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挣扎的小学体育
2014-10-21温惠君邓佳佳
温惠君++邓佳佳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导致小学体育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有:不断变革的新课程要求,模糊了小学体育的实施路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使小学体育与中学体育脱节;不良的教育观念,导致小学体育不被重视。并探讨了相应对策: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实施路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实现中小学体育的接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小学体育的教育地位。
[关键词]小学;体育;困境
一、前言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近几十年来不断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下降被认为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密切,于是专家、学者围绕“素质教育”、“体质健康”、“终身体育观” 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并掀起了一阵阵的改革浪潮。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加试制度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们却发现,小学体育教学反而越发艰难了:一方面,为了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小学体育被要求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另一方面,“淡化小学运动技术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得小学体育教师很难把握有关运动技能的教学。
二、小学体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不断变革的新课程要求,模糊了小学体育的实施路径
体育新课程改革无疑是为了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问题, 因此应该有明确的课程改革观念, 并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制定具体清晰的实施路径, 才能实现改革目标, 但多年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观念却呈钟摆态势。[1]曾先后出现过技术教学观念、 竞技运动教学观念、 增强体质教学观念、 快乐体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教学观念、 终生体育教学观念、 能力教学观念等。[2]并且在不同的教学观念下,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这些不断变革的体育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模糊了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的路径,只能使小学体育由“放羊式”教育变为了“放鹰式”教育,依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标。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使小学体育与中学体育脱节
体育加试制度的实施虽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提升体育课程的地位,但其实还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制度的屈从行为。为了学生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成绩,为了家长的希望,中学体育的教学工作完全是围绕着体育加试而开展,以强化学生运动技能为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的体育教师特别希望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加强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育,为学生良好的运动成绩打下基础。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体育更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石。它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是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因此,运动技能的教学不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较大比例。
正是这种矛盾,使小学体育与中学体育脱节,小学体育教师很难把握有关运动技能的教学。
3.不良的教育观念,导致小学体育不被重视
从目前的形势看,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毕竟升学拥有重要的地位。学校要有良好的生源,要有高于其他学校的教学质量,还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于是,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便被提上了日程,但是这些学校教学中并不包括体育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因为,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体育课只是“副科”,没有被纳入考试,相反,体育教学被当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被为数不少的领导当作是教育部门强压下来的任务在实施。但即使有这些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有些学校还是将学校的大型集会或者活动的时间放在大家认为很不重要的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时间,因为这些时间往往是体音美、劳动、实践和科学课的时间。由于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 学校许多体育项目都没法正常开展,保证“不要出事”、“保证家长满意”几乎成为体育课程的第一要务。[3]小学的体育教学就这样在学校里不被重视,被挤压,被淡化……
三、改善小学体育的探讨
综合上述的情况,小学体育在这样的困境中艰难地行走着,很难说有什么可观的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依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善小学教育进行探讨。
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理念与指导思想的集中反映。只有确定了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小学体育教师明确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才能让他们知道教什么,才能让他们去研究怎么教。因此,体育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突出教材主线,明确地划分阶段重点培养目标,如在某阶段应该发展哪项素质, 培养哪方面的卫生知识能力等[4]。根据教学目标,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去构建顺应童心, 并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及地方特色的小学课程内容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小学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2.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实现中小学体育的接轨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想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离不开基础的教学,离不开体育课堂。体育课堂的基础性是指基本的、传统认识上各动作结构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5]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律,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身体的发展及兴趣的培养。无论是小学体育还是中学体育都不能脱离基础教育,因为其主要功能是奠定学生“一般发展”的基础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这种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效果并不是即时或短时期的,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锻炼之中。根据“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竞技体育内容教材化为主要媒介和载体,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既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也可以化解中学体育与小学体育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中小学体育的有序发展。
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小学体育的地位
小学阶段是生理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学校体育正是为良好身体打基础的阶段。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加深对小学体育认识的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与小学体育能否落到实处有着重大的关系。从一个学校体育的好坏能看出该校学生的学习生机和活力以及发展潜力,因此,各小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体育在学校各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加大对体育器材、场地的投入。
在日常的家校活动中,加强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灌输,让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并且鼓励小学生跟着家长一起锻炼。
只有行政部门、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督促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晓健.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6):84-85.
[2]中国青年报,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N].2010-03-30.
[3]李莎,陈永红.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12):87-89.
[4]谭步军,官卫英.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及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8):115-118.
[5]李霞.特区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2007(10):16-17.
(责任编辑 甘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