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的地域特征
2014-10-21郝娃
郝娃
【摘要】文章根据内蒙古草原风格二胡乐曲的艺术特点分析,来阐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欢乐、愉快的心情,热情歌颂了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草原畜牧生活培养的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并形成了蒙古民间音乐热烈的风格特点,并通过《赛马》《草原新牧民》《奔驰在千里草原》《战马奔腾》四首较为成熟的乐曲说明。
【关键词】二胡音乐;草原风格;地域特征
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虽问世与形成不是最古老的,但却是最有群众性和表现力的乐器。从一千年前的“马尾胡琴”这种形态定型以来,一千年的足迹也没产生过什么重大的变化,直到刘天华、阿炳以来,由于作曲技法和演奏技法的突破,这件“古老”的乐器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此它以一种全新的品格展现它特殊而多彩多姿的风貌与舞台。其中有些以地域风情、民俗风貌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素材又大多借鉴融合了当地原始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戏曲音乐、民歌等,使这些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气息。
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旋律总采用各自独特的素材创作而成,很多民歌风的旋律就能清晰地表现出某民族或某地域的风格。北方草原风格主要体现在内蒙古的音调上,自由、悠扬、活泼、爽朗,蒙古族的音乐中常伴随着四胡、马头琴等蒙古族乐器在乐坛上独树一帜。
一、北方草原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辽阔的草原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草原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人们的心胸开阔、乐观向上。蒙古民间音乐热烈的风格就像它的人民一样。这里的民间音乐同样包含着歌唱、说唱、器乐等各种形式,其中以民歌体裁“长调”“短调”最为典型。长调音乐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一种牧歌式体裁。从韵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特色。其中大幅度的颤音,更能展示其抒情的意境。草原音乐大多是以五声羽调式为主。草原风味的调性色彩在这主音、宫音、角音三个骨干音的烘托下生动地呈现出来了。长调音乐节奏比较自由,旋律起伏大,使音乐线条感强,流畅而悠扬。短调节奏较比长调短小活泼,音乐也更具有动感和力量,音乐形象比较生动直观。
二、北方草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蒙古族风格的二胡曲有描写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场上的激动人心场面的《赛马》、描写草原风景、抒发气息的《草原新牧民》、奔放豪迈的《奔驰在千里草原》和激动人心的《战马奔腾》等。
在二胡作品中很多描写蒙古族的作品都与“马”有关,是因为对马的描写既能活灵活现的展示蒙古族聚会时热烈的场面,还能够真切的运用演奏手法和技巧对骑马的场景进行描绘,在《草原新牧民》和《战马奔腾》中的仿马蹄声的“大击弓”演奏技法,使听众仿佛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中,有如亲临其境的感觉。
乐曲中模仿马头琴等乐器的独特旋律和音色,充分展现草原音乐的风格,最常见的是三度颤指的运用,与欢快热烈的奔马节奏完美结合塑造出草原的景象。二胡在演奏时,也会借鉴马头琴的许多演奏手法来表现音乐,如利用抛弓、三度颤音、三度倚音、滑音等技巧就是常用的一种手法,使乐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战马奔腾》独创的演奏技巧,如“大击弓”、“双弦快速抖弓”、快速的连顿弓,把听众带入战马嘶鸣、冲锋陷阵的激烈情景之中。运用大段的半音阶音型模進来表现战马的桀骜不驯、狂野飞奔的形象,如谱例2:
《赛马》二胡曲《赛马》是黄海怀先生根据一首内蒙民歌《红旗歌》为原型所创作的。全曲欢快、热情、奔放,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在赛马比赛时的激烈场面。附点节奏表示万马奔腾的壮阔,快速的是十六分音符节奏表现赛马的矫健、急驰的马蹄声,中间带倚音的八分音符节奏则喻示比赛紧张的气氛。并运用抛弓、跳弓、拨弦等技法把赛马场面刻画得入木三分,听众能从音乐的松紧对比中感受到骏马纵横驰骋的潇洒形象,中间段落的旋律比较悠扬,描绘了场外的观众尽情欢快的场景。
蒙古族乐曲定弦多用F调,这样羽调式的运用使音乐更具有柔和、舒展,更加适合表现草原田园的风光。
三、北方草原风格二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传承
1.颤音的演奏
在这些描写草原风光的乐曲中,为了模拟草原的歌唱风格与马头琴的演奏特点,常常将颤音奏成大小三度甚至四度的效果。如6/2应该演奏成24242424或者25252525,因为以往演奏其他乐曲时颤音多用二度演奏,手指排序使用,而这里手指的颤音是隔指使用的,从演奏规律上讲稍微有些不同,就使得演奏人指尖独立性高、触弦短促而有弹性,音色清亮。很多时候这样的颤音还可以使用滑指颤音和由慢渐快的演奏来表现自由的驰骋。
2.顿弓的运用
音乐中运用顿弓的演奏手法,增添了跳跃性,如《赛马》中就运用XXX的节奏型,以连顿弓的奏法,更加生动地展示了热烈、欢快、奔放的音乐情绪。谱例3:
二胡的演奏技法多种多样,展现地方音乐风格就要先掌握各种表现力丰富的地方风格演奏技巧,多学习和了解本地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