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文化与乡村风景林

2014-10-21郭起华

森林与人类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围屋榕树客家人

郭起华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移民运动的产物。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历代南迁进入此地的汉人,经过与原来居住在此地的人们交流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不仅保留了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族的文化因子,创造了内涵丰厚的客家文化。

占江西全省面积1/3的赣南,地处闽、粤、赣三省毗邻地区,东有武夷山山脉连绵,西有罗霄山脉雄踞,南牵南岭山脉,北踞雩山山脉,形成山地、丘陵占全区总面积81%的山区地形特征。其间交错着诸多盆地,山间的若干隘口可与邻省相互交流。赣南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是客家民系诞生的摇篮。历史上,赣南地处僻远,交通不便。唐代之前,更是人烟稀少,处于荒凉状态。加上南方山区阴霾多雨,虫蛇出没,各种疾疫容易流行,对于赣南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求生存,建家园,除了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赣南先民还将希望寄托于各种冥冥神力。于是以驱邪去疫、保丰收求平安为主要目的民间信仰活动便成为赣南先民的共同需要,并内化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他们大胆想象,改造了许多的神灵,如把树神化等。风水林及社官树正是这种心理意识的产物。

村落风水林和客家人生活紧密相关

风水林是赣南乡村风景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受传统风水观“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客家人追求“山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存环境。他们通过“好气场”即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也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风水。

风水林是为庇护一方风水而存在,其所处位置不同所庇护的对象也不同。按照庇护对象,风水林可分为寺院风水林、坟园风水林、村落风水林3种基本类型。寺院风水林是古代僧侣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坟园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的林木。而和客家人生活最紧密相关的,是村落风水林。

村落风水林是指分布在村落内及周围的具有风水庇护作用的人工栽植或者天然生长的林木。从风水意义上说,它养护的对象是整个村庄。“以山为邻、择水而居”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择居理念,人们通常会以林木的茂密与否衡量风水的好坏,也会以种植林木来弥补和改善居所风水。于是,村落内、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等与人们居住环境相关的地方一般都会有风水林的存在。因此,根据风水林在村落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水口林、风口林、宅基林、龙座林等4种类型。

水口林主要是指种植在村落水口处的林子,具有护托村落生气、抵挡煞气的意义。在赣南,很多村落的水口处都有林子。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水口林在保护河流水系、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

风口林是指种植在村落來风处的林子。从风水意义上说,风口处的林子能够将风藏于村内,保护整个村庄的生气。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风口处的林子能阻挡大风侵入。

宅基林是指种植在住宅、宗祠等宅基地周围的林木,人们往往寄以旺宅兴业之意。

龙座林主要是指种植在村落后山或者民宅后面对整个村庄或民宅有庇护作用的林子,又喻为“龙脉”。人们选地建房时,往往希望所选之地能有饱满的“龙脉”。若“龙脉”不够饱满,人们就会植树以弥补不足。其实,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龙座林在保持水土、营造小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风水林与村落民居之间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使赣南客家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风水林还与客家民居相结合,形成优美的村落景观。

社官树种之榕与樟

赣南乡村风景林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树种,如古榕、古樟、古松、古杉、枫树、荷树或竹林等。这便是农村客家人崇敬的社官树。

在赣南客家常见一种将孩子寄拜给自然物的仪式,主要是寄拜榕树等为契母、契父。原因是查出“五行”有缺,或与父母兄弟相克,或世代单传,或体弱多病本身既难养又会“克”父母甚至被寄拜的人,只好寄拜给自然物。寄拜的方式较简单,如要将小儿寄拜给榕树,则择吉日,小儿父母到大榕树下,用三牲祭祀,边烧香作揖,边对大榕树念念有词。祭礼完毕,把小儿衣服挂在大榕树上。从此,每年端午节和大年前均需祭祀,直至小儿16岁。小儿要以大榕树命乳名,如“榕树头”“榕树子”“榕树根”。

社官树边一般建有社公庙(1米左右高的神龛),逢年过节村民均要在此烧香、放鞭炮祭祀,可驱除疫病,保六畜兴旺。

耕牛是农家宝,备受农民爱护和保养。小牛初学犁田,必须选择吉日,以牛绳挂于社官树上,大清早则赶牛下田。开犁时,在东南方田埂上点嫩香烛。据说,这样可以使牛驯服,便于驾驭。有的地方买回耕牛后还要杀鸡鸭敬社官,树上挂牛绳,以保平安。

赣南客家地区流传着“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的说法。无论是山区平原、城镇乡村,都有古榕树冠盖四野的高大身姿。榕树和村落结缘相伴、共存共荣,因此,古榕树常被客家人视为村落的象征。

古榕树是自然文化历史的丰碑,一个地区,一个城镇或者一个村落,可能没有自然历史发展的文献记载,但是古榕树可作为它的历史见证。一株古榕树常常是一处名胜风景,背后都有一个传神动人的美丽故事。在缺乏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传统社会,许多村落里每天吃罢晚饭,或节日闲暇之时,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大榕树下,或谈天论地摆古论今,或传播新闻商谈农事等,大树成为农村天然聚会的场所。

在赣南民间,樟树与民众日常生活非常接近。村落、渡口、桥头、井边、院内、庙前、路侧或野外等处,樟树几乎是如影随形地存在着。虽然在社树文化系统中,樟树册上无名,但在民间,它们却肩负着村社神树功能。一方面樟树参与村野之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成为南方村落的文化守护者。

在赣州崇义县龙勾乡合坪村,有两株百年香樟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树”、“和谐树”。相传清朝末年,村里住着一对小夫妻,男的叫谢宪桂,女的叫赖氏,他们很穷但却心地善良。一个秋天,他俩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仙鹤,没有把仙鹤卖掉而是待仙鹤伤愈后将之放飞。几天后,在放飞仙鹤的地方,奇迹般地长出两株香樟。天气虽旱,但香樟却长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夫妻俩喜出望外,每天给它浇水、施肥。几十年过去了,香樟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的年少夫妻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境不仅变得殷实富足,而且子孙满堂。谢宪桂96岁临终时,留下遗愿要子孙照看好门前的两株香樟。

人敬树,树护人

赣南的赣县沙地镇马口村,至今保留着这样的民俗,村民把对土地的崇拜融入村边的 “社公”树上。凡是经过这棵树边的村民,都毕恭毕敬,既不大声喧哗,也不随意谈话。时常还有人为“老爷树”烧香磕头,借此表达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客家人村边茂密的风水林,在村民的心目中十分神圣,无论要到多远的地方砍柴,也不会动风水林的一草一木。据当地老人说,察看风水林,可预测村里的运气。比如今年会有洪涝,鸟儿就会早早地把巢建在高高的树梢上;如果有风灾,鸟儿会把巢筑在树枝中央。这种观点是否科学虽有待论证,但客家大大小小的村落正是有了这样的风水林,各种飞禽走兽才有了自己的家园和乐园。它们宛若是一个个村级自然保护区。

在赣南随处可见的风水林少则几亩,多则上千亩,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一般树龄已有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历史,其长势也被当地民众看成是村落盛衰的表征,因此它神圣不可侵犯。培植和保护风水林成为人们的神圣职责和普遍行为,民众常立下乡规民约,将其严格保护起来,共同维护风水林的繁荣茂盛。从前,有个村里的族长常亲自主持订立乡规,规定砍伐风水林初犯者罚戏一台,重犯者加倍处之等条文。事后,这位族长的媳妇进山打柴,村民纷纷告到族长跟前,族长便遵规自认罚戏一台,并当众向村民赔礼道歉。村民见族长不徇私情,自此再也没人敢冒此风险,人人遵规守法,代代相沿不辍。

赣南客家人对于风水林,带着敬仰,更是一种崇拜。这种敬拜,跨越历史,成为赣南客家人绿色的精神家园。在主观上,风水林寄托着民众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的美好愿景;客观上,风水林在保持水土、营造小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家围村关西村

龙南是客家人聚集和繁衍的地方,积存了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蕴。围屋就是龙南客家文化显著特征,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围屋仍有370多座。关西新围被誉为“天下第一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

新围呈正方形,四角各建炮楼,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以祠堂为中轴线,围内建筑呈对称布局。祠堂主房结构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形成9幢18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据围屋后代人介绍,其祖徐均先经营木材,后开当铺、药铺发财成为一方富豪,耗资百万银两建成这座围屋。围屋大约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公元1796至1850年),因建设规模宏大,工艺精细,历经29年才完成。

围屋建成后,徐均带领子孙在房前屋后及村后山坡上大量种植榕树、桂花、樟树、槐树、松树等珍贵树种。历经几代,形成了现在关西新围的风水林。整个风水林坐落于围屋后面,依傍山坡地形成弧形带状,占地约1公顷,远远望去对围屋环状拥抱。伫立村口的那株老榕树,尽管年逾300多岁,但依然蒼翠挺拔,枝繁叶茂。

撰文/廖观华   供图/中共龙南县委宣传部

赣州古榕

赣州市地处赣江上游,位于江西省南部,常被称为“赣南”。徜徉赣州,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山多、水多、榕树多。无论是静谧偏远的山村,还是喧哗城市的街巷,榕树都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赣州市城区三江六岸,上千年的榕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郁郁葱葱,这里一棵那里一片,蔚为壮观。

赣州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客家人迁徙到赣州这片红土地后,与高大的榕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乡俗中,榕树被赣南客家人崇敬地视为社公树。逢年过节时,村民均要在树前烧香、放鞭炮祭祀一番,杀猪宰鸡鸭,期盼驱除疫病以保六畜兴旺。社公树是任何人不得砍伐的,即使是在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的年代,亦无人动社公树一块皮。

榕树种子萌发力很强。在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下,它会附生在别的树上。在赣南可以看到“榕包樟”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香樟长到一定的高度会分杈,分杈处有凹穴,时间长了,雨水和尘灰积蓄在凹穴中。飞鸟活动将榕树种子落在有雨水尘灰的凹穴里,榕树种子汲取凹穴中的养分,逐渐长出悬垂气根,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日积月累,榕树就会慢慢在母体香樟树的凹穴中成长起来。当气根下垂,触及土地,入土形成支柱根,直接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随着气根渐长,就出现了榕树气根包围香樟主干的自然景观,就像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诉说着爱慕之情。

撰文/庄志刚 何伟民   摄影/宋凯

猜你喜欢

围屋榕树客家人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榕树街121号
客家人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榕树的美髯
榕树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围屋的月光
行酒
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