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模式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014-10-21甘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甘玲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启动至今已有四年时间,目前各高校都已陆续开展,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较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需总结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执行方案才能更加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希望为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侧重点和前进方向打好奠基。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高校工程教育;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核心问题是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工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目前高校工程教育的办学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较差,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没有很好地贯彻课程目标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学校对高等工程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少等问题。

2.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缺乏认知。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被动和排斥,对本专业了解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基础不扎实,眼高手低,自主实践意识低,不重视实践环节,导致自身工程能力较弱。

3.高校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学科型的教师队伍缺乏对工程教育的了解,加之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参与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少,导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师教学上仍沿用原有的教学体系,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技能,忽视了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4.学校教学资源不足。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训练机会较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且实习单位过于分散。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影响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卓越计划”的特征分析

1.标准引导。人才培养标准既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体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目标、特点和优势等,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标准。

2.联合培养。“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就是要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要有不少于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设计和工程开发。

3.突出特色。“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大力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分段联动培养模式。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本校实际和优势,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4.接轨国际。一是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二是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養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招收更多留学生来我国接受工程教育;四是积极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等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体系、评估标准、工程师认证体系的对接。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达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有35%的工科大学生,我国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我国目前已经是工程人才培养大国,但却不是强国,培养的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专门制定了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新具体评估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的背景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我国的卓越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我国目前的工程教育质量存在矛盾,突出反映在后备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上。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不仅要制订新的学科计划和专业计划,更应该重视育人理念的更新和环境的改善,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45.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

[3]陈静,陈修阳.加强卓越工程师职业理想教育的价值和实现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3(7):234-235.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