最基本的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作品,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自身情感更加丰富。同时,这种情感的熏陶也有助于自身情感的陶冶,而且不仅是自身情感的熏陶与净化,同时还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及教导方式。

一、音乐欣赏实用

对学生们的音乐素养的提高具有实用性。大学音乐课程的开设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与造诣有所进步。推动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除了最基本的提高学生在音乐学科的素养,音乐课程的开设还有一个实用性就是在心灵层面去舒缓、愉悦人们。音乐学科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它的传递手段就是聆听。人们经常去选择通过听音乐进行减压放松,这就是音乐实用性的典型体现。学生通过聆听优美的旋律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精神压力的释放与愉悦,这就是音乐学课的第二个实用性,也是最为贴近人类日常生活的一种实用性。

二、大学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

大学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大学生的选修课,是极大部分非音乐专业学生都会积极选修的课程。但是,从目前师资水平来看,我国国内高校的水平明显低于同等国外高校的水平。首先,由于音乐课程不是特别受重视,并且是选修课的原因,很多高校分配给音乐选修课的老师总是不符合当下实际需要的老师平均素质水平,使得音乐课程的教育趋于落后。其次,学生自小学开始就一直被学习压力所迫。小中高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也只是学些极其简单的乐理知识以及欣赏作品,对于音乐的培养少之又少。这样的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由于整体的音樂素质较低,虽然有机会去全面学习音乐知识,但也可谓有心而无力。可见,大学音乐课程的开设与顺利进行有一定的现实障碍。最后,音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业负担有明显的减轻,但是学业压力仍然是压在大学生肩头不可忽视的重担。由于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需要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被分配到音乐这门选修课的课时少之又少。又加之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低的现状,想在较短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三、声乐作品相关认知

声乐题材的作品区别于器乐题材的作品。在声乐作品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关键点,因为人的音色各有不同,并且人的演唱方法也各有不同,比如: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根据这些因素,声乐题材的作品所具有的美感与美学是器乐题材的作品不可比拟与替代的。

声乐作品能够增强学者良好的音乐认知:首先,作词的意境。好的声乐作品绝对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骨架与血脉——词。一个声乐作品的好坏先要看它的词的好坏。词是一个作品形成的文字基础,词的形成,是作词家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形成的。它不同于写文章只要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即可。词的编排,还富有一定的韵律与节奏。一首词的成功缔造,是完成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的先决条件。词的存在,关乎着整首声乐作品的好坏与否。其次,作曲的意境。如果说词是一首声乐作品的骨架与血肉,那么曲就是使这个骨架如血肉变得真实的神来之力。空有词的创作,是无法形成引人入胜的好作品的,通过曲的编排,使得词的排列组合更加流畅,才能使词脱离空洞的语言,真正地使词跃然于耳上,才能彰显出词中富有的细腻迤逦。最后,演唱的意境。如果说词是一个声乐作品的骨架与血肉,而曲是使这个骨架与血肉变得灵活生动的神来之力,那么演唱就是使这个生动的骨架与血肉看起来更加美好而华丽外衣。演唱者音色对整个声乐作品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完整的声乐作品在演唱者这里归于终结。只有通过演唱者的倾情演唱,才能赋予曲和词真实的表达情感,才可以表现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形而上的美感。声乐作品的完结不能缺少演唱者的表达,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曲高和寡的空洞的产品,而非真正直击人心的作品。

(一)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首先,传统民歌题材。传统民歌多为历史较长且流传较广的被大众所熟知的作品。由于出现的历史年代较为久远,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歌的艺术含量越来越高,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增长。传统民歌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较为形象的载体,对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传统民歌有着当下作品不具有的历史性特色,对大学生全面的基础音乐知识的培养有着其他题材的歌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现代音乐作品。现代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大都采用西方较为现代的创作手法,而其中的内容立意大多沿用我国更为传统的我文化。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学生对以往声乐作品的概念与理解,重新向人们传递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且这种融合是采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不得不说,这种题材的作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二)大学音乐课程中声乐作品的选择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结构限制深化。因为声乐作品的表达形式趋于通俗化与大众化,不像器乐题材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才可以接受,因此人们对于这种看似浅显易懂的声乐作品,往往接受的知识都停留在声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上。而对于每一个声乐作品中富有的内涵总是忽略甚至遗忘。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大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同时也对声乐作品的选择提粗一定的要求。其次,内容限制深度。由于声乐作品是当今最为典型的音乐形式,所以声乐作品的形式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由于时下的流行趋势推动,使得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声乐作品的主体趋于流俗,缺乏一些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用的题材。由于题材的流俗性与浅显性,使得大学生接受到的主题往往都是作者强烈的情绪的宣泄或者表达,这与时下的教学目标和美学理念相差甚远。使得大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无法落实,同时也对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的形成以及良好的音乐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

(三)教学模式

我国的大学音乐课程大多笼统地归结为一种音乐的欣赏课程。需要知道的是,仅仅靠欣赏是不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这种欣赏会使学生逐渐削弱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只是把学习变为被动的接受,学习的过程与结果都被忽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欣赏模式,加入与学生的互动。音乐不只是靠欣赏,还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去剖析每部作品所富有的内涵与情感。同时音乐是需要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也要形成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与看法。用自己理解的情感与内涵去创作,诠释自己的音乐作品。老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作品创作,并大力鼓励这种行为,才能使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结语

大学音乐课程对一个大学生的健康全面综合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大学音乐课程中有关声乐作品的选择与教学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我国的教育的格局将会呈现出一个新的气象,教育事业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大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声乐作品的选择与设置也会更加合理化,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与日提高。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