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共鸣在歌唱发声法中之要义

2014-10-21吉国强

北方音乐 2014年7期
关键词:要义

吉国强

【摘要】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赋予了嗓音质量和音质优劣,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厚实饱满的嗓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重要些。歌唱的声音不仅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相当响亮的音量,还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做到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和正确的发声法外,还需要正确掌握人对发音共鸣腔的运用,从而达到每个歌唱者所追求的声音色彩丰富、音量扩大、音域宽广的目的。笔者将从共鸣在歌唱中应怎样合理准确地运用以及共鸣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歌唱共鸣;发声法;共鸣调配;要义

歌唱与人体共鸣腔体的正确运用,有关歌唱共鸣的文论一直就是声乐界热议和敏感的中心话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决不能把歌唱孤立起来。能否获得良好的声音,主要依靠正确的呼吸、共鸣和发声器官准确合理地运用。好的歌声,是歌唱者运用科学唱法,将气息、发音、共鸣这三大要素进行调整,使它们在对立统一的情况下,从不平衡、不谐调转化为平衡、谐调的状态。

一.歌唱之共鸣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声响效果。

二.歌唱共鸣之作用

(一)使用与侧重

人体的各共鸣腔体,只是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而如何取得歌唱时的正确共鸣,还有赖于整个歌唱器官的适当配合和调整。首先弄清楚的是声音产生的位置,气息输送的方向,如何产生泛音,以及各发声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在歌唱的一瞬间达到;呼吸自然、流畅、有支持点、声音明亮、圆润、不撑、不压、不挤、有弹性、穿透力强,有生命力。以胸腔、咽腔、蝶窦(脑后音)、额窦(头声)、腹腔为主体;以鼻腔、口腔、喉咽腔为辅;唇音、齿音、气音、泛音、颤音、小破音、哭音作为一种佐料。歌唱者可以根据演唱作品所需,自然地有所侧重。因此演唱者必在自然歌唱的基础上,锻炼和加强共鸣腔体的调节,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声乐科学发声法实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调整训练。(1)将额骨兴奋提起,保持打哈气的状态,舌头平放、抵于前齿下面,利用呼吸的弹力,在硬腭后端震响,震动鼻腔及各共鸣腔,经过气息的反弹产生明亮而有弹性的共鸣声音;(2)使用正确的起音方法。通常使用的是软起音,即在发音的一瞬间,将声门关闭,起到挡气的作用,然后轻轻打开声门,平稳、轻巧的声音,从而能使鲜明、干净、圆润的声音迅速地冲出声门,这种软起音能使发声器官更有持久性;(3)用开口音的感觉唱闭口音,这样能使开口音不散、不撑、不挤、不尖,以至达到声音圆润、甜美的效果;(4)良好的共鸣产生于正确的呼吸。呼吸的状态不正确,声音的真正潜力就不能发挥。呼吸必须要解决,不然就会依赖喉咙和咽肌来发音,使声音没有弹性;(5)歌唱时,各共鸣腔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要相互协调配合。使歌唱者要有一个完整的共鸣感觉。

(二)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1.在初学声乐中常见的几种情况

找共鸣求上不求下;正声不正气,注意力放在声音上,不注意气;不根据作品效果的要求来调整发声的腔体位置:该靠前不靠前,该靠后不靠后。

2.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

解决找共鸣求上不求下的问题,关键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下面,放在胸腔里解决,特别注意横膈膜弹性的应用,并应用正确的气息和正确的发声的位置,得到“金石”般的头声效果,所以要注意气息的练习,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是练习横膈膜弹性的一种手段。

解决正声不正气特别予以高度的重视,注意气息和声音的平衡。声音的平衡取决于气息的控制问题,没有好的气息支持,声音的平衡就谈不上,气息控制得好,声音就能平衡得好。

要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调整共鸣腔体。(1)学习美声唱法者,一定在横膈膜产生气压后,沿着打开的通道,震动声带发声,顺着后咽壁,往头腔走,进入蝶窦空间去产生泛音区;(2)民族唱法:打开的程度没有美声那么大,气息顺着腔体往前冲,着力点在前硬腭;(3)民美唱法:民族唱法不断进化,是吸取了美声唱法的某些有用的方法而来形成的,着力点在软硬腭之间的区域。(4)通俗唱法:共鸣腔体打开的程度没有那么大,气息也没有那么深,它一个特大的特点是:只要歌手能形成自己的特点,就能打动和吸引人,容易被观众接受。声音主要靠嘴角来控制声音的平衡,用嘴角、咽壁、横膈膜三者有机地结合,控制住气息的支点,气息的支点对了,方能得到“金石”般的声音和理想的效果。

三.歌唱共鸣之运用

(一)共鸣的分类

通常有三種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从生理构造上,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集中明亮。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需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把声音送到头腔,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不但歌唱的寿命会缩短,声音同样不会悦耳。

鼻腔共鸣及作用:鼻腔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从生理结构上看,鼻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体积大,共鸣振动在鼻腔内而产生,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还需要注意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所说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演唱者要学会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口腔共鸣及作用: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是咬字清楚的部位。它的共鸣区包括口腔、喉腔。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二)可调节与不可调节共鸣腔体,以及上部共鸣与下部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鼻包括外鼻和鼻腔。鼻腔的容积比外鼻大,它的上壁是筛骨,下壁是硬腭,后面同鼻咽腔相通,鼻腔通向周围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可变共鸣腔:它包括口腔、喉咽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口腔的上前部是硬腭,后部接到舌根和会厌咽腔。喉咽腔上部通口是咽部,下连食管,上部是舌根和会厌(喉头肌可以主动调节),与共鸣腔下部接喉口,通喉前延部位(声带位于喉室)。

鼻咽腔,它的前壁同鼻腔相通。下方以软腭为界,通向口咽。

口咽腔,上与鼻咽为界,同口腔相通。下通喉咽。声道,在声带以上,同口、鼻、喉、咽腔相连,形成类似管状的口咽喇叭管。它的出口在鼻腔、口腔。喇叭的嘴是喉室。声带、声道是主要的共鸣腔体之一。人体的固定共鸣腔、可变共鸣腔,经训练都会引起美好的共鸣反应。咽腔和口腔、胸腔相连,它是重要的共鸣腔。胸腔在共鸣中也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除了人体歌唱发声系统的全部共鸣腔体为歌唱共鸣发挥作用之外,共鸣在人体的骨骼中也会发生作用。人的声音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人的上咽管的大小和容量是可以变化的。经过共鸣的作用可以增大音量,变化音色。使声音发出泛音,得到美化,从而发出动听的声音来。

(三)调配共鸣腔体合理运用共鸣

声音传播的媒介是空气,有空气才会有共鸣,凡是充满空气的地方都可以发生共鸣。头腔并不是充满空气的腔体,但是它却可以引起声音的共鸣,它不是利用有空气的腔体作为传声的共鸣腔,而是利用固体的骨组织的传导作用而加强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构成声音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骨传导作用与高音相结合,声音自然增加响度,因此利用上部共鸣有助于声音的扩大。利用上部共鸣的道理,就是利用喉、咽、口的共振,经过头骨的传导,引起几个窦体的共振,来加强声音的共鸣,我们称它为“骨传导”,而不是“气传导”。上部共鸣主要是借助“骨传导”作用来实现的。在生活语言中,虽然意识不到它的共鸣作用,但在高声说话或发某些音时, “骨传导”的共鸣作用也在参与扩大音响的行列。歌唱家所以强调要把上部共鸣利用上,是因为它的共振作用较强,如果和下部共鸣联合起来,对于高低音的音响以及歌唱中的情感配合,都有着积极作用。应用上部共鸣,必须先造成下部共鸣强有力的声波。声波达到硬腭,利用硬腭的振动引起鼻腔和头腔各窦的共振,这就是骨传导的作用。这样既增加音量,又可增加声音的力度。按理说,气流到达口腔时,不能使气流通过鼻腔汇出口,必须使鼻腔中的气流折回口腔,再从口腔喷出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上部共鸣的音响。然而,咽腔是个三岔口,当气流到达咽腔时,必然有一部分冲向鼻腔,一部分冲向口腔,要想把鼻腔中的气流折回口腔是非常不容易的。使用上部共鸣,便会形成全部的半鼻音。这种情况,在一些歌唱演员中是常有的。当他们希望得到上部共鸣的帮助时,便把舌根降低,软腭放松,有时还把鼻孔张大,这样,把气流引进鼻腔时,也就从鼻腔中泄出大部分。

能否引起上部共鸣,和气流压力的强弱很有关系。从声音的高低来说,高音容易引起头部共鸣,低音则容易引起胸部共鸣。因为唱高音时声带闭合较紧,气流的冲击力较强;发低音时声带闭合较松,气流的冲击力较弱。低音歌唱家常是利用胸部共鸣,高音歌唱家则必须兼用头部共鸣。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唱低音只能说是以下部共鸣为主,并不是说完全抛弃上部共鸣,而应该以上部共鸣为辅。当唱高音的时候,如果得到上部共鸣的协作,发出的声音将是纯厚而清亮的。相反的,唱高音只能说上部共鸣起主要作用,要是缺少上部共鸣,声音的高度将会受到影响;然而下部共鸣也不应该完全不去利用,如果缺少下部共鸣,要得到高音的宽度是有困难的。我们对于歌唱的声音,总是要求圆润动听的。常听到一些男高音,虽然能唱到核C,但声音听起来却感到干燥刺耳,缺乏圆满的色彩,这就是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没有配合起来的结果。所以,共鸣的利用在唱高音或低音时应该分别主次,高音要以上部共鸣为主,下部共鸣为辅;低音要以下部共鸣为主,上部共鸣为辅。两者必须调配适当,才能发出宽厚而有力度的声音。我们听到一些歌声很美的高音歌唱家歌唱时,如果用手抚摸头顶,可以感觉到剧烈的震动,同时用手抚摸胸廓,也会感到胸廓的骨骼发生震动。这说明高音不仅使用上部共鸣,下部共鸣也在起作用。有人强调上部共鸣的作用,而忽略了下部共鸣的协作关系因而得不到理想的高音。从广义上说,胸腔、头腔和骨组织都有传导声音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相等的。胸腔的骨组织再加胸壁本身的震动,所引起的共鸣是很明显的;头腔的骨组织由于区域不同,引起共振的强弱和清晰的程度不同。一般说,额窦部位的共鸣最强最清楚,這是因为这个共鸣区受到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全部声波直接振荡的结果。

我们要求歌者要把声音提到头部上来,也就是希望提到额窦位置上来,使这部分的骨骼产生共鸣作用。其次,头部共鸣作用比较大的部位还有枕骨。它是构成颅腔底部和后部的骨头,在头部后面正下方。因为它的位置是声波直接冲击的地方,所以这部分的共鸣腔的发声,除了利用额部共鸣以外,当唱高音的时候,还兼用枕骨的共鸣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部分的共鸣使用上呢?有一种理论认为枕骨的下面接连颈椎骨,当强有力的声波冲到喉腔之后,它会引起颈椎骨的振动,再由颈椎骨往上传导,枕骨便发生振动。当声波到达口咽腔时,引起很大的传导力量,直接影响枕骨的振动,而且这部分离“蝶窦”很近,因而它的共振作用也就更加强了。在利用枕骨共鸣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发声时必须颈部挺直。这样的姿态可使喉、咽腔扩大,气流畅通,造成强有力的气流柱,上升直达软腭的后部,引起枕骨的振动,造成声音的力度。当我们把声音提上来的时候,会感到脑后发生振动,这时上部和下部的共鸣则已经连在一起。实验证明,只是喉腔的共鸣作用是不大的,声音不是很响,音色的变化也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喉腔基本由软组织组成,在软组织共鸣体中发声,声音首先被吸收一部分,共鸣作用不强,再因为喉腔没有显著的变化,音色变化不大。

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的运用,有赖于强有力的气流,然后在良好的喉、咽、口、鼻腔共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我们要得到全部共鸣协作,要特别锻炼呼气和挡气的作用。

综上所述,共鸣在歌唱中的要义是显而易见的,协调好共鸣腔体在各声区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这样我们的歌声就会优美动听。演唱者,要加强学习调配不同共鸣腔体的能力,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塑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声乐发展之所需。

猜你喜欢

要义
落到实处是第一要义
家庭教育在路上
城市党报文化新闻的创新
对职业教育精要之义的思辨
“连续”与“突破”:张光直历史理论的要义、贡献及问题
怀特海的自然哲学
生活化教学三要义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论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驱力与要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幸福观的要义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