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音乐歌曲教学中“自由节奏"的处理与运用

2014-10-21罗士芬

北方音乐 2014年7期
关键词:运用能力

罗士芬

【摘要】音乐中的节奏是一种自然而灵活的律动。歌曲教学中,恰当运用“自由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的内容情感,表现歌曲内在的韵律。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提升自身演唱示范能力,进而提高运用自由节奏的能力。

【关键词】音乐歌曲教学;自由节奏;处理能力;运用能力

节奏,广义上的概念就是运动的节律,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它不但包含声音的轻重缓急、或松散或紧凑的变化,还包括了速度、力度等的变化这些运动形式。节拍指的是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

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可见,节奏在音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来的应该是自然而灵活的律动,而不是一味准确固定而刻板的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美妙动人、风格各异的歌曲,不是所有的都是严格按照规整的节奏来演唱的。在某些特定的歌曲、乐段的演唱中,如果把某些音符时值缩短或延长,能更好地表达作品所需要的感情,让我们的演唱更加舒展灵活生动,体验更加深入。这种处理,就是对节奏节拍的二度创作,即“自由节奏”的处理与运用。

一.歌曲节奏的二度创作处理与运用

(一)恰当运用“自由节奏”,深入体验内容情感

在节奏的发展中,它的自由性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无论历史如何进步,时代怎样发展,“自由节奏”已经作为音乐表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融入其中,不可替代。“自由节奏”作为一种有着极强生命力的表现要素,它是有着世界性的广泛运用基础的。

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声乐演唱者们便经常在歌曲演唱中运用速度的自由变化。而在巴赫、莫扎特的文字著作中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特定的场合下出于音乐表现的目的,表演者可以将一些音调唱得快或者慢一些,而快慢的程度取决于歌唱者的素质。在实际的演唱中,即便乐谱中没有明确标明自由节奏的任何记号,一位优秀的歌唱演员也一定会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自由的节奏处理。我们音乐教师也要像优秀的声乐表演者那样,对歌曲的主要内容、性质风格、情感意境和语气语调等细细琢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对歌曲节奏进行一些细致适度的改变,以便带领学生更投入、更深入地感受与体验歌曲。

案例一:

优质课比赛现场,在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一曲的欣赏教学中,A教师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12/8拍和6/8的混合复拍子,然后引导学生每小节划4个三角形或2个三角形来视唱曲谱,学生由于较少接触这种拍子,反应并不灵敏,只是机械地用手划着三角形节拍,嘴里跟着老师断断续续地轻哼着,很多学生的旋律视唱与手中划的节拍并不对应。

在这样的两遍视唱后,该教师带领学生边继续划拍边唱歌词,学生既要顾着手中划的三角形节拍数,又要看着歌词演唱,有点手忙脚乱,注意力都在协调这些动作、节拍数与歌词演唱上,歌唱显得机械、平淡、无味。

案例二:

同是这首歌曲的欣赏教学,B教师并没有特别强调歌曲的节拍节奏,而是在聆听歌曲过后,提问:从演唱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复杂的心情。从歌曲情绪情感人手,引导是哪些音乐要素的使用带来这种感受。再用手势的律动带领学生哼唱旋律,体会是同音重复的多次运用,造成音乐的自由展缓。接着在手势律动的带领下,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这段集古典与通俗风格为一体的旋律并不难唱,在该教师的引导之下,师生的二度创作演唱既有规整或基本规整的节拍,同时由于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有一些节奏拉伸或紧缩的较自由的处理。学生在演唱中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深情地用歌声表达着自己的伤感、诉求与渴望。

这是一部著名音乐剧中的经典主题歌。音乐剧中的作品,往往是一个故事情节的表述,演唱者是作为这个故事的一个角色而身在其中。在演唱时,自由节奏的恰当运用让演唱者的咬字行腔以及人物情感有了更强的表现力。迄今为止,全球已有200多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这首歌曲,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贝里、马尼洛和多明戈等,细听每位艺术家的演唱风格都有所差异,对节奏节拍的处理把握也不尽相同。就算是《回忆》一曲的原唱——被誉为“音乐剧女神”的伊莲·佩姬在几次不同的演出现场也有略微不同的自由的节奏处理。可见对于乐音的长短、快慢大多是依靠每个人不同的艺术修养和对作品的理解來进行处理的,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以上案例中的B教师正是悉心研究了作品,并广泛聆听了世界多位歌星的演唱,包括“音乐剧女神”伊莲·佩姬、著名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和莎拉布莱曼等的不同演唱版本,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二度创作出来的。现场效果证明,这样依据内容情感的表达而适度改变节奏节拍的做法是有效的。

节奏作为音乐的生命脉搏,应该是灵活的,不应该是一味追求数字上的精确而呈现出的呆板的拍节。没有人愿意用节拍器来听音乐,当我们听一位歌唱家表演的时候,如果跟着他的歌声打拍子,会发现,他们的歌声和严谨的拍子是合不到一起的。自由节奏作为音乐的一种二度创作手段赋予了我们歌唱的抑扬顿挫,让我们的演唱得到了更生动的表现。

(二)适当改变节拍重音。寻找歌曲的内在韵律

重音中的弹性变化也是自由节奏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节拍重音上的力度总是突出一些。但在实际演唱和教学中却要根据歌曲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和选择,更好地捕捉在节奏中的自由灵动空间。为了强调某些音符,也可以把它们突出一点,适当来一点小小的变化——拉宽或紧缩等。

如: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3/4拍,虽是三拍子,却不是圆舞曲的感觉。作曲家巧妙地把每一乐句都从第三拍弱拍起音,对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节奏律动呈“逆分型”发展,即每一乐句都是前面的音符时值比后面的短,从而强调了音乐的语言性特征,形成弱强弱弱的乐句风格,把舞曲性格的节拍化为一种内在的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母爱。

因此,在教唱这首歌曲时,为了避免把它唱成圓舞曲的状态,要适当淡化节拍重音,教师在伴奏上也要避免圆舞曲式的伴奏音型。引导学生随着“逆分型”节奏的起伏感来跟随音乐轻轻摇晃、演唱,进而体会每一句弱起拍上的推动感。为了进一步深入体验摇篮曲摇曳的节奏感,可以在带领学生在轻摇的律动中对节奏进行稍稍夸张的处理,即在每一乐句或小节时值较长的那两个音上摇晃停留的时间稍长一些。

而另一首王立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虽然主体部分也是3/4拍,但它却不拘泥于三拍子常用的“强弱弱”的规律,因为音乐在使用切分和附点节奏中使节拍的强弱得以变化和发展,三拍子变成了“强强弱”的感觉,这种起伏感塑造了犹如大海波涛起伏荡漾的音乐形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曲中的主导性节奏。

通过拍打节奏,直观感受到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拉长形成的非常规的重音,再引导学生把这种节拍的变化、旋律的起伏与翻滚的海浪、游子起伏的心潮联系起来,内化为一种歌曲内在的韵律来演唱。

每部音乐作品都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年龄性格以及风格等元素。当谱面上的规则节奏已不足以表现音乐的以上特征时,自由节奏以其独特的节奏形式,使歌曲的布局有了疏密和松紧的差异,更好地表达了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风格,给人带来更多的美感。这是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是对作品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表现。

在西方也有个单词叫Rubato,有人把它翻译成“弹性节奏”或“自由节奏”。它是由肖邦提出的,定义为一种随和而断续的速度、匀整而不稳定的节奏。它指在音乐表演中,要灵活地控制速度,有些音符的长度因速度略为减慢或者略为加快而有所增减。这种特殊的节奏处理,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对歌曲节奏节拍的二度创作处理,这种处理带给了人们在音乐中“前所未有”的色彩。

二.怎样培养自己运用自由节奏的能力

(一)广泛涉猎各种作品。提高自身修养

在面对一个作品时,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内涵,才能够对它产生的背景、含义、风格等有较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平时广泛涉猎各类书籍,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其次,广泛涉猎各类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尽可能多地聆听各种不同的版本,通过聆听歌唱家们的个人专辑或是现场音乐会,我们可以学到他们对于歌曲有个性的和风格的处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的耳朵可以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内涵和音乐审美的趣味。

(二)培养自身良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一个能处理好自由节奏的老师必须具备很好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所谓的节奏感,其实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律动感。节奏感是音乐老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指能根据节拍速度的要求表现节奏等速的稳定感以及随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敏感和适应性,并能够自由地表现节拍重音与非重音的强弱感。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通过视唱练耳的练习和对音乐的欣赏可以提高我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有了良好的律动感,才能准确把握住各种拍子所表达的特征,才能在不同的歌曲中,根据它的情绪和意境来选择适合的节奏。

(三)提高自身演唱示范能力

扎实的演唱功底对自由节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我们在一部作品的某个片段或某首曲子中想运用自由节奏时,如果没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试想,在一段较自由的拖腔里,如果没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又怎么能驾驭得了呢?所以,我们音乐教师平时不能松懈对自己歌唱基本功的练习,如歌唱中气息的支持与控制、共鸣的运用等。磨刀不误砍柴工,打铁还需自身硬,课堂中教师适时准确生动的演唱能带给学生最好的示范与引导。

三.自由节奏运用和处理中的注意点

(一)熟悉作品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歌曲,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作为音乐老师,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明确歌曲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布局和曲式结构,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情绪的起伏等。只有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产生独到合理的分析处理。

(二)掌握好分寸感和适度感

自由节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音乐处理手段,它无法像音高那样准确地标记在谱子上,在对它的使用中,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法则,一切都要根据作品和演唱者的实际情况而定。节奏的长度定量与限设应随演唱者的感受和理解来做决定。演唱者可以随着音乐情感的发展脉络,根据旋律的内在律动感恰当处理好节奏的自由伸缩,把握作品的张弛。但自由节奏中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肆无忌惮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它在使用过程中,要受到一些“不自由”的章法的约束。如自由节奏的使用要受到歌曲基本速度、乐曲性质、表情情绪的制约,自由节奏的风格要符合歌曲本身所要表现的风格等。我们唯有在演唱的过程中,多学习、多听、多思考、多观察,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它的分寸和度。

自由节奏以它独有的表现方式,能更深、更充分地表达m歌曲和演唱者的情感,描绘出不同的景物画面,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好的设计运用,能使音乐形成疏密有致的自由空间,使得歌声自然而不造作,给人美的享受。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会起到面蛇添足、适得其反的后果。虽然目前教育界对于这个表现手段还具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实践,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有更高更远的创造和发展。

猜你喜欢

运用能力
导学案在英语课堂的运用探究
方言在幼儿民间游戏中的运用研究
利息理论课程的教学探讨
浅析大学日语会话课教学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探析
“智”造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