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课堂提问方式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014-10-21黄王斌
黄王斌
由于受以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单纯地接受知识,不善于积极提问发言,有时即使有疑问,也不愿在课堂上提出,致使课堂氛围沉闷,以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下降,为以后的教学增加了一些难度。因此转变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多提问题,多分析问题。在我所教的班级实施以来,多数学生一改以往闷声不响的状态,积极发言,班级的课堂氛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升学成绩。
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得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把知識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手段,也是“沟通”“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途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提问技能很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和研究。
一、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自然和实验室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源泉。但是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作为教学者应灵活处理问题,把问题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便于学生回答。
1.由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还是有的,只需要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把便于观察或回忆的所见所闻提出物理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转变为研究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这样就使单调的物理知识变得有趣。
2.由自然现象提出问题
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仔细比较才能发现各种现象间存在的不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你从图片中或生活中看到了什么?从而提出问题,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为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例:在“物态变化”这一章节中,从生活中雨水下落地面之后慢慢又消失了,消失的同时与天气的情况是否有关?为汽化的教学做好铺垫;生活中雾的出现、露水的出现、霜的出现、雾凇的出现等等,这些不同的景象会与什么有关呢?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回忆去发现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3.由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例:在“比热容”一课,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中,取相同质量的食用油和水,用相同的加热方式来加热相同的时间,提出问题:哪个的温度变化快?这说明了什么?如果说使水和食用油加热到相同温度,哪个需要时间长?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提问就把比热容的概念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为后面的教学也做好了准备。
二、根据具体的知识提出问题
1.对物理现象进行提问
对有的物理现象可以直接提问,这样使学生能直接认识其中的物理知识,便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
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这个现象中有什么规律?
这种现象分为几种情况?
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例:在观察“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时,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在实验时能细心观察。
2.从物理概念中提问
联系已学的物理知识或熟悉的事物,从物理概念入手,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在探究时可以参照以下的步骤提出问题:设置物理概念的问题—分析归纳—引导提问。
例:在“变阻器”一课,就其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
电阻大小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
要想调节台灯的亮度(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你会改变影响电阻大小的哪个因素?
从复习电阻影响因素入手,层层引发,自然地导入探究的课题。这样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容易引发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物理规律中提问
一般先设置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例: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用纸杯自然叠放在一起,提出问题: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使上边的纸杯自动跳出来?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不断尝试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适当的时机,教师可以从杯子口部轻轻地吹气,纸杯跳起。同时学生被这有趣的实验所吸引,兴趣盎然,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吹气就可以使杯子跳起来?
以实验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为主要方式,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培养的主要依托点,实验探究主要经历以下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评估和交流,不同阶段培养不同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基础能力,才能有创新的源泉。
上面仅是我个人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提问的体会,这些方法也不断在我的教学中被实践,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学生切实体会到物理现象的趣味性和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负担比以前大量减少,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当然新课程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物理探究式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课时和实验器材得到必要的满足,将更有助于物理探究的展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廖伯琴.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