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历史教学探析
2014-10-21李良生
李良生
分解来讲,教学活动由“教”和“学”一授一受两部分组成,而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占主体地位。鉴于此,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进而最终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全方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就必然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于是,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摸索,总结出一些实现初中历史主体性教学的引导方法,现陈于此,与大家分享:
一、用教具,巧联系,图文并茂提兴趣
初中历史文字叙述的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们懒于开拓教法,只照本宣科,只能让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哪里还有学习效率?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参照初中生特有的认知特点和九零后学生的心理特点,经常借用形象直观的教具来增强课堂学习的直观性,诸如:教材插图、幻灯资料、影视作品等,让学生观摩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除了让学生通过教材理解以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历史图片”‘731细菌试验”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认识侵略者的残暴,认识到被动就要挨打的生存竞争法则,观看过程中不少同学咬着牙关,攥着双拳,是在暗暗发誓为祖国未来的强盛不受外辱而努力吧。当然,情感渲染是为学习知识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时提出拔高学生认识的问题,诸如:①日本是在什么样的国际环境下发动的侵华战争?②日本侵略者是怎样获得战争物资的?③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转折事件都有哪些?这一系列具有统领性或者关键性的问题,把学生从看热闹或者盲目谩骂侵略者的认识层次引领到对战争的反思,对如何强盛自己抵御外辱的思考。这就从兴趣引到了探索和能力,这是教学的必然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内容、有本质、有提高的课堂。
二、研教材,探知识,阅读思考最明智
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阅读预习,把握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疑点、难点,探讨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样才能掌握知识夯实基础。另外,我们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以便和课内学习成果互相印证,增强记忆效果。比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阅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以及贝尔登的《中国震撼世界》;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则引导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或《双城记》等相關历史时期的读物,让学生从大视野、全方位去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相关历史知识。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笔者始终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巧引妙导,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最终达到好学、乐学、学必有斩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