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步》看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
2014-10-21李先慧
李先慧
摘 要:《十三步》是莫言具有创新性的叙事实验文本,有关它的评论很少,大都是从叙事角度来阐述。本文试从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这个内容层面的角度来阐述。
关键词: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内容
引言:初读《十三步》,确实被震撼到了。陌生的叙述方式、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胆的用词,没有想不到的,也没有不敢写的。读完之后,回味,觉得其实很有深意。从《十三步》荒诞而又真实的描写中,我看到了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
本文从高考、生存和情感三个角度来看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及其他们的可怜处境。
一、高考
从《十三步》第八中学可以看出高考制度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造成的压力。
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累得要跳河”,“第七中学高三班四个学生集体跳河,有两个淹死了,两个自己游上了岸”,“高中一年级就分科,学文科的根本不学理、化;学理科的不学史、地,高中毕业是初中的水平”,“不学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学习本来是轻松快乐的,但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学习任务多、心理压力大,以至于“累得要跳河”。本来是处于生机勃勃、满有激情的青春年华,却被高考给压得失去了生活的兴趣。这是人正常的成长中的一个异化。此外,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分家,学文科的专学文科,学理科的专学理科,不学其他,这样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甚至在一些常识方面都很缺乏,在某些方面可能会造成缺陷。从长远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会造成一个人的“异化”。而且,学生不被学校开除,是因为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人格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被升学率给“异化”了。
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累得要上吊”,“这几年他一直送毕业班,而毕业班每月只有一个星期天,号称‘大休,校领导强令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去学校坐班,连国家规定的寒暑假也被剥夺得几乎干干净净”。可以看得出,为了追求升学率,老师的工作量加大了很多,负担也重了很多。第八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就是累死在讲台上。并且学校借他的死来推动升学率。正如张赤球对活过来的方富贵说,“学校正在要同学们化悲痛为力量,以高分数安慰你的亡灵。校长说同学们,多考上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多为方老师献了一个花圈,一个最美丽的花圈”。为了提高升学率,方富贵累死在讲台上,死了之后,还被校长借来推动升学率。教师的工作和奉献被急功近利化了,他们的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看待和肯定。教师本身的意义已经被“异化”了。
在高考制度面前,学校也是“受害者”之一。第八中学的校长说出了学校的心声,“难道我们愿意追求升学率吗?大家都追求我们不追求就说明我们教学质量差,就说明我们工作不好,教师晋级就少分名额。国家教委的文件连一张废纸都不如,为什么不制定教育法呢?谁搞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依法论处”;校领导也为难地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我们并不是不知道,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市里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习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也想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可是不敢……”。由此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压力下,学校正常的功能也被异化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
政府制定的高考制度,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教师和学校都脱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异化了。
二、生存
《十三步》中的生存意识也很强烈。从张赤球、方富贵、屠小英和李玉婵身上能够看到生存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异化。
第八中学教师们的生存状况确实不好。年轻教师小郭的话道出了教师们的真实处境,“我没有资格找老婆,这几个工资刚够我自己开销。涨价,同志们,涨价,同志们,涨价,同志们,价格如同一匹发了疯的野马,或者,如一支插进沸水里的温度计!明天我准备辞职贩虾酱去”。教师们的工资只能供自己开销,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张赤球的家“这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只住着一间半房,老人住着厨房的一半,两个儿子则睡在墙洞里……”,可以看出教师们居住条件很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迫切地需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以至于他们不愿意方富贵复活。因为“方富贵以他辉煌的死——累死在讲台上——为第八中学、也为全市的人民教师,争得了同情和光荣”,“广大的呼声从千家万户发出,汇成一个运动。呼声:关心教师生活,提高中年教师的工资运动!向赚钱的企业和富裕的个人募捐,建立‘中年教师保健基金”,“方富贵的死比方富贵的活更有价值”,“为了改善全市教师的生活条件,延缓他们的生命,方富贵如果复活是反动,方富贵活着进殡仪馆是大人道”,“鲜花和荣誉像雨点般打在你的身上,像破砖烂瓦、像泥土沙石,镇压着你的胸膛。死去的不许复活。这是铁的定理”,“学校里正在利用您的死做文章:借您的死向社会呼吁,借此改善活教师的生活……”,“你要是不死又活了,不知要有多少人受苦受难……”,“你要是又活了不死,教师们的房子又要成为泡影”。
上述说出了教师及其家属们的心声。教师活着,工资不能提高,房子﹑生活不能改善;教师死了,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来改善他们的待遇。教师以他们的死才能引起社会对他们应有的一些关注。这真的是人生的悲哀和荒诞。因此,大家不愿意方富贵活着,大家愿意方富贵死了,死了的方富贵比活着的方富贵价值更大。教师们因为生存的压力置别人的生命于不顾,变得自私自利,不让方富贵享受活着的权利,他们的人性已发生了“异化”。
而方富贵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要死去,但舍不得妻子儿女,忘不了美酒佳肴”,“要活着,就要伤害校长,伤害同行。死不了,活不成”。张赤球提供了一个万全之策:换容术。整容师李玉婵说明了其中的原委,“现在大家都想方设法搞‘自救运动,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每个人都要想办法从自己的职业上捞油水,你们教师没油水,只能搞这种换容术,你去上班,让红球去做买卖赚钱”。“方富贵顶替张赤球挣来的工资和张赤球经商赚到的钱要合在一起,然后再一分为二,用来供给两家的生活”。为了妻子儿女,为了生存,方富贵同意换容成张赤球代替他去上课,张赤球也愿意到外边去做买卖赚钱。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方富贵本以为换容之后,可以与妻子儿女相认团圆。可是屠小英看到的是张赤球的容貌,不认他,把他当成鬼。方富贵虽然身在李玉婵这边,心却在妻子屠小英那边。可是屠小英却一直把他当作张赤球不接受他。方富贵的内心是痛苦而无奈的。当他听到屠小英说他们的女儿被张赤球的两个儿子给领跑了,他已经不想活了,特别是他找到了方虎和大球而劝告无效时,方富贵彻底绝望了,“他摸到了一个绿色的粉笔头,便急忙塞到嘴里去。嚼着它,他眼里流出了苦辣的黄水。他想起了自己早已是死人。死人应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不要给活人添乱”。之后,屠小英自杀了。方富贵更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他本来是想活着跟妻子儿女团聚,让她们吃好的,住好的,可是他顶着张赤球的容貌,顶着张赤球的身份生活。屠小英不认他,儿女也不认他。他在李玉婵这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顶着别人的身份生活,自己想念的妻子儿女明明就在隔壁却无法相认。他天天忍受着这种痛苦的煎熬。直至最后,屠小英自杀了。他也最终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欲望,也自杀了。endprint
张赤球也没有做成买卖,也没有赚大钱。张赤球拿着小卖部女老板给的四条烟去卖烟。一路上,张赤球开始是在思想上与顶着自己容貌的方富贵作斗争,接着被警察抓进监狱,忍受着饥饿的痛苦,被警察罚了仅有的一百元钱,张赤球决定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张赤球被人看不起过,饿得“腿痛脚软”,还得经受着大雨的冲刷。当张赤球“穿着那身油渍麻花的屠户服”回到学校时,学校正在开“都以为是张赤球其实是方富贵的追悼会”。校长在表扬过张赤球的敬业精神后,又像从前那样借他的死来推动升学率。张赤球本想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现实粉碎了他的愿望,顶着他的身份上课的方富贵老师自杀了。
不管是方富贵还是张赤球,他们的结局都是一个悲剧。生存的压力使他们发生了“异化”,愿意换容顶替,方富贵愿意失去自己的身份顶着别人的身份,张赤球愿意别人与自己共享一个身份,这会导致精神的分裂和痛苦。方富贵的自杀和张赤球最终选择弃商从教说明了这一点。
三.情感
从整容师李玉婵的身上可以看出其情感的异化。
在少女李玉婵的家庭里,“性是不神秘的,性爱表现出美好的容貌,坦荡而真诚。蜡美人建议十五岁的李玉婵脱光衣服与她一起在院子里行走,进行有利健康的日光浴,母女俩一丝不挂,昂首阔步,可谓志同道合”。父爱和丈夫的缺失使李玉婵和她的母亲彼此欣赏自己的裸体,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对方的关注。
父爱的缺失和母亲不正常的教育,使得李玉婵放纵自己的欲望,与她母亲的情人、比她自己大很多的王副局长发生了关系。父爱的缺失使得李玉婵对爱的理解发生了异化,她放纵自己的欲望。
长大后的李玉婵嫁给了她起初并不爱的张赤球,因为她怀了孕才嫁给他,“那时,去医院流产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要出示结婚证明,要出示单位证明,要有丈夫签字”。结了婚之后,张赤球多次批评李玉婵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气味,连她的牙缝里都渗出死尸的气味。“他知道自己神经过敏,整容师曾当着他的面用上等的香皂洗身体上下所有的地方,连一根毛也不放过,但他还是闻到那股浓烈的﹑难以用文字表述的气味。而每当此刻,他就变成了废人”。张赤球没有从心里面真正接纳李玉婵的工作,没有真正地理解李玉婵的工作,因此他觉得李玉婵身上有一股死尸的气味,不能接纳李玉婵。李玉婵从她的丈夫这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爱,于是放纵自己的欲望,与“美丽世界”的馆长、猛兽管理员和方富贵胡搞在一起,而不觉得有什么愧疚。
少女时的李玉婵和结婚后的李玉婵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丈夫的爱,而在情感上发生异化,放纵自己的欲望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李玉婵是一个可怜的人。
《十三步》是一部意蕴深厚的作品,以上只是从现代中国被异化的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的。
参考文献:
[1]莫言.十三步[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261.
[2]朱玳青.莫言创作新趋向探源--兼评长篇小说《十三步》[J].小说评论,1989,(5):40-42.
[3]汪毓楠.人类叙事中的人称问题--以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三步》为例[J].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82-83.
[4]王西强.极致化的人称视角转换构建的叙事迷宫--论莫言小说《十三步》的叙事视角试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83-84.
[5]张灵.莫言小说中的现代寓言营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32-37.
[6]温如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论丛,2012,33(12):6-9.
[7]张艳梅.历史文化视野中的莫言[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71--77.
[8]朱云.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特质[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39-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