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2014-10-21解燕飞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宝钗无情悲剧

解燕飞

摘 要: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中得到同情最少的一个人。人们受高鹗续书的影响,认为是她造成了宝黛的爱情悲剧,这违反了曹雪芹的本意。薛宝钗连自己的悲剧也无法避免,又有何能力制造悲剧?她本人也是“薄命司”中的头号人物,自小喪父,兄无能、母无主、嫂跋扈;有过爱情又拼命压抑;嫁了不爱自己的丈夫也留不住他的人。她容颜艳冠群芳、才华不让黛玉、能力可比熙凤、品德堪为典范,却得不到幸福,守活寡一生。她克制自身欲望、恪守封建礼教、不求不要,却仍逃不脱被吞噬的命运。她的一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一个想要活下去的弱女子的挣扎。她不是战斗者,她的生命无法轰轰烈烈;她要活着,所以只能无情、只能顺从,哪怕过着旦暮焦首、日夜煎心的生活。

关键词:宝钗;薄命;无情;悲剧

钗黛优劣之争可谓久矣,大概从《红楼梦》问世即已有之,而且直到如今也从未统一。对钗黛的评价,尽管众口不一,但占优势的仍是尊黛抑钗论。虽然其褒贬依据各别,但多是由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同情而引起的。因为在宝、黛、钗之间的这场“三角恋爱”中,如果以婚姻为标准的话,黛玉失败而宝钗胜出,虽然这“胜利”是如此短暂,且“胜利者"也从未战斗过,但并不影响读者将“第三者”的罪名扣到宝钗头上。于是,“移花接木”“春行秋令”“小人”等骂名蜂拥而至,偏激者更是恨不得必欲除之而后快。似乎没有了宝姐姐,木石前盟便成铁定,二玉就可比翼齐飞,白头偕老。但是大家可曾深究;在这场爱情角逐中,谁才是真正的失败者?如果说黛玉还赢得了爱情的话,宝钗则输得一无所有:爱情、婚姻和后半生统统赔光。更为可悲的是她自己却对这样的命运安之若素,毫无怨尤。从这一点看,曹雪芹对薛宝钗形象所赋予的悲剧色彩恐怕比林黛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一、“薄命司”中第一人

1.身世堪怜

宝钗出身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然而到了宝钗时,家族势力早已式微,她自幼丧父,虽然有母有兄,但兄无能,母无主,却如何能理解她。粉饰着天伦的快乐,而每次只有她劝慰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却以她懂事为由忽略她许多。后来还多了个蛮横跋扈的嫂子夏金桂。宝钗处于这样的夹缝中,自然从小就得学会周旋应付、委曲求全。书中曾有这样的描写:湘云翻出了岫烟的当票,宝黛诸人均不认得,只有宝钗心知肚明。是啊,世事的艰难又岂是处于深闺中的公子小姐所知,他们关心的只有彼时自己的爱情罢了。而且封建社会历来是官本位的,

薛家到了宝钗时已无做官之人。四十一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中,宝钗说:“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一个“算”字,豁达如宝姐姐,也明显底气不足,毕竟商人在封建社会是被人看不起的,即使是皇商也不例外。

2.爱情幻灭

宝钗其实是喜欢宝玉的(她为宝玉绣肚兜、赶蚊子以及宝玉挨打她探病一节足以证明),虽然宝玉也并不一定符合她心目中的“夫君”标准,但在那样一个很难与男性接触的社会,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怀春少女,宝钗爱上宝玉是很自然的、无可厚非的。即使她参与“争夺”也不为过,宝钗的悲剧恰恰是缺乏“争夺”的勇气。因为在她看来,女孩子的婚姻要靠父母、兄长作主,争夺不符合礼教、丢人。所以二十七回她见黛玉去怡红院,自己就躲开;二十八回写她的心理活动:“总是远着宝玉……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二十八回贾母让人叫宝玉和黛玉去她那儿吃饭,黛玉去了,宝玉没去,陪母亲吃饭,宝钗两次催宝玉去,吃饭前说:“你正经去吧,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吃饭后又说:“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姑娘去吧,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宝钗还不止一次地对黛玉或宝玉开宝黛两人关系的玩笑,二十五回宝玉中邪刚刚苏醒,贾府上下无不高兴万分。“别人未开口,林黛玉先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薛宝钗便回头看了她半日,嗤的一声笑。”别人都不明白宝钗为什么笑,“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度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得可笑不可笑?”她其实促进了宝黛的感情,也增添了自己悲剧的砝码。宝钗心里可能有过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但她不敢表露,更别说追求了,她顾忌别人的议论,只好掩饰自己的愿望和感情,爱的火花还未燃烧就被她自己扑灭,最终,只好住在“蘅芜苑”里“恨无缘”。

3.婚姻失败

宝钗是做了宝二奶奶的,无论是高鹗的续书还是红学家们多年来研究和争执的结局,宝钗做了二奶奶这一格局也是不变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结局,人们恨起了她,认为她夺去了原本该是黛玉的宝二奶奶的宝座,认为是她做了宝二奶奶才使得林妹妹魂归离恨天的。忘记了在这场婚姻中她也无法自主,她也同样不幸。可怜她磨平棱角、低眉顺眼,只渴望相夫教子,求一种平凡的幸福,但品貌皆优、四德俱全的她,委曲求全的嫁了不爱自己的丈夫,于家族大厦倾斜之时勉力支撑,对外尽心竭力,对内举案齐眉,恪尽好妻子、好媳妇的职责,却挽不回宝二爷的心,留不住宝二爷的人,摆脱不了被遗弃的命运。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家成为世界的中心,甚至唯一的现实。”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而言,婚姻即是她们生活的全部,而对于宝钗而言,她的价值就体现在现世追求之上,体现在丈夫身上。最终仍“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被离弃的命运从开始就注定。一曲“终生误”成为其婚姻失败的真实写照。

4.结局悲惨

黛玉在前八十回中结局就无悬念:“泪尽而死”。而宝钗的结局尚未可知(高鹗续作不足为证)。这也是人们痛恨宝钗抢了黛玉位置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曹雪芹原意如何,宝钗的结局悲惨是毋庸置疑的。这在前八十回中其实也时有暗示,如第五回中的判词、图画、歌曲。还有诸多的诗词歌赋,如二十三回中的灯谜:“琴边衾里总无缘”“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三十回白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愁多焉得玉无痕”。另外,她从不爱花儿、粉儿的素妆打扮,房中雪洞似的安排,不怕忌讳地捐衣服给金钏的行为,连放风筝都是一行七个,甚至“蘅芜苑”的居所等等无疑不都在指向她那冷清孤伶的下半生。至此,一个长夜难眠、白昼枯坐、心如死灰、了无生趣的行尸走肉形象其实已经呼之欲出。或者,宝钗和黛玉的不同只在于黛玉是一朝身死,而宝钗是被凌迟处决而已。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

1.无情并非本性,“冷香”可克“热毒”

宝钗的无情是人们批判她的最大原因。她也确实无情,金钏儿投井她轻描淡写地安慰王夫人;尤三姐和柳湘莲一死一走,连“呆霸王"薛蟠也脸有泪痕,独宝钗不以为意。但如果一切已成事实,纵使泪倾汪洋又有何用?宝钗并非无情,只是實际罢了。何况她也曾有过爱玩、爱闹、爱读杂书的童年,是被大人打、骂、烧书才改了性情的。可以说,薛宝钗这个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封建淑女也是经过礼教药石的反复炮制而熬成的。这在书中是用“冷香”克“热毒”来象征的:“宝钗从小有个病根,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热毒一发作时便喘嗽不已,好在有特效药“冷香丸”。冷香丸以春夏秋冬四时名花花蕊和雨露霜雪为配料,“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这些药料上应天时、下应地利,正呼应“时宝钗"的“时”字,宝钗的“热”是用了“时”、用了“冷”再加上十二分黄柏的“苦”才克制住的啊。由此可见,宝钗也非生来无情,也曾有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热切。她苦劝宝玉留心“经济文章”也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热心肠的表现,而封建社会的礼仪规范是容不得热心肠的。她想要活下去,她只能选择无情。她的无清,正是儒家周礼规范下的对没有地位的弱势群体的冷漠,是符合封建社会的“尊卑之别”“长幼之序”的。她的个性、她的感情、她的追求和她的为人处世实际上就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化身。而薛宝钗最后面对的也正是儒家的追求破灭之后的一片冰冷死寂。

2.淡极始知花更艳

(1)容颜艳冠群芳

宝钗是十二钗中最美丽的姑娘。单从相貌上讲“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连宝玉也曾为她的美貌倾倒,看到她“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更想“或者还得摸一摸”。宝钗虽漂亮却十分俭朴,不好打扮。出场时,她“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半新不旧”;在芦雪庵吟诗时,大家多穿大红羽纱或猩猩毡的衣服,只有李纨穿青多罗呢,宝钗穿莲青锦上添花洋革丝鹤氅。她从不化妆,从来都是唇不点眉不画,书中描写宝玉闻到她冷香丸香气,问她熏的什么香,她马上说:“我最怕熏香”,可见是香也不熏。宝钗也不戴什么首饰鲜花,送宫花时薛姨妈就说:“宝丫头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莺儿折花柳编篮子的理由也是因为蘅芜苑对小姐们分例领用的鲜花从没享用过。她劝岫烟在穿戴上要守本分时,说金玉首饰都是大富大贵人家小姐的穿戴,“咱们比不得他们”“你瞧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宝钗的房间如雪洞一样,—色玩器全无,睡的是青纱幔帐,衾褥也极朴素,摆了个土定瓶供几枝菊花。凤姐她们送来的古玩摆设一律退回。可以说,宝钗貌美而不自炫,正是一枝“淡极更艳”“艳冠群芳”的牡丹。

(2)才华不让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多数人认为前者是说宝钗,后者是说黛玉。其实宝钗也有咏絮才,而且不在黛玉之下,黛玉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的专精,宝钗的才华则表现在多方面的广博。文学有“讽和螃蟹咏,夺魁柳絮词”;在十七回皇妃省亲中改“绿玉”为“绿腊”,当宝玉的“一字师”。对于戏曲也有卓越的鉴赏力,能从热闹的“俗戏”中听出富有哲理的曲文:“漫扭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衰雨笠卷行单,一任俺,芝鞋破钵随缘化。”另外,宝钗对于绘西和佛学也很精通,四十二回中她指点惜春画国画的要领和方法,二十二回中用六祖惠能的故事启发、打趣宝玉的参禅。她对医学和养生也颇有心得,曾告诫宝玉喝冷酒的害处,又建议黛玉吃冰糖燕窝补养身体。宝玉赞她“无书不知”是颇有道理的。

(3)能力可比熙风

宝钗不但有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是个管理策划的人才,能力不输于熙风。比如帮助湘云筹划螃蟹宴,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螃蟹宴被安排在藕香榭的水阁,那里有盛开的桂花,“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光临时发现亭中已备好茶具,便夸:“这茶想得到,且是地方,”湘云便笑“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连夸宝钗心细,凡事想得妥当。最后这次宴会和赛诗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人人尽欢而散,宝钗功不可没。后来宝钗受王夫人之托,在凤姐生病时帮助料理家务,宝钗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协助探春理家时,宝钗作为幕后军师一边安排细节和规划制度,一边还有余力用《不自弃文》中的理论去“格物致知”。探春提出把各处承包给下人去照管获利,得到宝钗的赞同。在选择承包人时,宝钗说“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词者嗜其利”,何等深刻!宝钗又让承包者另外分出部分利润给那些没有承包着的人以安其心。这样一来宝钗既借着贾府新政策做了人情,又不需像凤姐那样以体罚治人惹人怨恨,也不显着自己太喧宾夺主(主意是三姑娘拿的),而且还圆满完成了姨妈交代的任务。宝钗的高超管理技巧由此可见一斑。

(4)品德堪为典范

宝钗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淑女形象。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温柔敦厚、行为豁达,对长辈恭敬孝顺,对姐妹体贴谦让,对下人恩威并举。上至贾母、下至赵姨娘都对她赞不绝口,“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贾母为她过生日,她在点菜、点戏时挑老人家喜欢的点;元妃省亲做诗,她写“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听说金钏自杀,她马上赶去安慰王夫人;她帮助湘云筹划请客赛诗;送燕窝给黛玉补身体;帮岫烟赎回当掉的冬衣;宝玉挨打她托药探伤;送礼物挨家送到,连赵姨娘也不落下;贾环与莺儿吵嘴也忙赶去安慰:又送戒指给袭人;捐衣服给金钏。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她,宝钗也“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论口才,她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就敲得宝黛面红耳赤。但她对黛玉却处处忍让,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在戴着有色眼镜的评判来看,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人心,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也并未在拉拢人心之后实施阴谋,相反却仍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山中高士”的名谓应该是符合她的。

三、甘当祭品不自伤

宝钗是美丽的,又是薄命的。她的悲剧实际是“女夫子”性格的悲剧,宝钗成为“女夫子”的根源不在自己,而在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她的“凡心”偶一抬头即被“冷香丸”打回。宝钗的才学、情感等都在这畸形的社会中被压抑得只剩“小荷尖尖角”。如果说杀死迎春的是封建恶势力的“硬刀子”;那么扼杀宝钗本性的则是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子”。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道德观让宝钗本性中的“热”渐渐化做了“冷”。她压抑自己的才华,时时以“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针黹纺织的事才是”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理来教人并自省。她压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变成“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冷美人。她不敢爱不敢恨,不敢说不敢想,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逐渐变成了冰冷的石头。最后也不会爱不会恨,不会说不会想了。她的悲剧在于她充当了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她付出一生的代价来为封建礼教殉葬。更可悲的是她并未反抗,反而视封建礼教为金科玉律,是自愿走上祭坛的牺牲品,且并不为自己的不幸悲伤,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说不得可爱,也说不上可恶,只能说可叹、可悲,所以作者说“可叹停机德”“悲金悼玉”。

《红楼梦》本来就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中的女子,都有着卓越的气质和禀赋,但都毁在丑恶的社会里。宝钗同《红楼梦》中所有女性都是曹雪芹“哭”和“悲”的对象,都凝注着作者的无限怜惜与同情。作为叛逆者,黛玉的悲剧属意料中事;作为顺从者,宝钗的悲剧竟也无法避免,岂不更足证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所以,对于宝钗,你可以认为她不可爱,但不能认为她不可怜。当你为黛玉掬一把同情泪之时,似乎更应为宝钗一哭、再哭。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杨光汉.红楼梦:一次历史的轮回.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04.

[3]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88-03.

[4]王蒙.红楼梦启示录.三联书店,2005-07.

[5]冯育栋.红楼探秘.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01.

猜你喜欢

宝钗无情悲剧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无情最是有情人
有情何似无情