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
2014-10-21张益芳
张益芳
摘 要:驾驭是一种“给力”行为,可用于人对人、对事件、对事务的指导和引导,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来说就是一种指挥力、控制驱动力,通过不间断持续的驱动行为,使学生的思想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及前进。教育学生就像驾驭多匹马拉的车一样,通过初中三年使之逐步沿着正确方向的目标行驶。
关键词:驾驭;给力;引导;孔子;特点;调查;方法;结论
驾驭是指驱动车马行进,也表示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是古代人们为生产生活和作战等而使用家畜帮助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驾”是指驱使、驱赶,是一种“给力”行为;“驭”是指人们调整、纠正、修正的行为,也可作为状态语气使用。二者合意就表现出是外界给予的行为力,是人们对车马、事物、事情等的一种掌控和制约,有时也可用于人对人、对事件、对事务的指导和引导,对于人的思想来说就是一种指挥力、控制驱动力,通过不间断持续的驱动行为,使人的思想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及前进。通俗地讲就是“驾驭”。对于教师教学来说就是通过主、客观的帮助与指导,由被动施教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驾驭下,在学习的思想行为上,对学习由盲动、被动、机械行为递进成为有方向、有目标、有目的的积极学习行为。
关于对人的学习思想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掌控上,古今许许多多大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方法。如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我们所熟悉的“因材施教”法就是他对弟子的行为、思想的驾驭,即引导。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政》)。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合于“礼”的规范的。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有人提出质疑:“谁说他知道礼呢?入太庙而每事问。”孔子答以“是礼也。”(《论语·八佾》)就是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合于“礼”的规范的。孔子也重实事教育,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人、时事的评价以及孔子自己的立身行事,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孔子之行事,《论语》中也记载得比较多,有学生引以为荣的,也有使学生发生质疑,甚至于为学生所诟病的,但这种无所隐瞒的坦荡胸怀亦足以为人师表。
孔子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兼或本人的立身行事,这种“成人”“成德”之教的助缘,帮助弟子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本人认为这便是对弟子思想、行为的一种“驾驭”。
还有近代教育家陶先生也充分意识到约束境况对于学习的助力。“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效用乃见。”“环境对于幼年人有两种的力量,一是助力……二是阻力……阻力倘不太大,可以化为助力,逆境令人奋斗,生长历程中发生了困难才能触动思想,引起进步,我们应该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在做上追求真知。主张:集体生活是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须。指出:“集体生活是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他又说:“要保持集体生活的合理、进步与丰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整个世界的沟通;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如何去驾驭。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具有对学生集体生活的驾驭能力,才能为每个个体的心理正常发展提供引导。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爆炸式的飞跃,人类文明不断跨越,社会进程稳步快速发展,社会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不断得到有序有效推进,人民的权利不断得到扩延,生存权发展权仍是我们持之以恒追求。新旧更迭,新老交替,不断增快了世界和社会文明进程,人们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迫人奋进、迫人积极向上。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驾驭学生的思想脉搏,驾驭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
青少年正处于我国发展的转型期,社会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他们,表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基本判断能力在逐渐形成;逆向思维、顺向思维融合发展,叛逆心理在逐渐增强;个性化意志凸显,追求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对社会矛盾和复杂现象有了不成熟的认知和判断;学习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开始基本具备等等。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学生思想特色,不断联系社会发展社会环境,从每个学生思想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驾驭他们的思想、驾驭他们心理,树立他们规范的学习行为,为再学习深造,参加社会建设打下成熟的思想品德,以造福社会和每个学生及家庭。
针对上述观点,我针对初中一至三年级做了一些民意调查,主要针对:社会认识、人际关系、集体意识、人生目标、个人权利、民主意识、团结和谐等十个方面做了分析,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8份,其中学生对社会认识、民主意识的得票率最低,其他几个方面的得票率各不相同。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结论:①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有了一定认识,但对社会发展进步肯定的不充分;②对个体的作用认识提高,但对每个个体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识不深;③对学习的目标和社会所需有了认识,但对人生及社会共生联系的较少;④强調个体的民主与权利,但对社会和集体,他人的自由、权利淡然;⑤自觉履行义务方面还很不够等。
针对以上结论引发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作为教师应如何驾驭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
(1)敢于直言社会矛盾;例如:城乡差别。
(2)善于辨析社会热点;例如:瘦肉精、塑化剂。
(3)勇于坚持在争论中求进步;例如:课堂上的小组辩论。
(4)基于各个环境(教学情境)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就社会热点创设情境。
(5)掌控驾驭人生的关节点。
……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做一个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来指挥力、驱动力的教师,通过不间断持续的驱动行为,使学生的思想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及前进。
参考文献:
陆扬琳.品德课教学方法小议[J].江苏高教,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