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撑思维起点 提高学习效率

2014-10-21司马敏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感染性语文教学

司马敏

摘 要:传统的课堂因为对课程认识的偏狭,教师始终以知识拥有者的角色出现,教学语言也相应异化为“导向”和“主宰”,因而逐渐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中应借助有效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形成学习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染性;有效度

纵观最近的几十年,我国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师在教学操作中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形成学习个性。对此,我认为教学中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染性

语言是一种物质材料,学习中它是师生交流的媒介。教学双方通过它完成学习材料的解构,并使学习者得到启发,完善自身的学习经验,获得情感和理性认知的深层感受和体悟,构建具有个性特征的认知方法和认知体系。好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能够引发学生接触学习内容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歌是汉语最精粹的表现形式。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意境悠远。不过,学生因其生活阅历、人生经验的缺乏,又受到社会思潮、流行趣味等时代性因素的干扰,不能很快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感染他们,使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如《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与“梁祝”相似又不尽相同的爱情悲剧,区别在于悲剧生成、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不同。教师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冲动。我的设计是从梁祝的“化蝶”向刘焦“化鸳鸯”过渡,以爱情与生命的相互否定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具体表述是“蝴蝶因为梁祝的传说而更美丽,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它又因什么而动人?圣洁美好的爱情难道必须以生命为代价才能得到吗?”然后让学生在《孔雀东南飞》的背景音乐里阅读诗歌,探寻、思考悲剧的生成原因,结果很成功。

这个实验表明,感染性的教学语言不限于口头表达,它兼含音乐、画面、影像资料等多类视听元素。一个或多個元素的运用,目的都是为了带领学生在情绪体验上对学习材料产生认同感,经过科学的设计,准确得当的运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进行情感体验。

二、暗示性

教学语言的目的指向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自我思考的不足和误区,以自省、自悟为过程表现,逐步形成学科技能和学科能力,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是暗示。通过暗示,培养了学生探究、求索、质疑、思考的思维品质。暗示的精妙之处在于精当。课堂中,由于师生的熟悉,点拨常常变成了导引。教师不再是捕捉、把握学生吉光片羽的思维闪光点,及时点拨、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与心理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欲望,而是化整为零,步步指路,以自身的理解、感悟为起点,依照设计好的固定演绎模式,把学生引入固化的思考模式,最终接受一个先验的答案。

语文学科的阅读材料不像理科类那样的线形呈现,任何一个语文问题的提出,都包含着各类知识的综合、交叉和迁移的要求。学生思路的障碍大都出现在知识结合点部分,表现为不知道如何深入剖析多个知识点间的内部关联,找寻思考的突破口。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学生在理解课文、创作主题时出现了困难,表现为不清楚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写作意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教授此文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月下荷塘的特点是什么?理解这个问题包含了多类知识的要求,如光线明暗变化的层次效果,动静结合的虚实相衬效应,情景互动相融的过程体验,“物”“我”的“隔”与“合”等。归结起来是一个关于写作意图理解的问题,即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借景抒情,是学生熟悉的表现手法,本文却不是如此,而是借景去情(难言之忧),是我国散文传统的一种方法。情盛则景不足容,借景不成而情更丰,景成了情的陪衬。学生受阅读经验的限制不能切入这个层面。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我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写景、抒情在散文中哪个更重要?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朱自清的个人气质加以思考。学生经过再次阅读和讨论,最终明白了本文情与景的非常规关系,也对“文无定法”有了更多的体会、理解。

三、传导性

学生的语言思维尚不完整,他们理解问题时大都是感性经验和残缺理性推导相结合。感性经验是基于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的普遍性体验,属于直觉,但包含着合理的逻辑潜质和个性化思考的本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敏锐抓住学生思考活动中的断点、盲点,把握学生思维的合理因素,借助其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技能,加以科学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考趋向合理、高效,提升其思维品质。

试以小说《项链》为例。学生阅读时产生了分歧。玛蒂尔德为一夜狂欢付出了十年艰辛,到底是虚荣的惩罚还是灵魂的净化?我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预设答案。很明显,他们的冲突实际上是缘于对小说创作理念的不理解,混淆了“虚构”和“生活真实”,“惩罚说”一方依据的是“生活评判”而非性格原则。我就此给出了断点连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前后对生活的态度有变化吗?”通过讨论,多数学生认同了“丢失项链是她诚信复苏的开始,偿还债务是她本性回归的过程”的观点。

小说阅读是对作者创作意图加以理解、辨析的过程,学生如果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符合规律的探求,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小说基本原理的不了解或知之不详。作为共同学习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连接思维的有效信息,点拨合理的路径,使学习过程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提供传导信息,是针对学生思维盲点或断点,纠正、修正其逻辑缺陷的行为。目的是让学生能遵循科学的原则和规律分析、判断问题,在形成学习技能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心智两方面共同获得发展。

四、拓展性

课堂教学语言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第一任务,但只限于此是不够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天然存在,知识基础、学习意识、学习趣味等各方面均存在层次差别。具备效度的教学语言不仅应完成教学序列中的相关任务,还应以此为起点,对学习群体施以多向性的思维扩展影响。让不同特点的学习个体发现适合自己特性的发展方向,拓展课外自主学习的渠道。

讲解话剧《雷雨》时,我布置了这样几道思考题(不要求形成书面作业):(1)三十年后周、鲁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发生了质的变化?(2)周朴园对繁漪的压制和鲁侍萍有关系吗?(3)如果没有这次冲突,周萍和四凤会幸福吗?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思考环境、生活与人物命运的制约性关系。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从不同层面切入思考,他们对剧本接触的完整程度,思考深度的掘进,思路的开阔也都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收益也不相同。

拓展性教学语言是课堂和课外的结合部。学习,最终是学生的独立行为和自主行为。教师注重这一方面的设计,对学生长期学习、终生探求的学习品质影响尤为深远。

当教学语言成为串接学生智慧的珠链时,当教师淡化为学习的辅助者而非控制者时,课堂学习的意义才真正实现,而我们期盼已久的民主学习、人性化教学也才真正来到。我觉得,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应是既定的僵化知识,而应是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起点。学生需要的也不是他动的程序安排,他们最渴求的是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掌握知识的有效思维方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时时记住这一点,不断鞭策自己,向更高的教学境界攀登。

参考文献:

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感染性语文教学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对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观察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