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视角探究河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效应
2014-10-21张同怀
摘要:体育工作绩效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最佳验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了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人才工作目标绩效所包含的内容,运用调查法得出了河南省8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为实现其目标做的工作绩效检验,进而得出出结论与建议,以期能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绩效;体育工作目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效应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2-0103-03
收稿日期:2014-01-20
作者简介:张同怀(1965-)男,河南濮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我国学者杨杰、 方俐洛等人认为绩效是一个多维概念, 绩效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某个个体或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实行的某种结果, 绩效是时间、 方式和结果的统一体[1]。体育工作绩效是体育工作综合效果的反映,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实现体育工作目标过程中资源配置的状况、实现体育工作目标过程中过程安排(流程)的情况。河南省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8所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上有着比较优势,那么从体育工作的绩效上分析河南省这8所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将更有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合理的培养模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研究对象
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工作绩效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需要大量搜集社会学、管理学关于绩效和体育工作绩效的相关文献,对绩效和体育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的概念界定,并对其包含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为本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理论。
2.2问卷调查
对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240份,收回问卷220份,有效收回率91%。问卷的信度及效度采用了再测法,在第一次问卷的发放基础上,间隔两个星期,抽样发放第二次问卷110份,回收92份。并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回收问卷结果相关系数为0.834。以此可以推断调查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体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情况分析。
3.1.1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工作目标
河南省共有8所高校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资格,分别是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8所院校在体育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其工作目标定位为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健身技能指导型人才,群众体育活动、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人才[2]等。
3.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学校培养方面对体育工作目标认知状况
通过对2009级已毕业的240名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有效问卷中对院校体育工作目标认知情况。
可以得知,毕业学生已经进入社会,并选择求职,但是对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上,大部分处于一知半解状况,对在校期间不管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的学习上,都停留在学校开设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对未来就职方向缺乏目标认知。这种状况的出现,笔者走访了其培养单位,发现与地方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有很大关系。
3.1.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对学校体育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8所院校中已毕业的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在对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主要取决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但是在调查的学生中,不管是从事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健身技能指导型人才,群众体育活动、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人才等其就业状况十分不乐观。
在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得知:在已有工作单位的70名学生中有65名在校期间对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清晰认识,在校期间已经开始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本专业有了规划;15名体育教师中有13人已经获得了教师资格证書,其他两名正准备考取;在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全部获得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30名健身教练中,在校期间主要从事的是现代社会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如健身操、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13名从事体育管理的人才,在校期间进行了双学位进修并完成学业,获得其他学位资格,主要是管理方面的课程。
然而,在其余的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中,由于在校期间对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清晰认识导致毕业后无所适从,主要原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和缺乏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等。
3.2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在体育工作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3.2.1河南省8所院校为实现体育工作目标进行的资源配置状况
8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为适应社会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为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和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音乐、美育等。专业必修课程: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等学科以及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作为术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各院校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了较大投入。
3.2.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在校就读期间对资源配置满意状况分析
在通过对2009级已毕业的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在对待学校为实现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满意状况分析上,对待学校课程设置上进行三个层次划分,其结果如下:满意的占16%,比较满意的24%,不满意的为60%,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原因为,多数同学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音乐、美育在后续的工作上会有较大用处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为凑够毕业学分而进行的无必要教育。大学期间由于个人自身支配时间较多,那些公共基础课程都可以借助现代网络的方便进行学习。在对待专业必修课程上,80%的学生比较认可。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上有90%学生认为课时不够用,因为从事体育需要以运动技能和实践为主要手段,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技能学习和实践才能对后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据可依,例如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上,只靠短暂的几个课时的培训并不能解决在实际工作的问题。在师资、技能训练场地、器材配备、实践能力上,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对学校师资队伍有较大争议,特别是对技能教学的能力和对技能培训实践上,认为8所院校的师资并不能适合现代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3.2.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就职单位资源配置满意状况分析
在已毕业学生中就职单位确定的情况下,在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就职单位和原学校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对比,在有确切就职单位的70名就业学生中,从事体育教师15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中4人在高级中学就职,10人在中小学就职,1人在大中专院校,在对待单位资源的配置上,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仅有3人,对场地设施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4人,在单位资源配置上普遍认为所在单位与原毕业学校有较大差距;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12人毕业生对所在单位的资源配置上比较满意,主要原因为所从事的都是在社区进行健身指导的,由于国家在体育基础设施上进行了较大投入,使得有较为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在对待学校课程的设置上,12人中仅有3人认为能满足社区指导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其他人都感觉在校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力不从心。30名从事健身教练员毕业生,对待就职单位和原毕业院校的资源配置上,普遍认为就职单位在资源配置方面比原毕业院校有较大优势,主要原因为这些从事健身教练的毕业生大都在私人开设的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指导工作,有较充足的时间和场馆、器材进行学习和实践,然后对俱乐部会员进行指导,一边摸索一边积累经验,根据实际进行知识和技能丰富,更有助于工作的需要。在从事群众体育活动、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和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人才,这13名毕业生中主要对在校期间的实践方面做了分析,认为在原毕业院校由于实践和实践范围的狭窄性,致使工作后感觉不能胜任。
对待其余的140名毕业生,由于就职单位的不固定和流动性较大原因,在问卷的结果统计上,其结果出入性较大,对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关联性较弱,因此不能作为反映其绩效,故此没有在本文进行阐述。
3.3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院校在体育工作目标实现过程(流程)安排状况分析
3.3.1河南省8所院校在实现工作目标的流程安排
河南省8所开设体育社会专业院校对在校工作目标实现的流程安排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为实现其体育工作目标具体的流程安排为:入学第一年主要学习的是公共必修课,第二学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方向选修课,第四学年主要是针对实践和就业需要的理论、技能知识进行实习[3]。
3.3.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在校期间学习训练流程满意状况分析
对发放的240份问卷中的有效问卷进行对在校期间的学习训练流程满意状况测评。
对待在校期间的学习训练流程安排,其毕业生满意状况选择的测评依据是其就职单位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认可;对在校期间学习训练流程不满占据大多数的主要原因为相当一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不佳,导致待业或者无业使得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感觉无用,进而对院校的课程设置出现抵触心理。
3.3.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就职单位和学校体育工作目标流程适应状况对比分析
在就职单位由于日常工作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问卷中涉及到在校学习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能不能适应就职单位工作要求方面,其结果可知,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在校期间的流程安排并不太能适应毕业生的就职需要,通过对部分学生就职单位的访谈,其主要原因为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不是十分认可,导致在学习、训练上态度不积极、学业上凑毕业学分,本该掌握的知识而没有掌握,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力不从心。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河南省8所拥有招收社会体育专业资格的院校,在体育社会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从体育工作目标的绩效上,其结果并不是十分科学。在对体育工作目标的认知上,毕业生与就职单位需求的体育人才标准存在偏差,主要原因为: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为实现体育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并不是十分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待学习、训练不积极、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增加了毕业后就职难度,这就有必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进行思考;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增加了实现目标的难度,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绩效不能最终取得预期结果。为改变上述状况,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绩效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根据人才市场的未来需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依据体育工作目标的绩效合理整合学校资源,打造特色社会体育专业。
4.2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工作目标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体育工作目标上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增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可,并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切实贯彻。
4.3加强学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机组合,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切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效益制定比较开放的考核体系,配备高素质的量化目标考核人才,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胡洋,張伟.普通通高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9).
[4]苏小波.河南省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3).
[5]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6]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