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2014-10-21徐洁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化学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五种方式,说明了教师把提高化学学习兴趣放在教学首位的重要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
化学这门课,到了初三学生才能完整地接触。其他的科目在初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化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初三即将面临的是中考,可以说学生对于化学的初步接触到接受考查的过程只有短短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怎样让学生认识化学,学好化学,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考虑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說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通过导言,引起兴趣
导言可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可以是一个章节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引发学生对这堂课或这个章节的兴趣。教育家布卢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言,可以渲染课堂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到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时,我引用了一首诗作为开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物质?这首诗表现了这种物质的什么性质?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导言可采用的素材有很多,与化学教材有关的化学实验、趣闻、谜语、现象、诗歌、歌曲、漫画、化学之最等等。如我在讲授化学与环境时,给同学们看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漫画,并提出问题,你们怎么看待民间这样一个说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农田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通过这种特殊的提问,学生自然产生了想探个究竟的
欲望。
二、通过联系实际,增加兴趣
在讲课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运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给学生描述真实可信的情景,能给学生增添学习兴趣。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到肥料时,我先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回家问家长,平时用什么肥料,施肥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在课堂上,就和他们讲解常用肥料的化学式、分类和用途,并和他们一起计算各种氮肥中的含氮量,用哪个比较合算。并进一步指出,氨态氮肥不能和草木灰一起使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让同学们知道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又如:在讲到“石灰石的应用”这节时,可以结合农村造房子时用的化石灰,用石灰水抹墙等事实,让学生觉得化学离我们很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讨论。例如,为什么化石灰的时候石灰水会沸腾,抹墙后墙面会有水滴下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会加深,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比如讲到物质的微观组成时,就给学生看原子结构的动画,让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动画的演示变得具体化,把微观的转变成宏观的,方便学生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比起照书宣读要好得多。
三、通过实验,引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利用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来触动学生的感知,引起注意,进而进行记忆。同时,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转化为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开始的第一节课中,就可以引入一些趣味实验,像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花园等,先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享受,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又如,在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试验中,让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能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得出金属活动性的顺序,体会到自己实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当然,还可以补充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巩固学习的内容。
四、通过提问,培养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育心理学理论中指出,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认识到已有经验与具有未知因素的新刺激(学习内容)之间有差别时,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知识,而要注意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有关逆向思维①问题。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还能唤起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有好的也有差一点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两个实验:1.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2.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学生们被现象深深吸引,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
这时开始步步为营,适时地进行“发难”:问题1: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们立即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问题2: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加水振荡后为什么会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继续提问问题3:通过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老师提问的带领下轻松、愉快、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问题4: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水不变色,第二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三朵喷醋酸后变红,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会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小组讨论,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提出问题5: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学生的兴趣被逐渐地拉高,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更让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五、通过拓展知识,激发兴趣
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增加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讲到自然界中的水时,给学生介绍这样一段拓展资料:自然界中的水是以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形态存在的。如果在0.01 ℃时,这三种形态可以共同存在,这时的压力为4.58 mmHg。有趣的是在374 ℃以上,压力为217大气压时,气体形态的水可以压缩成任何密度的气体,而不液化成液体水。当气体水密度高达0.4 g/cm3时,它能溶解相当数量的盐。当加压力到2000大气压以上时,固体冰可以变成五种晶形不同的冰,其晶形随最终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冰都比液体水重。压力降低后,它们全部恢复为通常的冰。液体水是不易导电的。但在室温时,水的电导率要比大多数非金属液体至少大100万倍,所以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带水的手不应接触电器。同时,还给学生介绍了纯水和高纯水,磁水和磁化水,重水和聚合水,排气水和矿泉水等等的內容,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也学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
在每一个章节中,教师对一些课本知识进行拓展,都对学生扩散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通过学科间的延伸,转移兴趣
有些同学对化学不是很感兴趣,但对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
那么平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从其他方面“蔓延”到化学上来。比如,有位学生对美术比较感兴趣,经常负责帮班级里出黑板报,于是我请他在黑板报中设一个化学园地,并让他收集里面的内容,几期下来,他出的内容同学都爱看,他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引用一些和化学有关的诗词,或是经常举些和其他学科联系的例子,使学生们觉得,化学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享受中学到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风气。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周少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8).
作者简介:徐洁,女,出生年月1974.4,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