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武术之境遇

2014-10-21杨晶伟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

摘要:在文化学视域下,文化空间是文化能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文化空间原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论证法,探讨了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和境遇。研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仍表现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组织主导竞技武术发展;社会群体干预有限,且分布离散。从微观角度来看,竞技武术的技术核心不稳定,其内涵多元混合。

关键词:文化空间;竞技武术;文化境遇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2-0026-03

收稿日期:2013-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CTY008)。

作者简介:杨晶伟(1977-),男,河南西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竞技武术具有多维度的文化生存空间,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核心。竞技武术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空间,并为武术文化提供创新再造的可能。自竞技武术进入社会视野以来,竞技武术通过多元、迥异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在其文化内部和外部都得到了及其广泛的推广。无论是竞技武术由上及下的多层管理体制,所呈现出的职能管理集中的特征,还是分布离散的群众化认同状态,所显示出的群众文化基础不稳定性,都可从中看出竞技武术宏观上的文化空间境遇。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微观的技术和竞赛体制上,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维与多元的文化空间特点。它使得竞技武术内部的技术变革和赛制革新更为频繁,呈现出其身体技术核心灵活多变的特征。

1文化空间释义与竞技武术文化空间内涵解读

1.1文化空间的解析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它来源于法国都市理论研究专家亨利·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理论。同时,又可称之为“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

空间最初仅是一个与时间相对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们通常用它来表示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三维立体结合状态。而世界教科文组织用它来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1]。但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空间是同一类型文化所在的生存空间、场所,人在这一空间中所持有的观念、文化传统和作出的行为都受到这一文化的支配。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空间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一种持有、支配文化元素的角色。另外,文化空间是一种所处文化空间内部人的意义系统。人与人在此空间中,与空间主体共同呈现出个体与主体的互动共存性。人作为个体的文化行为,创造和支持整个文化空间;而文化空间的主体又对个体的人实施着影响和制约。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空间是一个“生成、创造和获得價值与意义的领域,是人们情感发生、寄予和表达的场所,在其中人们可以经历并感受到最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体验”[2]。

1.2竞技武术与文化空间

着重对人类学的文化空间的概念、文化空间所承担的文化角色和意义作出简单的叙述后,不难发现,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也可相对应于其中。从具体的形式来看,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和物质基础是相互联系的,并与竞技武术习练中的各种实体性器物紧密相连。这种物质性基础是竞技武术文化空间中无法或缺的,它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支撑力。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随着它的产生和习练者与此间的互动,得以拥有自身文化的展现途径。由此可见,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具体形式,应是其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是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依托物,随着载体的发展和改变,其空间也会做出相应的文化转变。当然,它的这种能力取决于竞技武术习练者给予的互动(如习练中使用的服装、场地、器材等)。

此外,从较为隐性的文化意义来看,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可让习练者在此中去感触到一种文化归属感,并“使之在理解自身与社会、价值功利与生活信仰之间靠近一种平衡”[3]。由于它的存在不易被人所察觉,但又与竞技武术习练者的关系密切。因此,称之为不能忽视的隐性文化存在。事实上,当我们用文化空间的理论来阐释竞技武术文化的生存和境遇问题时,可发现人类学中的文化空间的释义,能够支持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理论。而这种理论上的印证和吻合,又是竞技武术文化空间境遇的解释之源。

2竞技武术文化宏观层面的空间景况

竞技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其外部的管理体制、社会认可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决定了竞技武术科层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群众参与的认同可能性,并且对竞技武术习练者认识其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等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关系到武术竞赛‘文化空间存活的重要方面”[4]。在竞技武术文化空间形成以后,这些因素呈现出的景况,尤其是作为构成其空间的物质基础因素,以及存在的现实意义,是宏观层面首要解决的文化空间问题。

2.1竞技武术管理的单一形式

竞技武术的管理体制,是竞技武术能够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它能够或被认为能够满足竞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但总而言之,竞技武术管理最根本的目

的是“从不同层面构筑起立体、高效的”[5]管理系统。事实上,诸如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等管理体制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设立。但是,它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由上而下的直线形式,来增强自身的管理可控度和效率性。如目前武术赛事的管理体制就过于僵化,全国各地方如果想承办武术赛事,必须得到全国武术管理中心相关部门的审批,如果是一些商业赛事,往往不菲的各种费用使得一些赞助商望而却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武术的发展和民间赛事活动的积极性。

管理体制在于对竞技武术所处发展景况的管控理念意识。但是其由上及下的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对其下层的社会性群体资源进行利用,则不能够全面地发挥其管理的职能。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到中国武术协会的此种管理体制,都是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来实施整个文化空间的控制。由上及下的直线性形式造就了竞技武术对下层控制力减弱,与社会群体的控制脱节。因此,竞技武术在得到管理的竞赛、对外推广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话语权。但是,面对社会性的群体组织,其管理中力不从心的短板显露无疑。如此,竞技武术文化可合理调控自身的管理优劣势,才是“根除目前竞技武术尴尬局面之症结的灵丹妙药,唯有此才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6]。

2.2竞技武术群众化认同的离散性状况

群众对于竞技武术的认同和习得,是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又一支撑力。一种文化在社会群体中的认同度,被普遍认为是竞技武术提高社会普及率的手段。具体说来,社会群体认同竞技武术的分布不均衡。自竞技武术进入社会视野以来,社会群体对其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根源支撑力,也是一种文化空间的拓展。然而,由于竞技武术的习练、传播和推广并不以社会群体的习练目标为导向,因此,其社会群体对竞技武术文化的认同度还较低。事实上,对于竞技武术习练者来说,其终极目标一般是围绕竞赛而产生的文化习得动力。然而,社会群体与此的文化诉求并不一致,由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7]大致相同,所以同处于同一文化空间,个体间的文化选择大体相同。这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对竞技武术文化疏远的缘由之一。

正因为如此,无论竞技武术赛事在服装、规则等方面的多项改革,但是全国竞技武术赛场上仍然难以见到高朋满座的场景。近年来,对练赛事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武术群众化的推广,但武术的艺术化发展与武术本质的冲突,也让竞技武术的群众化道路仍然步履维艰。此外,社会群体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本就较少的社会竞技武术习练群体难以形成规范的、具有规模的自由交流系统。这使得群体化的认同在社会中普及更为艰难。这是目前竞技武术文化空间在社会群体中所呈现出的又一特征。

3竞技武术微观层面的发展状况

从微观层面来看,竞技武术的发展状况极具动态特征。事实上,竞技武术中“许多共同性,其主要就是长时期民族大文化融合的结果”[8]。不管是从技术的变革还是赛制文化元素的多元融合,都是其文化空间景遇的具象化体现。尤其是针对当前竞技武术多文化的发展状况时,这一特征成为了竞技武术发展中必然面临的文化境遇。

3.1竞技武术技术化的多维创造

竞技武术的身体动态性技术生存于自身文化空间。而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中又融合了多维度的身体技术形态,如体操化、舞蹈化的身体技术。竞技武术的技术受其多维度的技术形态影响,对自身的技术进行着多维的创造,从而也就造就了不同技术风格特征共存的竞技武术技术特点。事实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技术传承,传承技术都是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运用技术进行“时空对话”的产物。竞技武术作为传统武术技术的传承者,亦是在进行两者的时空对话。竞技武术中的技术,需要融合两者的技术差异,使之成为能够在当下的文化空间存在和被理解、认同的技术文化。在此过程中,竞技武术所产生的多维技术创造不言而喻。其实,如果从技术动作结构上讲,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技术元素方面是基本相同的。如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弓步顶肘,竞技武术重在动作的定型,便于直观评判,而传统武术在于肘法劲力的使用,因此,对于下肢弓步以及顶肘发力后的的定型要求相对放松,因而造成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在表现力的差异性。

从历史语境角度来看,当下竞技武术的技术风格特点与文化诉求,与传统武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传统武术重技击,竞技武术重演义,两者突出的是中国文化中两种不同的技术追求。从中不难看出,竞技武术的技术诉求发生了转折。但这一转变并不为社会群体所认同,更多的社会群体仍保持对传统武术技术文化渴望。竞技武术技术的多维创造,引申出了“技术的传承”背后的竞技武术“文化的象征意义”[9],即竞技武术文化空间的技术支撑文化之源。

3.2竞技武术赛制化的多元融合

竞技武术赛制的发展面临着多元文化融合的全新整合。事实上,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形态的身体运动的发展与变化,都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实践行为,都离不开文化发展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向,并受多元融合的影响和制约。就竞技武术的赛制而言,从难度动作的出现到难度动作分值比重的增加,不难看出其赛制中引入了西方竞技身体观念中高、难、美的价值取向。竞技武术的赛制从专一的中国式审美,转变为多元的中西结合的赛制评判和审美意向。其结果是,竞技武术的赛制从文化层面上,超越了自身文化的限制,呼唤并建立了一种多元化的竞赛体制。它把各种西方的身体观念、审美取向等与自身文化整合,使之成为一种凝聚着多元文化价值理想的评判标准。实际上,竞技武术赛制的此种转变“是可被世界各民族接受的价值体系,它致力于在尊重各种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想资源”[10],从而使之能够被更多的文化所接纳。

具体来说,竞技武术不断从内容、形式、评判规则等方面的转变,围绕着多元融合的技术革新风潮,对动作编排、动作连接以及音乐辅助等进行文化再造。这一过程,使得竞技武术赛场有了多元发展的可能,以致其赛场更具新颖性。

4小结

竞技武术依靠着文化空间的支撑而得以生存和发展,且发挥着文化控制的作用,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共同对其进行补充。在科层化的管理体制上,体现出直线性的组织形式,它驱使着竞技武术的管理组织以高度集中的形式出现。在群众化的普及上,呈现了离散的状态,这是竞技武术群众普及度不高的具象体现。从微观层面来看,竞技武术的技术和赛制多处于多元维度的转变时期,两者在扩展自身文化空间的过程中,融合了西方竞技观念、机制取向和审美情趣的文化元素进入竞技武术的文化空间之中。实际上,竞技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积极以群众的普及度来衡量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在与文化交流的同时,既不固步自封,又能够树立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其更具有文化自信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

[2]苗偉.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 文化环境的本体论维度[J].思想战线,2010,36(1):104.

[3]桑金喜.文化流动规律视域中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6-69.

[4]吉灿忠,纪铭霞,邱丕相.竞技性武术“文化空间”的冷落与复兴[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3.

[5]赵岷,李金龙.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再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95.

[6]王晓晨.后奥运竞技武术文化必然的背景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69.

[7]曾德贤,何伟军.文化软实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J].前沿,2012,(13):95.

[8]李龙海.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17.

[9]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71.

[10]蔡利民.从全球文化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J].求是学刊,2009,36(3):15.

[11]花蕊.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2011,33(2):24-27.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场所营造规划策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文化空间视角下全国武运会发展审思
独立书店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出路
论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及其保护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
蒙古草原的傩文化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