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递进式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2014-10-21石少婷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5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动作音乐

石少婷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需要教师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细心的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开出艺术之花、生命之花。这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我的教育启示,它让我明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是提供种子需要的肥沃土壤,而帮助幼儿用他独特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则是种子需要的细心灌溉。

《指南》中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大方面强调艺术教育的目标追求。四个目标中有三个用了“喜欢”的字眼,由此可见,兴趣、感受与表现是《指南》所倡导的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那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什么样的指导策略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呢?活动该如何推进才能使幼儿不仅喜欢音乐,而且懂得音乐,从而逐步提升音乐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让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呢? 下面将结合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水族馆》来具体谈一谈。

一、用心倾听,自由表达音乐形象,

获得音乐感性经验

《指南》指出 ,“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想象的驰骋空间。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用自已的心智去聆听音乐,投入音乐的情感之中进行自由想象,让幼儿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水族馆》活动开始,教师没有介绍欣赏乐曲的主题和名称,也不作任何语言暗示,而是先让幼儿带着简单问题安静地听赏音乐:“你感觉怎么样?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没有任何预设答案暗示的情况下,幼儿的想象和表达令人感动:“我看见爸爸带着我,在草原上骑着马跑啊跑。”“我做了个美妙的梦,在美丽的沙滩上,海浪来亲吻我的脚趾头。”“我好像看到一股浓烟中,出现了一个魔鬼……”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觉得是“骑着马跑”、“美妙的梦”和“ 魔鬼出现”。事实证明,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的音乐要素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出一辙。孩子们回答说,那快快的音乐像马儿在跑;轻快、灵巧的音乐像海面的波光被风吹得闪闪发光;音乐有种幽幽的感觉,有时小声些,有时大声些。其实,到底是“马儿”还是“魔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幼儿用心倾听,允许幼儿自由地想象和表达,同时帮助幼儿在音乐的表现要素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获得一个初步、完整的音乐形象,由此引发幼儿产生再次参与聆听的兴趣和期待。

二、音画结合,帮助理解音乐结构,

激发音乐审美情感

在幼儿对音乐已有初步感受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结构对于激发审美情感,获得完美的音乐体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把音乐要素比喻为钢材、砖瓦等建筑材料,那么各种音乐要素组织起来的“框架”就是音乐结构。如果只会识别“建材”,而不知道它是如何“架构”的,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能感受和体会完整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懂得音乐的语言又怎么能够获得艺术的审美体验呢?当然,我们不能生硬地传授音乐结构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让幼儿体验的方法使其获得对音乐结构的感知。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而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符号等,却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反复复地加以欣赏、观察。由此可见,适当地引入绘画、图谱等视觉参与,实现音画沟通,会使音乐变得具体可视,简单易懂,对帮助幼儿真正理解音乐是大有裨益的。课前教师需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准确分析乐曲的结构,有意识地设计图谱。在活动中,幼儿边听音乐边看教师对应乐句画旋律图谱,A段音乐用连绵的波浪线来表示“优美流畅”的音乐情绪,B段音乐用短促密集的短竖线来表示“纤巧轻快”的音乐情绪。随着音乐的结束,呈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波浪线与短竖线交替出现的六段式ABABA′B′图谱。大班幼儿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他们不仅能感知音乐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推理。图谱的呈现,让孩子们很快发现音乐是由两种不同情绪的乐段交替出现而组成的,知道了音乐作品组成规律,感受到音乐的快慢、乐句的长短,同时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正如《指南》中给出的建议:“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而感知音乐结构的过程也恰恰是发现音乐特征的重要过程。

三、舞动肢体,形象表达音乐感受,

丰富幼儿音乐体验

身体动作是人类最直接、最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自由的律动,那是一种自我表现,自我陶醉,它丰富着幼儿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指南》建议“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在分段欣赏中,教师引导幼儿以身体律动即兴地跟随、表现音乐,让他们为AB不同的乐段配上与音乐情绪相应的动作。在教师鼓励下,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他们对A段柔和连贯和B段纤巧轻快的感受,创编出各种优美和轻快的动作。幼儿用肢体语言的表达不断得到教师积极的肯定与回应,A段优美的音乐中,有的孩子张开双臂表演飞舞的蝴蝶,有的交替上升手臂表演生长的小苗;B段轻快的音乐中,有的孩子抖动手指表演雨点,有的张开手掌表演雪花,还有的踏点脚步表演小兔子……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幼儿不但听到,而且“看到”音乐柔和连贯与纤巧轻快的不同,进一步感觉和理解了基本的音乐要素,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段落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同的体验形式增加了幼儿继续感悟音乐的兴趣。从幼儿身体动作与音乐的完全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真的会辨别、理解音乐了。这锻炼了幼儿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倾注情感地去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即兴的创造性表现。

四、引入故事,深刻理解音乐内涵,

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喜欢沉浸在音乐带给他们的情境中,他们着迷音乐的奥秘就在于着迷音乐中的故事。因此,只要教师能把音乐作品的解释融入到幼儿熟悉的情境中去,就能帮助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具象化,使他们联系已有经验对音乐产生新的联想,满足其表现与创造的需求。随着幼儿音乐经验的积累,如何将幼儿之前的丰富、发散的,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集中到音乐作品主题上来呢?《水族馆》是一个有特定标题和内容的音乐作品,音乐形象明确,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情趣。教师适时地将音乐作品的名称和主题告诉幼儿,同时引入了根据音乐曲式结构的变化创编的故事《小鱼和水草》,让幼儿跟随故事的思路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在故事的情境感染下,幼儿很快地将不同的乐段与故事角色进行匹配,对角色的表演也显得积极而投入。虽然幼儿的动作不一定优美、形象,但在师生的语言交流中,我们惊叹幼儿的想象力:有“小鱼”在岩石上吹泡泡,在水草里捉迷藏;有“水草”在蚌壳旁舞动长臂快乐舞蹈,与小鱼交流嬉戏等。不难发现,这些艺术的表达不是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凭借直观感受和主观感情等审美感动所作出的自然表达。

五、互动游戏,身临其境表现音乐,

激发音乐创造能力

游戏表演是孩子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孩子们领会乐曲的一种升华,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走进作品中去,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与游戏需要,把音乐、游戏与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幼儿在与音乐一起玩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感知与表现。《水族馆》活动教师巧妙将音乐AB段的交替出现作为游戏的规则与信号,幼儿分别扮演小鱼和水草在不同的乐段中轮流表演。由于教师在前面环节依次运用听觉、视觉、动觉等各种感官通道实现了共同参与,通过“倾听—想象—发现—理解—表现—创造”这样一个递进的教学过程,已经使幼儿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至此,幼儿已能轻松地将故事迁移至游戏中,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即使是幼儿极易兴奋的游戏阶段,教师依然以吸引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为重点,为幼儿留意音乐、表现音乐独特美提供机会。在教师游戏性的语言提示下,孩子们仔细听赏音乐,寻找音乐中的变化,并以此为游戏信号,用千姿百态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这使得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更深刻、更生动、更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追求外在动作的优美,没有要求动作的整齐划一,而是鼓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和表现。虽然他们的表演有些幼稚,动作显得不协调,但这是他们主动的情感表达,是可贵的创造性表现。

《水族馆》活动让我们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动作的优美或标准等技能要求并不是活动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在音乐中获得感受,获得对音乐要素的基本体验,获得想象力的自由和解放,学习品质得以培养,使他们不仅喜欢音乐,而且懂得音乐。

(责任编辑 甘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动作音乐
下一个动作
画动作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